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春池
你相信音樂會殺人嗎?人的意識有極限嗎?科學有好壞之分嗎?不少網友看了《天目危機》前四集後忍不住來了疑問三連,科幻又刺激的劇情迅速把觀眾帶入到了一個懸疑世界。
《天目危機》是由芒果TV、芒果超媒、歡瑞世紀、廣東廣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黃精甫執導,張睿、 何杜娟、張孝全、苗僑偉領銜主演,劉學義特別出演的懸疑軟科幻網劇。
該劇講述的是執著於 " 意識 " 研究的物理系學生李天(張睿飾),因調查母親在國外一場離奇事故的真相,不料踏進一個精心策劃的犯罪陷阱里。在追求真相的過程中,李天遇上了活潑率真的張妮(何杜娟飾),負責調查案件的刑警山崎(苗僑偉飾)。三人查到事件矛頭直指二十多年前的"先行者樂隊",並找到了報社記者服部介(張孝全飾),了解到真相關係到二十年前的一場火災,更牽涉到失蹤的搖滾樂手李秀夫(劉學義飾)的驚人秘密。
《天目危機》此前在上海舉行了兩場提前觀影活動,反響極佳。其中一場便是作為首部展映中國片,出現在了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的首映禮上。
貫穿全劇的「意識「也成了《天目危機》播出後觀眾討論的話題,其中" 薛丁格的貓 " 等理論線索,作為量子力學史上有名的思想實驗,也為觀眾進行了硬核科普。《天目危機》里懸疑的氛圍、精彩的劇情、快節奏的視覺衝擊和電影般的質感,也讓國內軟科幻題材的網劇開始支棱起來了。
硬核科學,高概念劇情
劇情一開場,張睿飾演的李天是麻省理工第二年輕的物理學博士,他堅信人類意識可以改變世界,並為此給老博士們做了兩個試驗證明,一個是薛丁格的貓,一個是滴血而死的死囚,雖然試驗很成功,可是老博士一語成讖:你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魔盒。
而後李天母親突發意外,李天獨自一人前往國外尋找真相,並堅信這不是意外,而是經由「意識「的主觀犯罪。
調查過程中,李天結識了性格活潑率真的張妮,還有負責調查該案件的刑警山崎,三人組成了一支關係微妙的破案團隊。他們研究出了此次案件最終指向20年前的一支神秘樂隊「先行者樂隊」,一行人找到了當年追查樂隊的報社記者服部介。
兩人跟隨服部介了解到,20年前先行者樂隊在鹿鳴館的一次演出時,發生了一起巨大的意外火災事故。而他們的熱門歌曲《十字路口的使者》與數起鐵道十字路口的殺人案有關,而這首歌的原唱者,便是李天媽媽梅雪燕。
細思極恐的懸疑劇情讓不少網友直呼精彩刺激,如果你以為這些懸疑的氛圍是用超現實的理論烘托的話就太天真了。在《天目危機》的世界,不止有"薛丁格的貓"的猜想,還有切切實實的詭異錄像帶、殺人歌曲、奪命道口、神秘怪咖等等,以及神秘的意識力量,這些都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使得劇集的邏輯更為完善,為觀眾們進行了最硬核的科普。
《天目危機》的主創也表示,這是一個音樂、懸疑和意識相互交織的故事,涉及到的未知領域有實踐理論支持,以及思維方面未經驗證的東西,它們相互結合組成的一個戲劇形式。
再硬核的科學也都是為懸疑的劇情服務的,《天目危機》的科幻成分建立在科學基礎上,走的還是懸疑路線,主打「意識控制」理論,從科學角度延伸出「超意識」犯罪。像劇中的連環殺人案,每一個死者都是自殺身亡,而且在死時臉上都帶著笑容,這背後的原因也是李天等人想要尋求的最終答案。
除此之外,《天目危機》還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論,比如「真相總是需要一些距離才看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當全世界的人的節奏達到同步的時候,這個力量能讓整個世界變成另外的樣子」,都會讓觀眾對科學和意識有更多的思考。
質感為底,美學加持
快節奏的劇情讓觀眾大呼過癮,獨特的鏡頭語言和充滿質感的畫面也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的質感,《天目危機》把懸疑的氛圍拿捏的死死的。獨特的美學觀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畫面,音樂,美術,場景,在這部劇里,交織成一幅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成為故事氛圍的有力烘托,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
