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收錄講述百姓生活的散文、紀實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京劇,是我國全國性的主要劇種之一。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唱、做、念、打一套完整體系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強烈的節奏感,老九江人都喜歡看。新中國建立後,九江還曾有過京劇團,駐地就在蓮花池75號。
九江市京劇團始名江西省廬山京劇團。廬山劇團則是在上海新中國京劇團的基礎上組建。上海新中國京劇團,系1956年成立的集體所有制的藝術表演團體,全團演職員200多人。1958年10月,劇團部分演職員和著名京劇演員李如春小組,響應政府援外號召,來到廬山,組成全民所有制的江西省廬山京劇團。
九江專區京劇團節目單 編者配圖
廬山京劇團成立初期,有演職員84人,行當整齊,實力雄厚,有著名的"江南活包公"李如春、江南名丑韓金奎,還有鄭立恆、洪雲艷、李君華、王必通、劉松鵬、李君玉等較有名氣的演員。既演出優秀傳統全部連台本戲《包公》《宋江》《追韓信》《四進士》《岳飛》《紅娘》等,還創作改編演出優秀現代戲《井岡山》《斗古城》《五壯士》《紅色風暴》《瀘定橋》《社長的女兒》等。先後赴上海、杭州、天津、武漢、鄭州、長沙、濟南、瀋陽、南京、北京、福州等地巡迴演出和藝術交流。
為了京劇事業後繼有人,廬山京劇團從1959年起開班訓練,招收學員54名,一年後登台演出。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在廬山召開,劇團奉調為大會服務,多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鄧小平、彭真、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留念,毛主席還給主要演員洪雲艷取藝名"紅雲艷"。
九江地區京劇團戲本 編者配圖
在建國10周年大慶時,劇團奉命到北京彙報演出,周恩來總理委託習仲勛在中南海紫光閣設宴招待全體演職員工。1960年,奉調為中央工作會議服務。1961年在廬山為24國駐華使館武官演出《八一風暴》。1967年9月,九江專署文教處決定,由江西省文藝學校京劇班66屆26名畢業生與武寧縣少年京劇團35名演職員,組成九江市紅衛兵京劇團。次年,因編制無法解決,紅衛兵京劇團解散。
1968年12月,九江專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廬山京劇團調往九江,更名九江專區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京劇演出隊,1969年8月,宣傳隊撤銷,正式成立九江專區京劇團。主要演出現代京劇,其中還有自行創作劇目《槍震鄱湖》《戰山隘》《小礦之春》《大路朝陽》。1970年,招收12~14歲的隨團學員20名。1975年,專區京劇團又改名九江地區京劇團。1983年,地、市合併,1984年劇團更名九江市京劇團,在此期間演職員117人。
七十年代九江地區京劇團演出說明 編者配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給文化藝術事業帶來新的活力。地(市)京劇團培養了一批藝術骨幹,如丁志鵬、邱桂蘭、何盛林、鬮曉鳴、劉丕蓉、王素培、鄭鳴春、唐少樵、芋慧等等。是時,即堅持上演現代戲,又演出優秀傳統劇,如《紅娘》《寶蓮燈》《白蛇傳》《畫皮》《三叉口》《包公》《封神榜》《穆桂英》《玉堂春》《三打白骨精》等;還自行創作、移植、改編、演出歷史劇《辛棄疾》《血染衛宮》和近代歷史劇《紅燈照》。不僅到南京、上海、武漢、福州、廈門、長沙、南昌等大中城市演出,還深入農村、山區、廠礦演出。並招收35名學員,隨團培訓。
七十年代九江地區京劇團演員表 編者配圖
同時,劇團積極參加全國全省舉辦的戲劇節和各種比賽,取得優異成績。1981年,以《白蛇傳》中《斷橋》一折參加全省第二屆青年演員匯演,邱桂蘭、王春林、劉丕蓉3人獲優秀青年演員獎。1985年,創作的歷史劇《辛棄疾》參加全省戲劇調演被評為優秀劇組。1986年,創作的歷史劇《血染衛宮》參加全省首屆"玉茗花"戲劇節,獲演出等8項10個獎。其中阿蒙、波虹獲劇本創作三等獎,丁志鵬、鬮曉鳴獲主演二等獎,邱桂蘭、梁新華獲配角一等獎。1987年8月,《羅成叫關》折子戲,參加全國青年演員電視大獎賽選拔賽,梁新華獲螢屏獎。
1993年12月,市京劇團併入市話劇團。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從民國起京劇在全中國的強力傳播,是典型的主流文化擴散現象,這一現象在文革樣板戲的普及中達到了頂點。80年代起,隨著港台及歐美文化的傳入,以及地方文化的興起,京劇迅速衰敗,再也沒有可能恢復昔日的榮光。現在的老九江人還喜歡京劇嗎?去湖邊公園看看草根們的演出就知道了。
文中配圖源自孔夫子舊書網,最後一張是演員表,四五十年過去,不知還有沒有讀者記得這些曾經紅遍九江的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