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產業
高家鎮建國村厚池壩
豐都縣湛普鎮白水村花椒基地
3600平方米的縣級農村電商物流配送中心投入運營
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近兩年來,豐都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下足「繡花」功夫,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截至去年底,全縣累計脫貧19826戶74658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7%,目前尚有貧困人口1428戶3885人。
堅持問題導向 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深秋時節,走進豐都縣保合鎮,縱橫交錯的村道路上車來車往,公路兩邊立著一排排蒼翠茂盛的梨橙樹,村民在梨橙樹下除草、施肥……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
「我家的土牆房子是1958年修建的,經常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房梁有的已歪斜,我和老伴住在裡面提心弔膽的,就怕它突然垮了。通過D級危房改造,我住進了新房,不但安全了,環境也變好了。」站在自己漂亮的新房門口,普子場村村民蔣國富高興地說。
住房安全問題一直是貧困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自脫貧攻堅以來,豐都縣把實施危房改造民生工程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嚴格把關,以精準識別貧困戶為基礎,切實將住房困難貧困戶全部納入改造範圍,不漏一戶。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更要下足『繡花』功夫。一直以來,豐都縣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推動各項措施到村、到戶、到人。」豐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今年以來,豐都縣通過發展產業、引導就業、綜合保障等舉措,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真正確保不愁吃、不愁穿。
同時,豐都縣還精準完善危房台帳、分類實施危房改造、加快推進易地搬遷、用好復墾收儲政策,全力保障群眾住房安全;全覆蓋落實醫療政策,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引導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全面規範落實基本醫療保障;強化適齡兒童和青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動態跟蹤、服務管理工作,持續開展控輟保學行動,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堅決防止了因貧失學輟學現象。
在飲水安全方面,豐都縣加快推進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行動計劃,多措並舉保障群眾有安全穩定的飲水。
「當前,我縣為深化推進問題整改,正開展扶貧領域問題整改攻堅月行動,集中1個月時間實施扶貧領域問題整改攻堅月行動,集中各類要素資源,補短板、攻難點、強弱項,務求推動各級反饋及縣級自查問題全面清零、「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解決、脫貧攻堅工作滿意度全面提升。」豐都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構建「1+6+X」產業體系 確保長效脫貧不返貧
眼下正是豐都紅心柚豐收的季節。走進豐都縣三元鎮,漫山遍野的紅心柚長勢喜人。在灘山壩社區六組一塊紅心柚地頭,果農熊光權看著自家黃橙橙的柚子掛滿枝頭,笑得合不攏嘴。熊光權家種植有8畝柚樹,預計今年可產紅柚15噸,實現收入10萬元以上。
「發展紅心柚產業是我鎮脫貧攻堅的主要載體。截至目前,全鎮紅心柚種植面積近3萬畝。」三元鎮有關負責人表示。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豐都堅定不移把產業發展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圍繞「一心兩極三帶」生產力布局,該縣構建了以肉牛、榨菜、紅心柚、花椒、烤煙、龍眼、有機農業為主的「1+6+X」扶貧產業體系,打造「南旅北農」兩個增長極和沿長江、龍河、渠溪河3個經濟帶,並先後培育和引進恆都、北京德清源、河北華裕、廣東溫氏、重慶農投等國家級龍頭企業,通過資產收益扶貧、代養收益分紅、庭院牧場參與等模式,實現企業、村集體、貧困戶三方共贏。
在空間布局上,豐都依託全縣「一心兩極三帶」生產力空間布局,科學布局脫貧主導產業。其中,圍繞以縣城為中心的核心區這「一心」,重點發展商貿服務、生活服務等產業;圍繞南旅、北農「兩極」,主要發展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生態產業和以肉牛、蛋雞為重點的特色效益農業;「三帶」方面,沿長江農工旅商復合經濟帶聚焦發展現代服務業、綠色低碳工業、民俗文化旅遊、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等產業;渠溪河復合經濟帶重點發展現代特色效益農業、特色資源加工業等現代農業,推進「種養加銷游」一體化發展;龍河流域復合經濟帶重點發展生態休閒旅遊、高山特色效益農業、特色資源加工業等生態型產業。
