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稻城你還沒去過?來暢遊人間仙境

2023-05-10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甘孜稻城你還沒去過?來暢遊人間仙境

撰文 / 雷茵茹 張曼胤(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

在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東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有一個夢幻之地——稻城。

筆者有幸兩次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土地,在稻城的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海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高原生態系統科學考察。

聖潔巍峨的雪山

四川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仙乃日、央邁勇和夏諾多吉3座雪山呈獨特的「品」字形分布格局,中間被貢嘎沖古冰川寬谷分割。當我們的汽車沿著公路盤旋而上,稻城第一高峰仙乃日雪山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群峰在天際畫出一條美麗的輪廓線,映襯著變幻莫測的流雲,讓人覺得如此壯觀又無比聖潔。

在向仙乃日雪山進發的途中,我們偶遇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和白馬雞。岩羊的攀岩本領首屈一指,能夠靈活地在幾乎垂直的岩壁上行走。它們通體青灰色,體側腋下經腹部到後蹄前端有一條明顯的黑色條紋,臀部為白色。白馬雞是中國特有的高山地棲型雉類,有黑色的頭頂、緋紅色的臉頰和兩簇白色的耳羽。全身的羽毛大部分是白色的,僅有翅膀尖端的飛羽為灰褐色,低垂到地的尾羽呈現出金屬的藍綠色。岩羊和白馬雞悠閒地覓食,見到遊人也並不緊張。

岩羊(攝影/肖翠)

白馬雞(攝影/肖翠)

冰川雕刻的石山

如果說四川亞丁保護區的3座雪山高大壯美,那麼海子山則有外太空似的原始和蠻荒。這裡發育著典型的冰蝕地貌,冰蝕岩星羅棋布。青藏高原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古冰帽遺蹟——稻城古冰帽就分布於此,屬第四紀末次冰川遺蹟。

放眼望去,海子山漫山遍野都堆砌著密密麻麻的亂石,這些石頭絕大多數都是渾圓碩大的花崗岩。這些被冰川運動從高山上搬運、冰蝕打磨形成的巨大石塊,被稱為冰川漂礫。冰川漂礫密集的地方會形成巨大的石河、石海。

海子山的冰川漂礫(攝影/ 張曼胤)

滿眼綠意的「塔頭」

在稻城的洛絨牛場分布著大量的沼澤化草甸,其水分充足且凍融過程強烈。在與植物的長期作用下,沼澤化草甸逐漸凸起高出水面的草墩,被形象地稱為「塔頭」。其上可看到零星的牧馬,其實,適當放牧可以維持或優化草甸群落植物多樣性,提高草甸的生產力,保持良好的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管理人員說,他們嚴格控制放牧的數量,並在生長季採取圍欄封育的措施,降低放牧對草甸的影響。

沼澤草甸上的「塔頭」(攝影/雷茵茹)

「抱團取暖」的高山灌叢

區別於水草豐茂的沼澤草甸,高山灌叢多在緩坡地段。多種小葉型杜鵑組成了類型十分複雜的高山常綠闊葉灌叢。其垂直分布可達海拔4600米,緊臨雪線,與流石灘稀疏植被鑲嵌分布,且常呈團狀或墊狀,為的是抗禦高寒大風的惡劣自然環境。

高山灌叢上的杜鵑(攝影 / 張曼胤)

層次分明的高山植被

四川亞丁自然保護區地貌為高山和高原寬谷向高山峽谷的過渡地帶,氣候屬大陸性季風高原型氣候,隨著海拔的變化呈現不同的垂直氣候分帶,在不同類型土壤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垂直地帶性明顯的植被類型。其地帶性植被為:乾旱河谷灌叢帶(海拔2000~2800米),山地暗針葉林帶(2800~3200米),亞高山暗針葉林帶(3200~4100米),高山灌叢草甸帶(4100~4500米)和高山流石灘疏生植物帶(4500~5000米以上)。由於山體高大,形成西南季風向東北輸送水汽的屏障,因此夏季的清晨或午後3點左右,3座高峰周圍便會雲霧四起,下起綿綿細雨,大約會持續半個小時。但是雨過天晴,又會看到一道七彩長虹跨越峽谷,給森林和草甸染上明麗絢爛的色彩。

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垂直分布圖

給峽谷鋪上一層綠毯

行至貢嘎雪山西側卡斯村,我們在卡斯地獄谷看到了與高山完全不同的峽谷生態系統,像是突然走入茂密而濕潤的原始森林。沿著湍急的溪流行進,不知不覺就被滿目的綠色吸引——石階上、樹幹上生長著茂盛的苔蘚植物,像是給整條峽谷鋪上了綠色的地毯。

生長在樹幹上的苔蘚植物(攝影 / 雷茵茹)

卡斯地獄穀雨量充沛、熱量豐富、樹木茂盛,非常有利於苔蘚植物的生長。因為苔蘚植物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在植被演替過程中扮演了先鋒植物的重要角色,在環境指示、水源涵養、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以及次生代謝物質累積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裡也是花的樂園,尤其容易見到開藍色或紫色花的草本植物,例如藍色的雞蛋參、翠雀、龍膽,紫色的鳳仙花、甘西鼠尾草、高山韭等。

澄凈的高原湖泊>>

稻城還有3個著名的湖——珍珠海、牛奶海和五色海。珍珠海是仙乃日雪山的融雪形成的湖泊,如同一顆鑲嵌在浩瀚林海中的綠松石;牛奶海在央邁勇雪山腳下的山坳里,呈扇貝形,中間是湛藍的湖水,環繞湖水的周圍則是乳白色岸帶;五色海位於仙乃日雪山和央邁勇雪山之間,湖面呈圓形,晴朗的天氣,在光的折射下湖水的表面會產生5種不同的顏色。那麼,這些湖泊為何會呈現如此純凈的藍色或綠色呢?因為它們的水源主要依靠高山融雪補給,湖中懸浮顆粒物少,湖水透明度較高。

珍珠海航拍圖(攝影 / 張曼胤)

高原上的「海」

海子山擁有密密麻麻而且造型各異的海子(由冰磧湖泊群演化而來的高寒湖泊)。其中,面積最大的興伊措湖,位於海子山中部,面積7.5平方千米,海拔4420米。來到興伊措湖畔,湖水如同荒原中一面巨大的明鏡,展露出海天相接的遼闊氣象。

興伊措湖(攝影 / 張曼胤)

知識拓展

冰磧湖的形成過程

在第四紀冰期(始於距今300萬~200萬年前,結束於2萬~1萬年前),地球上絕大部分被冰川所覆蓋,山坡和溝谷里的冰川挾著冰磧物,循著山谷緩慢下移,強烈地挫磨創蝕著冰床,形成了凹地或堵塞部分河床。氣候轉暖後,冰川逐漸退縮後積水成湖,就形成了冰磧湖。

生態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系統,萬物和而共生。在稻城,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了無數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類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生態系統的多元之美,融合之美,我們不僅是欣賞者,更是守護者。

本文綜合整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稻城自然考察筆記》,作者雷茵茹、張曼胤,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a961f2ace037d4881500f728a2d1c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