一個「千古名方」,解熱抗炎、增強免疫,抗痛風、降血糖,還解暑

2023-07-18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千古名方」,解熱抗炎、增強免疫,抗痛風、降血糖,還解暑

古往今來,中醫方劑浩如煙海,然而卻有一些經典名方,擁有著十分奇妙的名稱,而且也有著奇特的療效,因此,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在醫聖張仲景時代,曾有這麼一些列的方劑,名稱來源於上古四大神獸,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對於醫聖張仲景以四大神獸命名的方劑,一直保留本名的只有青龍湯與白虎湯,而玄武湯一般後世醫家認為是真武湯,朱雀湯後世醫家認為是黃連阿膠湯或十棗湯。而對於醫聖張仲景所傳「四神湯」,都有著獨到的作用,而對於清熱解暑來說,唯白虎湯

那麼,白虎湯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據《傷寒論》記載,白虎湯由「知母六兩,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四味中藥組成。具體使用方法,按照仲景原意,將這四味中藥,「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那麼,白虎湯究竟有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說,白虎湯具有清熱生津的作用,主要適用於氣分熱盛證,臨床常以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有力為主要臨床表現。為了更好的記憶,一般以大汗出、身大熱、口大渴、脈洪大「四大」為特徵。

白虎湯的配伍,究竟有哪些奧秘呢?全方以石膏為君藥,辛甘大寒,既能外解肌膚之熱,又能內清肺胃之火,還能生津止渴,可謂是「一舉三得」;以知母為臣藥,苦寒質潤,瀉火潤燥,益陰止渴;以甘草、粳米為佐使,主要起到和胃護津,緩和苦寒重降藥性,以防寒涼傷中,且使藥氣留連於胃的作用。四味中藥,巧妙配伍,共同發揮清熱生津、止渴除煩的妙用,使其熱清煩除,津生渴止,這樣可使大熱、大渴、大汗、大脈等諸症自解。對於白虎湯的君藥,歷代醫家也有不同意見,比如金代醫家成無己、明代醫家許宏,認為白虎湯當以知母為君藥,但清代名醫柯韻伯、近代名醫張錫純則以石膏為君藥,綜合白虎湯的功效主治,以及方劑名稱,以石膏為君藥,更符合仲景原意。

真正探索白虎湯的君藥是石膏還是知母,不僅需要對仲景經方「推求師意」,更要「紅爐點雪」,不然就變成「此事難知」了。我們先來看看石膏,《神農本草經》指出,石膏「主中風寒熱」,「口乾」,「除邪鬼」,《名醫別錄》指出,石膏「主除時氣」,可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以及「咽熱」,還能「解肌發汗」,以及「止消渴,煩逆」,從《本經》《別錄》中就已經看出,石膏一味幾乎以及囊括了「熱」「渴」「汗」三大證;而知母,《神農本草經》指出,「主消渴,熱中,除邪氣」,《名醫別錄》指出,知母「療傷寒久瘧煩熱」,從《本經》《別錄》中所知,知母主要集中在「熱」「渴」,所以,基於白虎湯方證,石膏為君藥,當之無愧。

不過石膏與知母二藥的配伍,是十分奇妙的,誠如《本草正義》所說,「知母甘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清胃以生津液」,「佐石膏以掃炎」。石膏與知母相配,既能清陽明氣分之熱,又能潤燥以滋陰,且石膏需打碎先煎,並宜大劑量應用,用於清熱常與知母同用,其清熱之力既迅速又持久[1]。石膏配知母,石膏知母二藥相須為用,清熱生津、潤燥止渴,是治療傷寒陽明病熱證的經典組合,且二藥配伍具有退熱、抗感染消炎、降血糖等作用[2]。

白虎湯中的粳米,也是一個奇妙的存在。常規的解釋是,粳米益氣和胃,與甘草共同起到佐使的作用,但是,粳米在白虎湯中另有玄機。原方煎服法中所說的是「煮米熟湯成」,從這裡便發現了一個新的方向。因為石膏的水溶性較差,但是在粘稠的米湯中不宜澄清,容易形成含有大量石膏微粒的懸濁液,而石膏與粳米配伍不是為了防止石膏大寒傷胃,而是為了攝取更多的石膏有效成分,由於米湯的吸收要比單純的水溶液慢,這也就延長了石膏在腸胃中吸收的時間,從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物的吸收,從而達到增效的目的[3]。