比如,陽光明媚的櫻花鐵路旁,打著傘的女人心事重重,不知在對面看到了什麼,面色詭異,突然鏡頭一轉,火車迅速駛過,白天變成黑夜,只有一把大紅色的雨傘強烈的出現在鏡頭裡,詭異而衝擊的畫面,在這起事故發生前,已經將故事的肅殺氛圍準確傳遞給觀眾。
在一些鏡頭的結尾會給到一些特寫,無論是貓咪的眼睛、晃動的水杯、精準的儀器,都讓鏡頭更有質感,而這種恰到好處的留白,也給觀眾不少想像的空間。
還有樂隊成員永遠帶著詭異的兔子面具,大量的閃回鏡頭和音樂烘托,不需要恐怖的鏡頭,氣氛自然的詭異了起來,這就是視聽藝術的魅力所在。
《天目危機》的音樂也讓人印象深刻,而導演本人也對音樂情有獨鍾。導演在採訪中表示,「音樂的關鍵在於節奏,如果音樂沒有了節奏,就如身子沒了骨頭,立不住」,所以《天目危機》從一開始就把音樂提到了一個相當高的位置。
視聽盛宴的背後自然也有強大的製作班底支撐,這讓《天目危機》的製作品相站在了較高的起點,也打造出了電影般的質感。
讓整個故事統一在懸疑敘事氛圍里,營造出深度沉浸感的美術和場景部分,是由美術指導李清渝負責,他的代表作有《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滾蛋吧!腫瘤君》、《三少爺的劍》等電影,也曾憑藉作品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
攝影指導由擔任過吳宇森導演的《追捕》、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等十來部電影攝影師和攝影指導的李志華擔任,和他搭檔的燈光師鄒林現任香港電影燈光協會主席,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
服裝、造型顧問余家安曾擔任梅艷芳、張國榮、劉德華等明星的御用造型師,並三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及「最佳美術指導」。
除了幕後團隊之外,演員的精彩演繹也給劇集本身加分不少,張睿、何杜娟、劉學義等年輕演員表現不俗,苗僑偉、張孝全等老戲骨更是突破了自己,像張孝全飾演的記者對劇情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在劇中" 很不像自己 " 的造型也令他十分滿意,比起他以往的作品有了很大突破。
軟科幻的新格局
《天目危機》算是近些年網劇中少見的讓觀眾眼前一亮的題材,題材盲目跟風、翻拍扎堆是網劇市場一直存在的問題,充斥著大量劇情套路千篇一律的作品,這就導致了即便每年有上千部劇集播出,觀眾們仍然「無劇可看」。
目前國產科幻劇很少,成為爆款的更是少之又少,《天目危機》從劇本創作開始就已經做好了定位,即「懸疑軟科幻系列劇」, 《天目危機》算是給國產網劇豐富了新的賽道。
以前在網劇領域,也曾有一些軟科幻的元素,但大多還停留在表層,比如穿越時空的形式和形態上的變異,缺乏科學信息的有力支撐,有時候連基本的邏輯都站不住腳,更很少有主動去建立具有特立模型的世界觀,而《天目危機》剛好補足了邏輯上的補足,並嘗試了硬核理論+軟科幻懸疑的新形式。
從硬核的科學試驗到向軟科幻的類型特質的發散,無形中是擴大了劇集的受眾群。單純的硬核科學實驗劇情的受眾過於垂直,在推動劇情的過程中如果不是科幻迷很容易喪失興趣,而加入軟科幻則會激發觀眾的興趣,《天目危機》就加入了許多哲學、心理學的內容,在一個好的懸疑犯罪故事上,實現了諸多類型元素的圓滿融合。
比如在劇情中,有一支傳奇的樂隊作為背景貫穿全劇,音樂在這裡起到了線索的作用,成為了劇集敘事的一部分,其實就是用人的心理具象化了「意識」犯罪,讓觀眾更加容易的理解劇情。
從市場端來看,目前各類IP的翻拍層出不窮,原創故事愈發減少。但隨著IP、流量一再「失靈」,呼喚優質內容的回歸,精品原創故事就顯得尤為可貴。目前看來《天目危機》的熱度和口碑都在線,說明市場對於原創IP,尤其是新鮮題材,依然充滿著渴求。而處在軟科幻題材賽道的《天目危機》也正在為行業確立軟科幻作品的新格局和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