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愛孩子,習慣了竭盡所能事事代勞;卻忘了,要放開手讓他們獨立做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作者:林小果(爸媽精讀主筆)
最近,00後復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錢」上大學,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曾健宇暑期做家教掙了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來交學雜費,剩下找父母「借」。
父親曾說:你18歲以後的錢都是向我借的,以後都要還的。
曾健宇也贊同父親的觀點,表示以後會將錢還給父母。
此外,曾健宇對自己的開支也有清晰的規劃。
除了日常開銷,他還計劃每月存兩三百元做創業基金,打算大學期間做程序開發賺生活費。
很多網友表示強烈支持。
其中一個網友說:借不借不是重點,重要的是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擁有獨自行走一生的能力。
父母越「強」,孩子越依賴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電梯里,一名男子擺弄了幾下指紋機,突然暴力拆卸指紋機。
出了電梯,還不忘「銷贓」,把指紋機從26樓拋下。
而男子旁邊一直站著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正是他媽媽。
他媽媽全程沒有阻止,只是輕輕拍了幾下,然後靜靜地看著。
不過,這一切,都被電梯監控記錄得清清楚楚。
物業發現指紋機被拆,逐一排查,最終找到他們,要求賠償。
這位媽媽將兒子護在身後,先百般抵賴,等證據擺在眼前時,她開始大聲喊:他才23歲,他還是個孩子。
然後,拒絕賠償。
有網友吐槽說:再過10年,這小子把你家拆了,他媽媽報警。
警察叔叔說:「沒事啊,他還是個33歲的孩紙。」
武志紅老師在《巨嬰國》中說: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記得有一個短片叫《巨嬰》。
短片中男主早起赤裸半身,大喊「媽」。然後,媽媽幫他把衣服穿上。
在家,除了玩遊戲,什麼都不幹,連平時的吃飯和刮鬍子都需要媽媽來幫忙。
小時候無論他想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他。
有一天,爸爸去世,媽媽一人照顧整個家。
然而,十幾年過去了,男主仍在家遊手好閒。
即使母親年邁,仍想盡各種方法滿足他的要求。
讓人寒心的是,即使母親去世,他也沒有很難過。
作家劉墉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裡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很多時候,我們愛孩子,習慣了竭盡所能事事代勞。
卻忘了,要放開手讓他們獨立做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往往是最無知最殘忍的。
把孩子培養成了巨嬰,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父母越「弱」,孩子越獨立
最近看綜藝節目《一路成年》被徐錦江萌到了。
《倚天屠龍記》里,他是霸氣的金毛獅王。
《九品芝麻官》里,他是武功強大的豹子頭。
平時,他偶爾會客串一下雷神。
然而,他在節目裡卻「弱」到無法生存。
一直吐槽自己太無能了,一個人簡直生活不下去。
你以為他真的在節目裡無法生存?
不,他有一個超級獨立、超級暖的兒子。
老爸不會做飯,兒子遠程訂好他愛吃的雞胸肉,還特意叮囑先喝點牛奶麥片。
老爸不知道如何操作電腦,兒子遠程指導。
老爸點不燃柴火,著急抓狂,兒子一旁安慰說:沒關係,有我呢,多大點事啊。
有網友吐槽:明明是58歲老父親帶娃上節目,可最後承擔起生活重擔的卻是年僅19歲的兒子徐菲。
之前看《媽媽是超人3》,被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圈粉了。
霍思燕不敢滑滑梯,嗯哼帶著媽媽一起玩。
霍思燕不敢攀岩,嗯哼鼓勵媽媽,陪著媽媽一起爬。
霍思燕說,她教育嗯哼的秘訣就是偶爾撒撒嬌,說自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作家李月亮曾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每一個獨立的孩子,都有一對懂得「示弱」的父母。
父母越「強」,孩子越依賴;父母越「弱」,孩子越獨立。
3個方法,培養出有獨立能力的孩子
1、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有不少父母說孩子太粘人了,怎麼辦?
上個廁所,孩子會扒在門口嚎啕大哭;無論做什麼,必須要人陪在身邊,離開一會就哭;送她上幼兒園,分開的時候哭得撕心裂肺...孩子是不是太依賴了?怎麼才能讓他獨立呢?
這種情況,表明孩子安全感不夠。這個時候越逼孩子獨立,他們越依賴父母。
我見過一些父母不忍心看孩子哭,每次出去上班都是偷偷溜走。
其實,這很容易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
李開復在《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書中,講到一段讓他記憶猶新的事情。
上小學時每天都有校車接送,但父母還是雇了一輛三輪車來接送他,目的是為了讓他多睡一會兒。
每天放學,母親一定會來接他,風雨無阻。
李開復現在仍清楚地記得,自己放學後看到母親時,內心的歡喜和安心。
每次,他都飛奔過去,迫不及待地把學校里發生的事分享給母親。
因為這份安全感,即使他十一歲去美國當留學生,內心卻從未感到孤獨。
在患淋巴癌的日子裡,他依然堅信:愛可以帶來力量。
知名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父母的職責,就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孩子將來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是他們敢於向外界探索的心理基礎。
真正獨立的孩子內心一定是充滿愛和支持的。
2、培養孩子責任心
前不久,一名男孩和媽媽逛商場不小心打翻了手裡的粥,粥灑落一地。當時商場工作人員說:我們會打掃乾淨。
但孩子的媽媽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地面,對兒子說:自己做的事要自己承擔責任。
最終,男孩將地上的粥擦乾淨後,才和媽媽一起離開。
捨得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買單,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而孩子的責任感都是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
孩子進一步,父母退一步,這才是成長。
敢於承擔責任的孩子,將來也會懂得如何獨立生活。
3、父母懂得放手
父母應通過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學會做人和做事的正確方法,而不是事事代勞。
劉墉說:以前我也對兒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培養了他做事不負責任的習慣。而且父母的過度包辦,也讓孩子變得沒有禮貌、不懂得珍惜。
雖然你很清楚這件事該如何做,但也要給孩子一個機會。
很多事情,孩子都能獨立完成:
3~4歲 自己吃飯,穿脫衣服,收拾一些小玩具;4~5歲 能很好地吃飯、如廁、刷牙;5~6歲 整理玩具、書本,繫鞋帶,收拾房間;6~7歲 除上述事情外,能完成簡單的家務。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孩子沒有父母想像中那麼軟弱,他們也在不斷地學習,慢慢強大起來。
請相信孩子,學會放手。
父母無論多愛孩子,都沒有辦法陪伴他們走完下半場的人生。
真正的愛孩子,是懂得體面退出孩子的生活,教會他們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作者簡介:林小果,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用文字搭起愛的橋樑,傳遞愛的正能量;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