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房子是「蔥價」還是「天價」?經濟學家「6字」指點迷津

2019-09-06     藍白觀樓市

跟大部分人一樣,以前我是不信所謂的「房價如蔥」論調的,直到今年鶴崗、玉門、威海之類的城市「冒出來」,才改變了我的想法。

據南方周末9月6日報道,目前玉門老市區常住人口大概有1.8萬,其中油田職工8000人,當地居民1萬人,這1萬人當中,有小一半是老人。

現在,一套面積60平方米、功能齊全的住房僅三四萬元,鄰近學校的「學區房」,則能賣到六七萬元,而在三年前,3000元就可以買一套房子,一個單元有10套房,一棟樓有三個單元,這樣算起來,9萬塊錢就可以買一棟樓。

同樣的,「天價房」也離我們並不遙遠。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近日發布的《100城住宅價格報告》顯示,城市排行方面,13個城市步入了「超高房價」行列,另外還有12個城市的房價步入了「過熱」區間。

按劃分標準,大於兩萬一平米,即為「超高房價」,介於1.4萬元-2萬元/平方米的房價定義為「高房價」。

在超高房價名單中,京滬廣深赫然在列,還有廈門、杭州、福州、南京、蘇州,更有三亞、珠海、東莞、燕郊等「外溢」區域。

在房價過熱名單中,環京、環滬兩地的遠郊和周邊城市當然不讓,如固安、大廠、崑山、南通等地,二線省會如合肥、西安、石家莊、濟南也在榜單中。

這樣分化的形勢,打破了我們對房價的「固有認知」,長此以往,10年後的樓市,是「蔥價房」還是「天價房」?

筆者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人口年齡結構的分化。

樓市是一個靠年齡代際驅動的市場,如果說60後、70後是這個市場的中堅力量,那麼80後、90後就是這個市場發展到巔峰的助推群體。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在勞動力人口(15-64歲)達到巔峰的2013年,恰恰是城鎮每千人房地產新開工套數的頂峰。

勞動力越多,買房的需求自然越大,為了婚房、養老房、改善房、學區房努力打拚的人就越多,房子就不愁賣。

然而,根據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測算,未來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300萬以上,十年後,在2028年-2039年間,年均減少數量將超過1000萬。

要知道,在2013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達到10.06億的最高點後,已經連續5年出現負增長,平均每年減少近200萬。

再給大家梳理一下數據上的變化,2013到2018的5年中,每年勞動力減少200萬。2019到2024這5年,將減少300萬。增幅高達30%,10年後減少1000萬,相比於過去5年,增幅高達5倍!

以此來看,10年後,假如你所在城市年輕人、勞動力大量減少,房子變成「蔥價」不是不可能。

第二,房地產周期的變化。

樓市是依靠周期才會產生波動的市場,2008年到2012年,樓市復甦,2012-2014年,橫盤震盪周期,2015-2018上半年,可以看做是上漲周期,幾乎每隔三年,都是穩步上漲的節奏。

但是,從去年到現在,樓市似乎進入了非常平穩的「長尾」周期效應,以前三年一波動的變化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的周期波動。

沒有波動,就意味著房地產周期會變得「波瀾不驚」,《經濟日報》7月份的報道說:展望下半年樓市,大致能夠用「穩」「嚴」「緊」三個字進行概括。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將得到進一步落實。既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又避免大起大落。

8月份,《經濟參考報》報道稱:下半年政策仍將以穩為主,但房地產市場面臨進一步規模調整,同時應當警惕部分三四線出現新的庫存風險。

密集的發聲,意味著密集的信號,注意,「穩」字,就是防止大起大落,大漲不可能,大跌亦然。

因此,未來的樓市,整體上會進入「平價」階段,十年後,極小部分的熱點區域會持續上漲,維持目前動輒數萬的「天價」是有可能的。對大部分已經是「蔥價」的城市而言,未來不會有大的變化。

第三,看貨幣增速未來的變化趨勢。

在2007年,廣義貨幣總量只有40萬億,而2018年,這個數字達到167萬億,翻了4倍。其實還不止,因為沒有算影子銀行。

十年以前的銀行理財規模只有5000億,十年以後翻了60倍,達到30萬億,因此,再加上影子銀行以後,真實貨幣總量其實是從40萬億翻了5倍到200萬億,平均每年增速17%。

所以,過去這些年以來,由於貨幣每年增長15%-20%,大家默認每年對內購買力減值了15-20%,房價每年漲個百分之十幾,也算是情理之中。

雖然貨幣可以印出來,但房子是印不出來的,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土地就那麼多,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把15-20%的貨幣增速,看做是買房的潛在收益增速。

也就是說,只要貨幣能維持15%-20%的增速,那麼房子依然會是「天價」。

但是,不同的城市,必然有不同的表現,從近兩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銀行理財、信託、券商資管等影子銀行的規模都開始下降。從商業銀行總資產來看,2018年同比增速僅為6.8%,創下有史以來的最低增幅,不到過去10年增速均值的零頭。

在低貨幣增速的年代,可以預見的是,未來10年,有限的資金都會往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活躍城市群湧入,京滬廣深以及區位、交通、人口資源集聚的新一線城市,「天價」房將會是常態。

針對這個問題,經濟學家也用了「6字」做出預測,指點迷津。

8月30日,聯訊證券經濟學家李奇霖指出:房子漲下去的結局無需贅言,跌呢?12-3萬億的地產投資,且為企業廠房土地抵押融資估值的標的物。需精細化管理,「打掉一致預期」,使其回報率不再吸金即可。如烹小鮮,多攪易糊,大火易焦。

注意這六個字:打掉一致預期。

何為一致預期?在過去十多年當中,房價普漲、普跌成為絕大部分人的共識,住房成為不折不扣的投機品,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房地產市值已經接近300萬億元,有機構測算,房產占家庭財富比例已經高達六成以上。

這樣的形勢下,唯有像專家說的那樣,「打掉一致預期」,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大部分城市回歸「蔥價」,極少部分城市因為人口、貨幣等因素維持高價,才是十年後樓市的正常格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IS3CW0BJleJMoPMXh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