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中氨氮是怎樣產生的?魚氨氮中毒怎麼辦?

2019-08-02     水產養殖小貼士

養魚先養水,養好水是養殖成功的一半。我們常說水體中的氨氮是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養殖池中大量投食,導致池中堆積了大量的氨氮,這可能構成了水體中大部分的氨來源。在養殖過程中,不能被利用的氮一部分存在於殘餌、糞便中,以有機氮的形式存在;另一部分則以無機氮的形式存在,通常以氨鹽和尿素的形式。而大量的投喂,殘餌和糞便會在池底堆積大量的有機物,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細菌等的分解作用,將會產生大量的氨,通常養殖密度越大,氨的含量越高。氨對水產動物而言是一種劇毒物質。就其對魚、蝦等水產動物的毒性而言,由體內氨的含量水平,決定生物是否會引起氨中毒。其毒性高於亞硝酸鹽10倍。在養殖過程中,氨含量是重要的水質指標之一,不可輕視。

中毒機理

關於氨的毒性作用一般認為氨滲進生物體內, 降低血液的載氧能力, 使呼吸機能下降。氨主要是侵襲粘膜, 特別是魚鰓表皮和腸粘膜, 其次是神經系統, 水生動物的肝腎系統遭受破壞, 引起體表及內臟充血、肌肉增生及出現腫瘤, 嚴重的發生肝昏迷以致死亡。

魚群氨中毒的一些現象

初期:表現食慾下降,起水、搶食不緊不慢,在水面和水底反覆遊動。在魚池四周可見有魚溜邊漫遊,甚至出現大白天浮頭不散。這一階段也隨之有數量不等的死魚現象,死魚多為體型大的。

中後期:中毒嚴重時,魚群浮頭,驚而不散,溜邊,食慾下降,採取增氧措施不見效果、呼吸頻率增加,張口乏力,呼吸困難。有時浮頭張嘴,有時亂竄;導致魚體體力下降,浮於水體,乏力、不動彈,張口不合,鰓蓋打開,魚體失去平衡性,東倒西歪,翻白肚,直至死亡。


氨氮比色卡

換水少、底塘清理不徹底,在養殖中、後期,高密度養殖池的塘底往往氨嚴重超標,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氨中毒現象。下圖是水體中不同氨含量對生物的影響:


死亡症狀判斷

表現為: 眼球突出、口腔開大、鰓蓋部分張開、鰓絲呈紫紅色或紫黑色、魚鰭舒展,根基出血,體色變淺,體表粘液增多、打開腹腔,血液不凝,血色發暗,紫而不紅,肝脾腎的顏色呈紫色。


對應措施

1、換水

換水、加水,降低水體中分子氨的濃度。這是短期快速降氨方法,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生物體產生的應激性)。

2、降鹼

把水的PH調整到弱酸性,也就是pH<7的狀態下,水中的分子氨絕大部分會轉化成無毒的離子氨,但這種方法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有PH震盪的潛在威脅,也只能做為短期快速降氨方法。注意!在氨中毒時千萬不能往池中添加生石灰,鹼性上升,進一步加重氨中毒。

3、移植水草、藻類

水草、藻類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離子氨的方式來間接消耗分子氨,可以成為水草的養分。在一定的條件下,水中的離子氨和分子氨會有一定比率的轉化,離子氨減少時,隨著有毒的分子氨會轉化成離子氨,所以水體中分子氨就下降了,毒性減弱。種植水草是控制氨的方法之一,但是夜間會降低水體中的溶氧量,需要及時注意含氧量的變化。

4、構建完整的氮循環系統和增加濃氧量

建立完善的氮循環系統,同時增加含氧量,氮循環中,硝化系統極其重要,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氨絕大部分會轉化成硝化物(下篇細說硝化系統),培養好硝化細菌,能夠非常有效的降低水體中的氨濃度。(若養殖池底淤泥厚重,需要避免池底水流的激烈運動,防止沉積的有機物被帶入水體中,進一步增加氨含量,特別是在氨含量高的時候。)

5、合理投餌,增加過濾設備、降低殘餌量

殘餌和生物的排泄是氨中毒的罪魁禍首,因根據養殖池情況,合理投喂,增加過濾設備等,以達到降低殘餌量的目的。

6、藥物降解

清理池底時,使用二氧化氯、高錳酸鉀、過氧化鈣、過氧化氫等氧化劑可以有效的清除有機質。夏秋季節,可嘗試使用微生物水質改良劑來降低氨含量。

氨中毒的急救(僅供參考)

1.大量加註新水,同時開啟水體表面增氧機,釋稀原池氨氮濃度,降低水體的pH值,減少氨的濃度,降低氨氮的毒性,防止中毒加深。

2.每畝(水深1米)施食鹽1-17公斤(用鹽量視情況而定),干擾與阻止氨態氮及硝酸態氮繼續進入血液。

3.施用降解氨氮類藥物和使用微生物水質改良劑等全池潑灑,撒灑沸石粉與麥飯石粉,吸附池底部分有害氣體及有毒物質,抑制和化解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的產生。

4.在水中氨氮濃度太高又不能及時換水時,除了施用氨氮降解類藥物外,也可以使用有機酸、腐殖酸鈉等產品,通過離子交換作用,吸附或降解氨氮。

氨中毒需要提前預防,合理調控水質,養好水才是根本,若發生緊急情況,應急措施不一定能夠非常有效,切記!切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wT1WmwBUcHTFCnfVI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