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環境下,企業究竟如何轉型升級?

2019-10-18   蔡元恆頻道

大家好我是蔡元恆,談到轉型升級,我對它的理解很簡單,這個詞可以分開來談,所謂的轉型,我理解的是商業模式的轉型,所謂的升級,是管理模式的升級。商業模式的轉型,這個需要看機會,不是每一個企業隨時都能轉過去的。

有些企業如果盲目的進行商業模式轉型,我覺得會對其產生致命打擊或或帶來很大負面的影響,這個是要看機會的。但是企業管理的升級可以隨時去做,因為它關係到企業的效率和企業發展的速度。

1、轉型升級的路徑是什麼

我認為可以談兩個點:第一個,製造業服務化。第二個,服務業信息化。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的要素:

第一個,一個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它肯定是從原有業務的角度去看未來,使企業原來的存量如何用增量來激活。

第二個,原來的成本結構要大幅的改善和降低,這也是我常常講到的企業精益化管理。所以成本的問題也是效率的問題,如何通過更好的手段方法讓成本大幅的降低,這個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第三個,組織結構的變革,原有的組織結構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商業環境,很多企業的部門職能也發生了變化。

2、關於組織管理有一個誤區

這個誤區就說企業扁平化管理,很多公司都在倡導企業扁平化管理,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對於一個初創企業來講,管理上更多是老闆來做決策;對於一個發展中的企業來講,扁平化意味著中間層級的減少,那麼會對領導層的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如果你的企業,你的能力達不到那個水平的要求,扁平化就會對企業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並不是說層級多了工作效率就會低,不是這樣的。

當然,傳統的管理模式會存在浪費、重複、決策緩慢的現象,但也不是一無是處,重要的是在企業發展不同的階段,組織結構要適應不同的發展環境,在企業成本上用增量的思維把它進行放大。

今天我們員工的工作狀態也發生了變化。今天企業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去激發員工的潛能,讓員工產生更多的價值出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激活個體。

企業在轉型升級時,需要對新業務進行研發的投入,即所謂創新投入,因此企業會面臨一個價值重構的過程,另外新的業務需要有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舊業務和新業務的關係不是互相替代,而是相互並行,並且互不交叉。企業需要建立的新的領導班子來領導新業務,要不然在這種新舊之間,管理者的思維觀念很難發生改變。

未來的組織是一個平台化的組織,企業在轉型後新業務的發展上如何用平台化的思維來打造,顯得十分重要。所以今天我們企業常常說合伙人制、股權制,都是站在平台的角度來思考的,讓我們的個體員工為我們的平台釋放更大的價值。

3、關於轉型升級,舉個零售業的例子

百貨商店最開始都是大商場,顧客買東西是不允許進門的,只要告訴售貨員你要買的東西,然後他拿給你。

後來有家企業發現這個模式不是很人性化,然後就把商場變成了自選式的購物形式,自己可以隨意挑選產品,這就是沃爾瑪的誕生。

慢慢顧客又發現沃爾瑪大都在郊區,去一趟很不方便,所以有些企業就會想如何讓大家購物更便捷,於是誕生了今天的SEVEn-ELEVEn這樣的社區便利店。

社區便利店確實方便了大家,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顧客又想更方便可以跨地域的購物,這就誕生了例如阿里巴巴這樣的購物平台,顧客通過網際網路,足不出戶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購物變得更加方便。

但是現在很多人又覺得在家購物缺少了購物的體驗樂趣,亞馬遜又做了新的嘗試,推出一種叫做新零售的商業模式。

零售業隨著環境的變化也在不停的變化,不停的轉型和升級,使得效率一次次提升。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方便了企業,同時商業模式也不斷的被重構,不斷的被放大,顧客的價值也被重新定義。

所以企業要想轉型升級,就要站在我們今天企業當前的環境下,去思考如何激活原來的體系,然後找到新的發展路徑,這才是所謂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