「長效脫貧,重在『造血』。」豐都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增強貧困人口「造血」發展的能力,該縣把培育壯大扶貧產業作為根本性、長遠性大事來抓,通過主導產業的集約發展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快速脫貧。
接下來,豐都縣將繼續圍繞以肉牛為主的「1+6+X」扶貧產業體系,科學編制戶、村、鄉、縣四級產業扶貧規劃,確保每個有勞動能力和發展能力的貧困戶有1-2個增收項目,每個貧困村有1-2個扶貧主導產業,扶貧主導產業對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願的農戶實現全覆蓋。
打造「一平台五體系」 助推電商扶貧多點開花
在今年年初的2019豐都電商消費扶貧「趕年節」上,豐都縣龍河鎮風蘿蔔乾共接到1000多筆網絡訂單。在電商的帶動下,龍河風蘿蔔乾已成為當地有名的農特產品,並幫助千餘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風蘿蔔乾藉助電商熱銷只是豐都縣發展電商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豐都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消費扶貧工作,成立了豐都縣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工作為抓手,強化利益連結,突出「精準脫貧」,取得了實效。
依託電商,豐都縣打造了「一平台五體系」的精準扶貧模式。在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外銷知名平台的基礎上,豐都縣為精準脫貧量身開發「豐都扶貧在線」平台,切實解決產銷信息不對稱、小散弱產品無法走出去、脫貧攻堅業績難量化等難題。依託全縣100多個鎮村服務站點,將全縣所有鎮村產品及本地企業產品、採購商等整合到平台,實現本地產品的內購內銷。
同時,豐都縣還著力打造了快遞物流、經紀服務、銷售消費、供應鏈、政策支撐五大體系。如今,豐都電商產業公共服務功能完備、物流整合效果顯現、電商人才梯次培養、電商主體發展迅猛、創新創業風起雲湧,電商扶貧多點開花的局面正在形成。
據統計,近年來,豐都縣依靠電商累計銷售本地產品超過20億元,其中散戶產品近6億元,占30%,貧困戶產品1.8億元,帶動4684戶脫貧致富。在電商的推動下,恆都牛肉、豐都麻辣雞、陳留香麻花等成為網銷品牌,本地產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達到50多個;天順紅糖、長坡風蘿蔔乾、秦記瓜子、野牧豬肉等新興產業逐漸興旺;應季果蔬成為網銷新寵。
值得一提的是,近4年來,豐都電商產業還帶動本地群眾就業和返鄉創業人數超過7000人,發展微商群體達到近4000人;多名村級電商站點負責人成為當地電商帶頭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更是起著重要作用。
用好小額貸款 讓金融扶貧「叫好又叫座」
扶貧小額信貸是黨中央為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脫貧而量身定製的一款信貸產品。為精準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要做好金融扶貧這篇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豐都縣始終堅持「做增量、提質量」抓實扶貧小額信貸,出台《扶貧小額信貸資金風險防控管理辦法》,精準助推小額扶貧信貸工作。
依靠扶貧小額信貸的5萬元貸款,豐都縣名山街道古家店村貧困戶李正華的蔬菜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我承包了3個蔬菜大棚,每年毛收入有20多萬元,這個貸款幫我解決了薄膜、農藥和種子的大部分資金,連利息都是財政全額貼補,幫助可大哩!」李正華說道。
為確保貸款發放安全,豐都縣聯合有關金融部門按信用等級和誠信等級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實現信用評級全覆蓋。同時,充分考量農村「熟人社會」特點,在全縣統一推行由村兩委、幫扶責任人、駐村工作隊共同助貸的「1+1+1」助貸員制度,為貧困戶貸款「層層背書」,從前端對貧困戶增信。
為免除貧困戶的後顧之憂,豐都縣還落實農業產業保險制度,由政府出資80%、農戶出資20%,累計為馬鈴薯、紅心柚、花椒等種植業參保129萬畝次,為生豬、能繁母豬、能繁母牛等養殖業參保290312頭次。並組建了以龍頭企業技術人員和縣內土專家為成員的科技團隊,對貧困戶實施產業科技幫扶,增強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能力。
這些措施落實後,豐都扶貧小額信貸開始發力:截至今年9月底,豐都扶貧小額信貸發放10767戶4.88億元,貧困戶獲貸率53.88%,3項數據分別較2017年底提高10.5倍、10.2倍、7.6倍,繼續走在全市前列。
通過扶貧小額信貸,該縣支持發展產業項目1萬餘個,貧困戶產業收入實現5.8億餘元,初步形成了「助貸員圍繞貧困戶轉、貧困戶圍繞貸款資金轉、貸款資金圍繞產業轉」的工作格局。盛志信 圖片除署名外由豐都縣扶貧辦提供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