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2日 · 柘林湖水電工程的得與失

2022-12-2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2月22日 · 柘林湖水電工程的得與失

1983年12月,柘林湖水電工程通過驗收。

柘林水電工程工作證 收藏人:張廷

柘林水庫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武寧縣之間,是在永修柘林鎮築壩攔截修水而形成的以防洪、發電、灌溉、養殖為主要功能的大(一)型水庫。以柘林湖之名和雲居山聯合列為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因位於廬山之西,近年來又被稱為廬山西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柘(zhè),為產於東亞的桑科柘屬植物,類似於桑樹。柘林鎮,就是因柘樹成林而命名的一座位於永修縣修河北岸的小鎮。歷史上,它沒有過什麼名氣。五十年代後,以它命名的一座超級水利工程不僅影響到了周邊人民群眾的生活,甚至完全改變了本縣和另一個縣的地理地貌,使無數家庭背井離鄉,數不盡的良田、家宅、祖墳被淹沒在碧波蕩漾的湖水之中。

這座超級水利工程,名為柘林水庫,現在它被稱為「廬山西海」。雖然它和廬山相距近100公里,但憑著這個響亮的名字和秀麗的風光,昔日的柘林湖,現在的廬山西海,已經成為5A級景區。

柘林水電站土壩航拍圖 攝影:高原

柘林水庫的水域面積308平方公里,設計庫容79.2億立方米,在筆者所走過的地方,只有浙江的千島湖(水域面積567平方公里)超過了它。江南的大水庫比不上北方,柘林湖水庫排在江南特大水庫前六位應該不成問題(三峽大壩以後興建的不算)。

江西、浙江等省,為何修築如此規模浩大的水庫?這是源於江南部分省份,有特別嚴重的能源缺乏恐懼症。筆者在前個月發布過一篇講述的彭澤核電站的文章(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5日 · 彭澤帽子山,從核電到光伏》),其中提到,與華東其它五個省份相比,江西「缺煤少水無油氣」,一次性能源僅占華中的 3.3%。水能蘊量不到全國的 1%。煤炭保有儲量僅占全國的 0.137%,油氣儲量為 0 。

誰都知道「全國一盤棋」的說法,但誰都知道,那就是說說罷了。真到缺啥的時候,別指望人家能幫你,這也是為何江西曾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核電的緣故。

水庫樞紐航拍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江西境內的河流眾多,但徑流量和落差不大,且大多數河流都穿越了人口稠密區,不適宜建設水電站。如果必須要建設水電站,修河是個相對較好的選項。修河是贛江的五大支流之一,發源於修水縣的幕府山,幹流僅穿越修水、武寧、永修三縣,流域內多為山地,人口相對稀少。

為了解決迫切的能源需求,50年代後期,江西省決定在修河流域修建大型水電站。1958年年初開展了勘測和選址工作,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完成了水庫初步設計方案,大壩選址於柘林鎮,主壩採用土壩方案,這就是柘林湖水庫的由來。

1960年柘林水電工程糧食供應證 收藏人:張廷

1958年7月1日,大壩第一期工程開工,投入民工3.3萬人。請注意開工的年份,就能知道這項工程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在投入了大筆資金後,隨著大躍進退潮,1962年5月,柘林水電建設工程下馬。

1970年9月1日,工程復建,並更名為五新水電站,1971年11月1日改稱新柘林水電站。這一次,江西省革委會從南昌、修水、都昌、瑞昌等縣調集了7萬民工投入工程建設,日夜施工,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1972年1月,柘林水庫開始蓄水。1972年8月14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年底工程又更名為柘林水電站。1975年6月12日,第四台機組併網運行,標誌著柘林水電工程完工。柘林水電工程的攔河大壩是亞洲最大的土石壩,庫容量居全國已建土壩之首。

冬季民工在工地上擔土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筆者以為,亞洲最大土壩這種記錄不值得誇耀,你直接說沒錢搞不起鋼筋水泥就行了。這就好比人家的房子都是現澆的框架結構,你還在夸自己家用土坯建的房子有多省錢。

在那個時代做出來的工程,其設計、裝備和質量可想而知。套路基本都是:有錢上馬、沒錢下馬、群眾大會戰、譜寫了動人篇章、提前完工獻禮、達不到設計標準、用起來發現漏洞百出、花更多的錢再打補丁。可以說,當年幾乎所有大型工程,都是這麼反覆上馬下馬,多次重新設計,耗費人力物力之巨,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都是不可思議的。問題是,質量還特別的爛。

大批民工奔赴柘林水庫工地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大幹快上提前完工的柘林水庫,甚至無法正常儲水,發電後故障頻出,因為難以抵禦大洪水,差點被爆破泄洪。經過國家水利電力部專家的反覆驗證,柘林水庫被列為全國12座重點危險水庫之一。

柘林水電工程「勝利」完工之後,立即開啟了長達6年的三期工程,以解決工程質量等諸多問題,包括大壩加固、防滲、增加第二溢洪道、改造一號機組、更換變壓器等等。1983年12月,柘林水電工程加固改造工程全部竣工並通過驗收。電廠裝有4台水輪機和發電機,單機容量4.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高於同期建設的九江二電廠一台機組的容量。至此,修建周期長達28年的柘林水電工程終於完工。

電站主體工程施工現場 圖源:《九江紀事圖錄》

90年中期起,社會用電需求暴增,建了28年的柘林水庫的發電量已是杯水車薪。由於水電的特殊性質,它被用來做江西電網的調峰、調頻和事故備用。1999年,工程進行了擴建改造,2002年5月,全部機組投入運營。改造後的水電站安裝了6台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2萬千瓦。

筆者對電力行業並不了解,但一直對大型水電工程的建設抱有懷疑態度。此類工程的建設規劃之初,總有亮眼的經濟技術指標,但常常在建成後不久就已落後。社會的用電量總在增加,而水電工程幾乎無法擴容。

Google地圖

大型水庫對生態的影響卻是不可挽回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尤其應當認識到,水庫對當地百姓家園的毀滅性破壞。柘林水庫面積高達308平方公里,從上圖可見,它都能塞得下廬山。

水庫蓄水後,淹沒農田1萬多公頃,遷移人口10萬餘人,作為主庫區的武寧縣犧牲最大,有1200多年歷史武寧縣的老縣城沉入水庫中,農田被淹沒9.6萬公頃,8.5萬武寧人不得不背井離鄉。由於武寧本就是多山少田,大部分良田都在修河及支流兩岸,水庫蓄水後,武寧縣的農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

武寧縣文化公園「移民群雕」(局部) 筆者攝於2019年2月

據說柘林水電站經濟效益很好,但這種效益跟老百姓沒關係。庫區移民得到的補償極低,因長期未能解決好安置問題,曾多次引發群體事件。不可思議的是,江西自己的庫區移民問題已是焦頭爛額,居然還接納了浙江千島湖水庫移民,其中一批被安置在柘林鎮,有意思的是,這批浙江移民給江西帶來了著名的易家河柑橘(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月7日 · 易家河柑橘》)。

1999年,風景秀麗的柘林湖水庫開始了全面的旅遊開發。早期它被稱為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為了蹭名氣,2011年8月,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更名為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柘林湖與廬山相距上百公里,八百杆子都打不著。

2020年12月29日,廬山西海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關於它的故事,以後有機會再講吧。

廬山西海風光 攝影:宋小勇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29d204e53662a3c6f3b102e34a91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