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3日 · 廬山會議舊址與第三次廬山會議

2022-08-23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3日 · 廬山會議舊址與第三次廬山會議

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召開。

地點:

廬山

類別:

政治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第三次廬山會議是指 1970 年 8 月 23 日至 9 月 6 日召開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會議原定議程是討論修改憲法、國民經濟計劃和戰備等問題,為即將召開的四屆全國人大作準備。但是,林彪、陳伯達等人為爭奪權力進行的宗派活動,打亂了會議的進程。8 月 31 日,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發表後,會議轉向對陳伯達的集中揭發批判。會上,中央宣布對陳伯達進行審查。原定議題於會議最後一天草草獲得通過。這次會議標誌著毛澤東領導的反對林彪集團鬥爭的開始。

資料來源: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第三次廬山會議,即中共九屆二中全會,是廬山這座政治之山在近現代最後一次重要的會議。從此以後,再無廬山會議。

九屆二中全會會場 筆者翻拍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2 年 8 月

對九屆二中全會的評價顯然不是本系列所應該觸碰的。那就換個角度,講講召開九屆二中全會的場地——廬山會議舊址。

在《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5日 · 廬山民國三大建築》中,講述了 1935 - 1937 年建成的這三棟大型公共建築。其中廬山大禮堂建成最晚,1935 年年底開工,1937 年竣工。這棟占地近2000平方米,高達15米的現代建築做了個中式的門臉,其實是個純粹的西式建築。它是兩層結構,上層為禮堂、下層是學員的食堂。

解放後,廬山大禮堂被改名為廬山人民劇院,因三次廬山會議在此召開,它被開闢為廬山會議的紀念場所。這座禮堂的身份的確不凡,解放後我黨在北京之外召開的「中全會」(幾屆幾中全會)只有四次,兩次在廬山召開(另兩次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的都在這座禮堂,兩次會議對中國歷史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廬山上第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為」廬山會議舊址及廬山別墅建築群「,請注意,會址排在廬山所有著名別墅之前,它就是廬山上的老大,北京之外,似乎也找不出能超越它的大禮堂。若將民國時期的國民黨黨部會議、三青團會議等算進來,廬山大禮堂承辦的會議級別之高、跨度之大,稱它為國共首都之外的第一禮堂,近代中國禮堂的老大哥,也並不為過。

如今,禮堂大門上的牌子寫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廬山會議舊址」,筆者記得以前的牌子上寫的是「中共九屆二中全會舊址」。

步入會議舊址,迎面正中是金光閃閃毛澤東塑像。一樓的兩扇門通向介紹廬山會議歷史的展廳。為了便於布展,展廳設計得迂迴曲折。這裡是當年廬山訓練團的食堂,也許是結構上做了分隔的緣故,或者是有些空間被隔斷了,展廳面積不大,難想像這一層能同時容納千人以上就餐。

展廳按照 1959 年、1961 年和 1970 年廬山會議召開的順序進行介紹,並展出了少量會議中使用過的器具。嚴格地說,廬山會議有四次,1959 年在廬山連續開了兩個會議,前一個是中央工作會議,後一個是八屆八中全會。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從兩側的樓梯上二樓,就到了大禮堂。禮堂保持了九屆二中全會會場的原貌,主席台中央掛著大幅頭像,會場裡一片紅,有紅標語、紅旗和紅地毯,白布包裹的長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姓名牌、茶杯和煙灰缸。會場布置未見奢華,卻是沉穩大氣、莊嚴肅穆。

本次會議參加者合計 255 人,禮堂就已是滿噹噹的,以前怎麼能容納廬山訓練團上千軍官在這裡開會?再一想,如果只放長條凳子,也能擠得下不少人,長桌寬藤椅太占地方了。

筆者上樓首先注意的就是這些擺在長桌後的黃色的竹骨藤椅,這就是傳說中的藤椅?

幾十年間無數次登上廬山,但在會址停止收費的 2015 年以前,筆者從未進入過這棟禮堂,總覺得花幾十塊錢不值當。對這裡心存牴觸不僅僅是錢的問題,很早以前聽老人講過的一個故事。特別聲明,筆者無法確定故事的真偽,也未找廬山本地人驗證過。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故事說的是會場裡的藤椅。藤椅是江西最常見夏季坐具,竹竿為骨,藤條編織,輕便透氣,防霉吸汗,毛主席在廬山的照片,有很多是坐在藤椅上的。

話說 1970 年會議結束後,會場被原樣保留。然而,如何才是「原樣保留」?主席台上的位置陳伯達的位置怎麼辦?他是中央文革小組組長,政治局五位常委之一,會議開始時坐在右側,會議開了一半被帶走軟禁,不久後被正式拘捕。那就只有撤掉他坐過的藤椅,拿走桌子上的姓名牌。於是乎,會場上就沒有了陳伯達。

過一年出了「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團覆滅。牽扯到多少人?看看名單就知道,與會的一多半是軍人出身,四野的比例極高。怎麼辦?那就都撤掉唄。再過些年,四人幫完蛋了!當然必須一定要撤藤椅。

如果真按照故事所講,我們看看這名單最前幾位。主席台上常委:原有 5 人,僅余 2 人。第一排政治局委員:原有 13 人,余 6 人。有一多半藤椅被搬走了。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這空蕩蕩的禮堂怎麼向遊客說明呢?

故事是不是瞎編的?

不知道,或許是個民間傳說。但大家都應當知道另一個公開的掌故:新中國第一油畫《開國大典》,由於政治原因被修改過四次,每次修改都是為了去掉其中某位。當年這種事兒太多了,無論是繪畫還是攝影,搬掉幾把藤椅又算什麼?這故事即便是瞎編的,也會有人信,起碼我當年信,因此覺得掏錢買票去看一堆時多時少的藤椅,實屬不智。而正因為我沒掏錢進去過,又無法確定故事的真偽。

五大常委步入會場 筆者翻拍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2 年 8 月

所幸的是,現在的會址,不但停止收費,會場也按當年的座位復原,至少是我認為的原樣。隔壁的廬山抗戰博物館(原廬山圖書館)也復原了蔣介石主持的廬山談話會的場景,對國民黨的抗戰功績也予以肯定。現在展出於國家博物館的《開國大典》也恢復到了初版。

我們可以對相同的歷史進程做出不同的解讀,我們可以重視或弱化其中的某一部分,角度不同,結論有差異實屬正常,但我們不應該塗抹歷史。如果翻開近些年官方出版的近現代史讀物,我們會發現,某個年代那種刪改的風氣已被掃除,取而代之的是坦然與自信。

筆者以為,如果全面地講述歷史,是不是也有必要在一樓的展廳里開闢一塊,介紹國民政府在這座禮堂里召開的,對中國近代史有影響的重要會議,讓觀眾們了解這座國共首都之外的第一禮堂的風雲故事。

筆者攝於廬山會議舊址紀念館,2021 年 8 月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de60506eb3ede59f78b56dfbb2ed1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