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石頁(富書專欄作者)
前兩天,閨蜜和我聊天分享她女兒的事情,說:「我女兒現在是我最好的朋友,休息時陪我畫畫,畫完還和我分享在幼兒園裡的事情……」
看著她對女兒的愛意,簡直是讓我這個同樣做媽的太羨慕了。
之後,她還拿出照片給我看她女兒馨兒畫的畫,畫的比同齡小朋友好看多了,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6歲孩子的手。
馨兒不僅陪她畫畫,還陪她一起健身、做瑜伽,一起跑步,還模仿媽媽的樣子給家裡的小貓、小狗們洗澡。
其實,從這些一點一滴不難看出,閨蜜對孩子的教育不僅體現在教育上,還體現在生活里,讓她活成了真正內心富足的孩子。
想起一位媽媽去開家長會時,說的這樣一句話:
「如果要問我,什麼樣的孩子能最終收穫人生的幸福,我想答案一定不是成績好的,家庭富有的……而是內心富足的孩子。
內心富足的孩子,一定是悅納自己的,能夠發現自己的優勢,也能平和地接納自己的不足,他不會被攀比、嫉妒束縛;
內心富足的孩子,有充盈的精神世界和健全的人格,能夠淡然地看待挫折與失意,對人生總是充滿自信和希望;
內心富足的孩子,懂得愛與被愛,會給予他人愛和關懷,能夠保有同理心、懂得承擔責任,會收穫很好的人際關係、情感體驗。」
就連當代著名作家馬德也說過:「最盛大的富有,便是內心豐盈。」
一個有格局、有遠見的父母,懂得愛孩子、包容孩子的缺點,會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熱愛,會陪伴在孩子身邊,這便是最大的富有。
尊重孩子磨蹭,允許孩子慢慢來
網上有一項關於「孩子磨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大部分父母都認為自家孩子有著拖延的毛病:
「半小時能做完的作業拖拉到一兩個小時,一輔導作業就上頭!」
「一干正事就要上廁所、喝水、吃東西,分分鐘忍不住開啟咆哮模式。」
「幹啥事都要三催四催,孩子不開心,大人也跟著受累上火。也許孩子長大後就能改了吧。」
類似問題,層出不窮。
很顯然,這樣的催促並不管用。父母越催,孩子動作越慢。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在等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生氣地對孩子說:「我不罵你,我管不了你,你看看老師怎麼罰你。」
她的身後,緊跟著一個背著書包的可愛小男孩。而男孩卻是一副低著頭,難過的樣子。
媽媽依舊無視孩子難過的樣子,繼續旁若無人地說:
「7點叫你,結果磨蹭到8點才起床,8點半才洗漱好,早餐都來不及吃。現在好了,要遲到半個鐘。
我不管你了,你自己去給老師解釋為什麼遲到!是不是媽媽叫醒你,還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最好老師罰你抄十遍試卷。」
一直從站台說到地鐵車廂里,再從上車一路罵到下車,從未停過。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沒有:
當我們不斷催促孩子要「快快快」的時候,你是以成年人的節奏帶了他的節奏。
父母的催促就像緊箍咒一樣,緊緊地環繞在我們耳邊,無法逃離,無法透氣。
很贊同這樣一句話:「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
是啊,磨蹭的孩子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孩子無休止的嘮叨,無休止的催促。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們不妨試著放下那顆急躁的心,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嘗試,便會發現,等待很難,卻很值得。
教育,本就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雖然很難,可卻很有意義。
和孩子一起,尋找內心的熱愛
企業家比爾·蓋茨說:
「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並發揮到淋漓盡致。」
和製造成績優秀的孩子相比,心懷熱愛的孩子才是我們需要培養的,孩子心中有了熱愛、追求的東西,就能活成自己生命中的光。
曾經看到這樣一條視頻。
視頻中,滿地狼藉,地上全是堆著碎片,一旁的孩子委屈痛哭,聲音中滿是心碎委屈,憤怒地質問父親:「為什麼砸爛我的模型?」
父親很是惱火地說:「如果以後頂嘴,就繼續砸,把你所有熱愛的東西都砸爛……」
視頻的最後,出現了一張照片,照片中展示的是書架上曾經擺放的模型和精美手辦,每一樣東西,都是孩子的心血和汗水,都承載著孩子的幸福、喜悅。
可現在,卻被父親無情地砸碎了,變成了滿地的垃圾。
紀錄片《小小少年》中有這樣一個女孩,名叫小雲,生活在雲南大山的她非常熱愛芭蕾,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也不願意放棄芭蕾。
母親看著孩子對芭蕾的熱愛,心中很是震撼。因為家裡貧窮,無法支撐孩子學習昂貴的芭蕾,她便和小雲一起,把自己砍伐的木頭在院子裡搭成練功房。
讓小雲通過手機視頻跟著學習舞蹈動作,即使再難再累,也會陪著孩子追尋心中熱愛,呵護孩子心中所追求的東西。
正如紀錄片《小小少年》導演孫超所說的那句話:
「你去發現一個孩子的興趣,它不一定能讓孩子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讓孩子獲得一個不一樣的力量,去面對時而無聊又困難重重的人生。」
