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8月21日,方誌敏出生於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
地點:
上饒市
類別:
人物
方誌敏像 圖源:百度百科
方誌敏(1899 年 8 月 21 日— 1935 年 8 月 6 日),江西上饒市弋陽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
1922 年 8 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 年 3 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 年 1 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 10 軍、紅 11 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1935 年 1 月 29 日被捕,8 月 6 日犧牲,時年 36 歲。
2009 年 9 月,方誌敏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 11 個部門評選為「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清末民初,開埠後教會學校的開設,使得九江的教育水平在江西及周邊省份中省處於第一梯隊水平,全英文授課的南偉烈中學(今同文中學)更是領風氣之先,吸引了本省優秀學子紛紛前來就讀。在同文中學知名校友中,方誌敏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位。如今,他的漢白玉半身像樹立在校園最顯眼的位置,是同文乃至九江的驕傲,同文中學也成為了方誌敏早期革命活動紀念地。
同文中學裡的方誌敏半身像 圖源:搜狗百科
大多數讀者都知道方誌敏同志革命戰鬥的歷史,因此本篇只談談我對他認識和理解。
若從南偉烈中學開始講,將方誌敏和饒漱石兩位同學放在一起作對比更有意思。關於同文另一位著名校友,曾擔任我黨高級領導人的饒漱石在九江的故事,見《歷史上的今天 · 2月10日 · 饒漱石在九江》。
方誌敏比饒漱石大 4 歲,出身於農民家庭,當他在1921年考入南偉烈中學時,年已 22 歲。他的同年級同學饒漱石才18 歲,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兩人在入學前,都有過鬧學潮的經歷。
兩人入學後,走的道路卻並不相同。年輕的饒漱石意氣風發,迅速成為同文的學生領袖,兩年後受命在九江建立共青團,三年後當選為九江第一屆學生聯合會主席。他不單搞學運,還搞工運,建立下層勞工工會,甚至到教會裡煽動革命。這位個頭不高的小伙子,熱情似火、永不停歇。
同文書院樓 1910年 圖源:《九江老照片》
方誌敏卻不一樣, 22 歲讀中學的他年紀已不算小,他身材高大壯實,他參加學生運動,搞串聯,鬧學潮,據聞也受到學校的警告。但方誌敏的名氣遠低於饒漱石,在九江期間也未曾參加革命組織。他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學外語、看外國書籍,他的文學功底更紮實,在新文化運動的風潮下轉向了白話詩文創作,並在報刊上公開發布了多篇小說與詩歌。
我感覺,方誌敏是個沉穩卻又敏感的人,就如他留下的那幾張照片中的眼神一般。在南偉烈中學讀書期間,或許他並不如意,甚至可能有些痛苦,他的農民氣質與這所過於洋氣的學校格格不入,他渴求開闊自己的眼界,但他又厭惡將中國大門打開的外國列強,他的學業成績或許不能與年輕的同學們相比,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道路,他在思考,他在探索。
同文中學操場 約20世紀初 圖源:《九江老照片》
在南偉烈中學就讀一年後的暑假,方誌敏輟學,據說是因為承受不起同文高昂的學費。筆者以為,更大的可能性是,方誌敏在九江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不願意繼續消耗時間。他前往革命的大本營上海,在那裡他加入了共青團,一度在上海大學學習。
上海大學是方誌敏與饒漱石的另一個交集。民國時期的上海大學和現在的上海大學毫不相干(雖然現在的上大堅稱有關),它是在國共合作時期創立的由我黨掌控的政治學校,時稱「武有黃埔,文有上大」,曾培育出許多重要的共產黨、國民黨幹部。
方誌敏未能考入上海大學,也可能是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在《民國日報》做校對,在上海大學旁聽,不久他離開上海回到江西鬧革命,後紮根於農村,創建農民協會,成為我黨最早認識到「農民問題」並積極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的革命家,毛澤東後來評價說,方誌敏搞農運比他還早。
1924-1925年,上海大學西摩路校舍 圖源:上海大學官網
當方誌敏從上海回南昌組建黨團組織時,將九江學運、工運搞得風風火火的饒漱石順利地從南偉烈中學畢業,作為優秀的共青團代表到上海參加全國學聯代表大會,並進入上海大學就讀。在上海大學,他又是做得風生水起,與紮根內地農村的方誌敏不同,饒漱石在有東方巴黎之稱的大上海搞工運。
這兩位同學最重要的一次合作發生在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後,饒漱石作為中央代表團成員、江西省委特派員到贛東北巡視工作,任中共贛東北特委書記,在那裡他創建了中共弋陽縣委和橫峰縣委,將他的老同學方誌敏委任為橫峰縣委書記。1927 年 12 月,饒漱石和方誌敏共同領導了著名的弋橫暴動,為創建贛東北根據地和組建紅十軍奠定了基礎。
此後兩人分開,方誌敏留在贛東北領導根據地工作,饒漱石在江西再次組織暴動失敗後回到上海,轉東北組織工運,作為黨的高級領導人曾一度主持白區工作。1930 年,饒漱石在哈爾濱被捕,忍受了各種酷刑,卻堅貞不屈,與敵人英勇鬥爭,次年被黨組織營救出獄。之後饒漱石轉到蘇聯,被派往歐美開展秘密工作,成為黨內少有的國際政治活動家。
1935年2月7日,方誌敏被押至南昌豫章公園示眾 圖源:海西紅土地黨建信息庫
1935 年 1 月,方誌敏在率領抗日先遣隊突圍途中被捕。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獄中的他正氣凜然,保持了對黨的絕對忠誠,在留下《清貧》、《可愛的中國》等飽含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沉大愛不朽的名篇後,被國民黨殘酷殺害。從南偉烈中學寫白話詩到他離世,方誌敏的文人氣質未曾改變。
方誌敏留下的照片不多。俗話說,相由心生,在僅存的幾張照片中,他顯得高大、堅實,他的目光中透出穩重、堅定,卻又帶著一絲農民子弟的羞澀。如果讀者去看看饒漱石的照片就會發現,矮小結實的他總是昂著首,目光爍爍,堅定逼人。這對同學是兩種性格的人,因此選擇了不同的革命方式。
《申報》1935年2月5日專欄
筆者在寫作本篇時,也曾想過,僅憑著幾張照片,用目光、眼神這種空虛的詞彙評價人是否得當,直到我看到《申報》上的這麼幾句話:「方誌敏、劉疇西等……倔強猶昔、大有致死不悟之慨……」
審訊發生在 2 月 3 日,也就是前一張示眾照片的 4 天前,再看看下圖照片,左側的紅十軍軍團長劉疇西和中間的方誌敏,他們的站姿和神態。這就是共產黨人永不屈服、視死如歸的精神氣概。看眼神,沒錯的。
方誌敏等人被捕後,左起:劉疇西、方誌敏、王如痴 圖源:維基百科
我們不能以饒漱石建國後的經歷去評價他之前做的工作。方誌敏和饒漱石,都是我黨早期優秀的革命家,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不同的戰線上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上下求索、明確目標、堅定不移地為著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我想,這或許是同文中學帶給他們的,這也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意義之所在。
再次推薦您看看《歷史上的今天 · 2月10日 · 饒漱石在九江》,這兩位同學的故事對照著看,更有意思。
《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是記錄江西九江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擷取九江市及下轄十個縣市歷史上發生的較有影響力的事件,配以相關的歷史照片、新聞圖片、文獻書籍及筆者拍攝的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
本系列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當日發生的一個事件,如當日無合適的事件,則在當月中選取(史料記載中有月份無日期者)。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