對於白虎湯的適應症,在《傷寒論》里主要涉及太陽病、陽明病、厥陰病,不過後世醫家將白虎湯作為陽明經證主方,與陽明腑證的承氣湯並列。但是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卻提出了白虎湯「治下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隨著《局方》的拓展,後世醫家也逐步有了新見解,比如明代的《醫學入門》中認為,白虎湯可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小兒瘡皰隱疹伏熱」。實際上,中醫自古就有「異病同治」的理念,尤其是對於醫聖張仲景所傳經方,不要太過拘泥於《傷寒論》條文,活學活用和創新拓展才是硬道理。

對於白虎湯的禁忌症,主要有四點,第一是「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之」,這主要是通過以脈測證,認為脈浮弦而細,應當扶正解表,若誤用白虎湯可能會傷及正氣或者引邪入里,導致疾病纏綿;第二是「脈沉者,不可與也」,脈沉有力,可見陽明腑實,宜承氣而不宜白虎,脈沉無力,多見腎陽衰微、浮陽外越,宜玄武不宜白虎;第三是「不渴者,不可與也」,如果是濕溫,當化濕清熱,不宜用白虎,如果是熱入營血,應當清熱涼血,也不宜白虎;第四是「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如果是津液大虧,無源作汗,應當養陰生津,不宜白虎,如果是表有寒邪,阻遏衛氣,應當解表散寒,也不宜白虎。對於這四點,近代名醫張錫純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肯定了第一點和第二點,卻否定了第三點和第四點,但是張錫純所說,也不無道理,臨床可參。

白虎湯所用方藥,以石膏用量最大,但是對於石膏的用量,歷代存在爭議。但歷代醫家對於石膏的用法,唯有近代名醫張錫純,深得仲景之旨,並大聲疾呼,石膏「七八錢不過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藥,欲用一大撮撲滅寒溫燎原之熱,又何能有大效」?但是,對於石膏這味中藥,歷代醫家對它還是謹小慎微的,誠如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說「白虎驃悍,邪重非其力不舉,用之得當,原有立竿見影之妙,若用之不當,禍不旋踵」。實際上,並非只是白虎湯,任何方劑,用對了才有效,用錯了自然沒效。對於白虎湯的石膏用量問題,因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體質、季節等,斟酌使用,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一般每劑以30~120g為妥[4]。

自白虎湯創立以來,在臨床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歷代醫家對它也十分推崇,而且白虎湯的現代應用也有了很大的拓展,近年來白虎湯廣泛應用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大葉性肺炎等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辨證要點以氣分熱盛為主;白虎湯可用於治療病毒性感冒,外感發熱,急性扁桃體炎;腦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三叉神經痛,中樞性發熱,風濕熱,糖尿病,痛風性關節炎,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萊姆病,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兒科傳染性疾病,兒科夏季熱,術後感染高熱,癌性發熱,銀屑病,藥物性皮炎,口腔潰瘍,正牙後口腔不良反應,口腔併發症等疾病[1]。白虎湯可用於治療外感高熱(上呼吸道感染),麻疹後高熱不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糖尿病,小兒夏季熱,肌肉收縮性頭痛,高血壓,鼻竇炎,急性扁桃體炎,口瘡,過敏性紫癜,痤瘡,崩漏等[5]。

白虎湯不僅在現代臨床中應用廣泛,而且現代藥理對它的研究也頗為深入。藥理研究表明,白虎湯在解熱、抑菌、抗炎、鎮痛、增強免疫、抗痛風、降血糖降脂作用方面均有研究[6]。而且,白虎湯有退熱,保護肺組織,抑制皮脂腺增生,降低腫瘤治療副作用,降低雌激素[7]等方面依然有著較好的作用。白虎湯在現代臨床中還可用於治療熱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兒科疾病,內分泌科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神經痛,各類顱腦疾病,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藥物中毒後的急救,五官科疾病,老年病,皮膚病,婦科疾病,男科疾病,其他疾病[7]等。

總體來說,白虎湯創方一千多年間,的確在臨床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不過對於白虎湯的運用來說,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就是要遵循「有是證用是藥」,只要符合白虎湯的四大證,均可按需使用;第二就是要嚴守「使用禁忌」,白虎湯的四大禁忌也要注意。白虎湯從最初的治療氣分熱證,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在這千年的發展中,白虎湯經歷了無數次的蛻變,已經成為了一個適用性強、臨床效佳的千古名方。

參考文獻

[1]熊曼琪.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吳施國.石膏與知母的配伍意義及機理[J].山西中醫,2010,26(2):42.

[3]張艷.談白虎湯中石膏之用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8):139-140.

[4]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鐘相根.張仲景傳世名方(傷寒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6]張學林,王素平.白虎湯臨證應用綜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11):57-58+62.

[7]班文文,黎波.白虎湯的現代臨床應用進展[J].江西中醫藥,2020,51(11):77-80.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36e949c37269baf286619a286bd87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