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更好看丨生活更有品丨內心更豐盈丨活動福利
-----
在過年的時候都會張貼窗花,那是一種單一顏色的民俗剪紙,有各種圖案,每種圖案都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
我本以為這已經是最美的剪紙了,直到見過了各種彩紙粘貼成的,才知道還有這樣一種形式剪紙的存在。
01對生活的熱愛
各種彩紙在剪刀下舞蹈,誓要把自己的生命舞出最美的圖案,才算是對這一生的交代。
而賦予了剪紙生命的正是出生在陝西咸陽旬邑縣赤道鄉富村的庫淑蘭,一個出生貧寒農村的普通勞動婦女。
據說她剪紙從不畫草圖,總是信手拈來,一個個圖案不一會就從她的手中誕生。
而時間也證明了她的作品終究是民族的瑰寶,以她為代表的彩貼剪紙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授予了她「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今天,我們一起去陝西美術博物館,看看剪花娘子庫淑蘭的《花間世界》。
展覽一共分為三個板塊,文獻板塊、館藏作品板塊和特邀徵集板塊。
文獻板塊有庫淑蘭老師生前用過的剪刀,她在創作時吟唱的方言歌謠,還有與她相關的報紙、書籍、手稿。
館藏作品板塊展出了庫淑蘭近百件精品剪紙作品,按照創作的時間將這些作品分為人間草木、鄉土爛漫、日月神話、剪花娘子四個部分,這些作品也是首次向觀眾展示。
看著這些構圖複雜、顏色鮮艷的剪紙,我眼前浮現出來了那個年代的庫淑蘭,那時她還未被旬邑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發現。
她坐在寒窯的炕頭上,就著從門和窗戶上透進來的光線,因常年干農活操持家務,一雙布滿細細密密裂縫的手,拿著一把破舊但依然鋒利的剪刀。
不假思索地剪出各種圖案,然後再把一個個零散的、獨立的、沒有任何關聯的圖案粘成一幅幅剪紙,我為她的創造力和空間構圖而深深的折服。
早期的作品中,有石榴花、石榴果、牡丹花、豬、馬、貓、房舍、農具等等,這些與她生活相關的一草一木。
她出生貧苦,婚姻生活更是不幸,但這些苦難在她的作品中看不到有絲毫的影子。
她的作品充滿了陽光,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這與她的人生完全大相逕庭,她將對生活的期盼、熱情移情於剪紙中。
02自我靈魂的歸屬
庫淑蘭的一生是那個年代許許多多農村婦女的寫照。
1920年出生,裹小腳,定娃娃親,11歲被送到縣城讀書,這時她才有了庫淑蘭這個名字。
她聰明伶俐,心眼兒靈巧,大家都很喜歡她,我想這時的她一定結交了很多小姐妹,生活過的很快樂。
15歲時,由於公公家上門催促結婚,她不得不輟學,在家跟著母親學習飲食和女紅,為自己準備嫁妝,17歲嫁人,至此,她人生的身體和精神上苦難才真正開始。
丈夫五大三粗、大字不識,常常對她拳腳相向,婆婆的刁難也是家常便飯,我不敢再多述一句她在婆家的遭遇,讓人心有不忍,
對於這個瘦弱的女人,剪紙是她晦暗生活中的一束光。
在無師自通,不知幾何圖形為何物的情況下,她不僅剪貼大自然中的種種,也剪貼小兒女們的愛情。
很難想像她在這樣的境況下還保存著對愛情的美好想像和對浪漫的渴望,她該是一位多麼善良、單純的堅韌女性啊!
在1985年3月,已經65歲的庫淑蘭不慎從家門前5米多深的土崖上摔下。
在那個條件有限的年代,她昏迷多天不見甦醒,就在家人打算為她準備後事的時候,終於,在第41天,她醒來了。
醒來後的庫淑蘭嘴裡念叨著「剪花娘子」,從此以後,她的剪紙內容也和「剪花娘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作品更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剪花娘子」——白皙的皮膚、圓臉盤,華麗的服飾,精緻的頭飾,在花朵和仙童的簇擁下,有太陽和月亮的陪伴,永遠的那麼雍容華貴,端莊典雅。
剪紙中「剪花娘子」或坐在蓮台上施藥,或立於高堂廟宇中。
「剪花娘子」是庫淑蘭意識中神化了的,一個符合人民審美,美麗、善良的形象,是她精神世界中的偶像,是她自我靈魂輸出的窗口。
-
庫淑蘭精美的剪紙作品令人久久沉思。
這精湛的技藝無疑是對傳統文化、民間美術最好的傳承,作品的內涵是她對生活的熱愛,更是代表了廣大勞動人民在苦難中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
歸於本質,是人民對國家的信任,對民族的信仰,是傳統文化走出國門,邁向世界,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特此聲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刪,部分圖片為實景拍攝,如需轉載,請點擊「聯繫我們」,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