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愛好,恰恰是讓孩子感到快樂的源泉,是滋養孩子心靈的養料,也是他們未來對抗世界的力量。
最深的愛,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教育專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過:
「真正高層次的教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成為自由的人,做一個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歡的樣子。」
可見,允許孩子成為自己,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如何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我們不妨試試以下三點:
1、尊重孩子的差異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特殊的,獨一無二的世界。」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同樣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經常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但是真正縮小差異的不是比較,而是父母正確的引導和鼓勵。
與其在比較中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不如讓孩子自由成長,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
有人問阿甘:「你將來想成為像誰那樣的人?」
阿甘回答:「難道我不能成為自己嗎?」
有人說:「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是的,每個人只能成為自己,而不是別人的複製品,若是按照別人的方式生活,那就不是成為自己。
2、接納孩子的不足之處,以愛的名義呈現
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這樣對孩子說:
「說過多少遍了,不要把家裡弄得這麼亂!」
「能不能把玩具收拾好,亂七八糟的,這麼大了,懶得說你了。」
「快點吃飯,慢吞吞,像個烏龜一樣。」
「怎麼這麼笨,那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寫。」
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過:「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意思是,父母對於孩子不能只放大缺點,忽視優點,也不因孩子犯錯而對孩子產生敵意,以及為了高期待而給予孩子獎懲以誘惑努力。
如果孩子犯錯誤了,可以溫和地跟孩子說:
「孩子,沒關係,犯錯誤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任何情況下,媽媽都愛你,如果你需要媽媽幫忙,隨時都可以說。」
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包容孩子的不足之處,以愛的名義呈現給孩子,才是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3、最深的愛,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
孫瑞雪在《完整的成長》中說過:「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人成長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在電影《小王子》中,一位單身媽媽希望女兒考進精英學校,就連她的人生規劃都做好了安排。
為了能讓女兒順利通過面試,媽媽做了大量的準備;
訓練女兒的坐姿,連微笑的表情都不放過;
練習面對考官讚美時的完美回答;
提前演練她準備的終極問題「你有上沃斯學院的潛質嗎?」;
甚至連她的一生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都是一系列計劃表。
而小女孩,連成為自己的資格就這樣被剝奪了。
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媽媽數不勝數,為了自己的期望而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殊不知,這樣做其實是最不利於孩子的。
聽過這樣一句話:
「想養出一個內心富足的孩子,一定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的第一反應不該是責怪,而是接納、包容他的缺點,給予他無條件的愛,滋潤孩子的內心世界。
因為沉浸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勇往直前,無懼孤獨、無畏風雨。
願我們在給予孩子愛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富足的內心,孩子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作者簡介:小石頁,富書專欄作者,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