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教育,中國家長們到底能做到什麼地步:
不僅可以砸鍋賣鐵,關鍵時刻還可以「賣血」!
近日浙江一網友爆料:
當地一個縣對新市民孩子採取積分入學政策,各公辦小學根據積分從高到低擇優錄取。
家長參加無償獻血活動,或捐款可以增加積分。
圖源:微博
規定中要求,每200ml可得2分,每次最高可獻400ml得8分;隔半年可再次獻血,積分可以累加,最高限30分。
圖源:極目新聞
也就是說,原本沒有入學資格的孩子,只要家長參與一些公益服務,比如獻血、造血幹細胞、捐款等,就有可能積到足夠的分數上學了。
消息一出,網友炸鍋,直到有媒體去採訪,才最終確定:是真的,不是造謠。
而有關「獻血積分」的教育政策,其實在很多地方已經施行了一段時間。
圖源:網絡
有些人直言:直接給我吸干,孩子能上重點嗎?
而也有不少甘願為孩子灑熱血的父母,他們一邊埋怨一邊「主動」推開了獻血車的大門。
一邊抽,還不忘安慰自己,加速新陳代謝。
獻血積分這個事,其實由來已久。現在很多地方也都在施行這一政策。
圖源:微博
如果不想獻血,還有別的路徑:給慈善機構捐錢,捐滿1000元可以有2分,最高能拿到20分;或者見義勇為、辦理營業執照。
總結起來就是:有錢捐錢,沒錢獻血,幹細胞也行。
所以,真別怪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這種花錢又玩命的事,沒點勇氣還真不行。
兒女成了「人質」,父母一身軟肋
即便是在獻血這條路上,也有「鄙視鏈」。
因為獻血對個人身體狀況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貧血、體重等都是門檻。
而據說想要一次性拿到最高積分8分,需要抽掉一瓶礦泉水的量。
圖源:小紅書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家長心有餘而力不足。有人就因為體重不達標,直接被護士拒絕。
圖源:小紅書
而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獻血人數不足,往往也會輸在起跑線。
這場面異常熟悉,不禁讓人想到小學組織的「自願」捐款。雖然說是自願,但最後要按金額排名,捐得越多小紅花越多。
都說養了孩子,就要對他負責到底。
為了孩子日後有個好學校讀,平步青雲,家長們捐多少都無所謂,只要不輸給別人就可以。
哪怕不適合抽血,血氣不足、腰酸背痛,花點銀子補充氣血,也值得一拼。
所以才會有人說,「一胎家庭有錢就行,二胎、三胎的怕是要榨乾家長最後一滴血了。」
圖源:視頻號
圖源:視頻號
看似無償獻血,實則「變相逼捐」
上個小學就要家長義務(賣)獻血(血)來湊積分,還美其名曰說「提高全民公益服務意識」?
說好的義務教育呢?說好的教育公平呢?
獻血本來就是無償行為,如今要這種方式來幫助孩子入學,真的合法嗎?
圖源:微博
因為打著「自願」的名頭,所以也沒法說它不合法。
可這種把做善事和利益自願捆綁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公益活動的一種玷污。
誰都知道獻血是好事,是光榮的助人活動。之所以倡導「無償」,就是讓認可的人自覺做這件事,而不想和任何好處掛鉤。
可如今,「無償獻血」變成了「有利可圖」,甚至不惜讓無辜的孩子背上「吸血鬼」的罵名。
獻(賣)血修學分,大學生有苦難言
關於獻血的奇葩新聞,同樣發生在大學校園。
就在前幾天,血液中心把獻血車開進了江蘇一所大學,據說,據說獻血一次不僅可以+0.2學分,還可以給期末綜測加3分,志願者服務時長加10小時。
圖源:抖音
結果就是,全校學生排長隊,有人甚至冒著虛脫的「生命危險」也要做公益服務。
很多大學為了鼓勵學生獻血,想出了這個奇葩的辦法。
獎勵制度可謂是五花八門。
圖源:小紅書
很多同學為了拿到學分,不惜那身體開玩笑。
圖源:小紅書
對此很多同學表示:獻血不等於道德品質高,體質弱的人想獻獻不了怎麼辦?
正如某位「人間清醒」大學生說的:這種東西一旦跟學分扯上關係,就有種「賣血」的感覺。
圖源:小紅書
不管是獻血積分讓子女上公立,還是獻血拿學分,這些事放在一起就特別違和。
獻血、捐錢,這些公益行為的前提是自願,不能靠道德綁架或者利益捆綁來實現。
一旦違背了自願原則,再有意義的事情都會變得特別不純粹。
試想一下,以後家長、老師告訴孩子「無償獻血」是很高尚、能傳播正能量的活動,能說服得了自己嗎?
孩子看到原來做公益,可以獲得某些好處,他能繼續保持無償做好事的初心嗎?
過分關注利益,家長、學生也會把重點放在「我要做多少」、「我該怎麼做才能獲益更多」這些事情上。
有利可圖,我就做;沒好處的,哪怕說得再動聽,也不做。
如此下去,只會惡性循環。
鼓勵用積分的方式優先選學校,這個思路某種程度上能保護大部分家庭受教育的公平權利。
但不要用明碼標價的方式來決定孩子的受教育權,更不要讓書香沾染上血腥味!
還孩子一個純粹、乾淨的讀書機會,讓他心無旁騖好好讀書,也讓家長減減負,少些不必要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