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其結局出人意料

2023-11-22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殺了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其結局出人意料

山東巡撫丁寶楨,不但殺了慈禧太后眼前最紅的貼身大太監安德海,而且還把他裸身暴屍三日!

敢太歲頭上動土,是可忍孰不可忍!那麼,慈禧太后是如何處理這事的,丁寶楨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清算了嗎?請聽細細分解。

歷史真是個奇妙的東西,有時候你唯唯諾諾的,等待你的不一定是善待,有時候你硬剛了一下,反而結局是非常的出乎意料。

丁寶楨就是這樣一個硬剛的人。

說起丁寶楨其人,不經常關注歷史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不過吃貨們大部分都品嘗過一道非常有名的菜肴,那就是「宮保雞丁」了,「宮保雞丁」的發明人,就是這個殺了安德海的丁寶楨。

說到這裡,會不會有一種原來是他的感覺?

看官讀到這裡,可不可以想像一下:有一個大廚子正在廚房磨刀霍霍剁雞丁,突然畫面一轉,菜刀剁下去的時候,那個雞丁卻變成了大太監安德海的腦袋了?畫面感好強吧?

這丁寶楨到底何許人也?居然有這麼大的膽子幹掉了連曾國藩都避之不及的安德海呢?

丁寶楨,貴州畢節人,生於1820年,咸豐三年進士,洋務派大臣,殺安德海的時候,正是山東巡撫任上。

這個安德海呢,生於1884年,直隸南皮人,9歲入宮為太監,因為善於巴結而成為慈禧的心腹太監。在辛酉政變中為慈禧太后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又在慈禧剝奪恭親王奕訢議政權上出了大力,更加的受慈禧寵愛,一時間炙手可熱,紅得發紫。

小人得志,一般情況下都會變本加厲地造作,安德海就是這樣一個人。仗著慈禧太后的庇護,這傢伙根本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如果是一般的王公大臣也就算了,但如果這個「別人」也包括皇帝的話,那問題就大了。

作死的是,安德海還真不把小皇帝同治放在眼裡,對慈禧太后的最大對手慈安太后,同樣也是陽奉陰違的。

就這樣,安德海這小癟三太監,同時得罪了清王朝四大勢力:慈安太后、同治皇帝、恭親王奕訢和其他大臣,當然他的主子慈禧太后那是萬萬不能得罪的。

但因為有慈禧太后撐腰,這安德海在宮裡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別人一時半會兒還真沒有辦法對他怎麼的。

咋個滋潤法呢?這個不能人事的太監,居然在同治七年,也就是被丁寶楨擊殺的頭一年,大張旗鼓地娶了徽班唱旦角、藝名九歲紅的19歲美女馬賽花做了老婆。

太監娶老婆,雖然只是為了裝點門面,但像他這樣居然還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門外天福堂大酒樓大擺酒宴的,還真不多。

慈禧太后呢?對這個奴才還真不薄,特地賞賜了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

這下子可好了,太監娶妻遠近聞名,負面新聞連帶出來的是,這個太監難道是假的?太后本人是不是也沾了點好處?

風是風雨是雨,這絲毫不影響安德海享受人生。

看安德海這麼囂張,大家都在尋找機會,將其一擊必殺的機會,就看安德海給不給了。

俗話說,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正當別人無計可施的時候,好死不死的安德海,自己親手把這個機會拱手送了上來。

新婚一年後,安德海感覺在宮裡待著膩歪了,想出去透透氣。但清宮有祖制,四品以下的太監,非公派是不能出京城的,否則只有一個下場:斬立決!

身為六品藍翎太監的安德海並不是不知道這些,但他恃寵而驕,仗著慈禧太后的撐腰,根本不把這些放在眼裡,幾次三番地請求慈禧太后放他出宮。本來對清廷祖制並不怎麼看重的慈禧太后,架不住安德海的嘴巴鼓動,就同意讓其以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為由,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

這下子安德海可得意了,立馬帶著一群馬仔,在沒有攜帶任何官方正式公文的情況下,以欽差的名義大搖大擺地坐船沿京杭大運河出京南下了。

殊不知,等待安德海,只是一把冷冰冰的刀!

1869年8月2日,終結安德海好日子的日期。

這天,一路高歌一路搜刮的安德海一行,從直隸進入了山東地界的德州。

山東德州知州趙新頗接待了安德海一行,讓趙新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個號稱欽差的安德海,手裡並沒有朝廷的公文,自己也沒有收到朝廷的公文,覺得事情並不簡單,立馬派人將疑慮報至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山東巡撫丁寶楨。

別看丁寶楨只是個巡撫,但在晚清的漢臣之中,那可是響噹噹的一個漢子。想當年,號稱「大清帝國最後的蒙古勇將」的親王僧格林沁在山東圍剿捻軍之時,對地方官員很是傲慢,來見之客一律不賜座,就是說,你來可以,但只能站著說話!

但丁寶楨就是丁寶楨,根本不甩僧王這一套,放話給僧王,有座,就去見你,沒有座,咱們拜拜!

咋樣?夠硬氣吧?別說,人都是這樣,吃軟不吃硬,強勢如僧格林沁,也只得命人先把椅子擺好,然後恭請丁寶楨入座,於是,賓主相談甚歡。

僧格林沁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丁寶楨還不是巡撫,而只是一名按察使,在僧格林沁面前根本不夠看的。

當然,人家丁寶楨也有叫板的實力,那就是氣質!你得尊重我,然後我自然也會尊重你。

由此可見,丁寶楨是一個非常有氣節的人,也是一個正直的人。

對勞苦功高的僧格林沁尚且如此,自然對像安德海這樣禍亂宮闈的太監,沒有什麼好感。一個違背祖制出來瞎溜達的太監,丁寶楨能夠分分鐘捏死他。

關於丁寶楨處置安德海,這段歷史,《清史稿·丁寶楨傳》里記載很簡單: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得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

實際上,字越少事越大,丁寶楨捕殺安德海的事情並不簡單。

恭親王奕訢

當丁寶楨收到德州知府的情報以後,知道機會來了,不敢耽誤,立馬派人將自己寫的密奏快馬報於朝廷。

丁寶楨急奏的大致內容就是,首先,大清朝立國二百餘年,一直延續不准宦官與外人來往的祖制,更沒有派遣太監當欽差外出督辦事務的先例。再者,皇帝的龍袍有專門負責的機構和人,和太監沒有啥關係,而且皇太后和皇上一直以來都崇尚節儉,肯定不會派太監來做這些事情;即便是真的,那也會有諭旨和公文的。第三,太監外出都是有要求和限制的,絕不能任憑其招搖過市。第四,這個太監,擅自使用御用的龍鳳旗,亂了禮法。最後,即便是公差,但其攜帶女優,甚是不成體統!

丁寶楨的這個密奏很有技巧,先是說祖宗之法限制太監出宮,也沒有先例,接著把皇太后和皇上誇了一番,你看看這些勞民傷財的事情,肯定是這個該死的太監擅自行為,一下子把安德海的所作所為和皇太后做了切割,即便是慈禧太后看見了這個奏報,那也是無話可說。

這個密奏報到朝廷也是很有學問的,丁寶楨肯定不會把密奏報直接給慈禧太后,那樣想摘下安德海項上人頭就沒有可能性了。

接到密奏的,大機率先是在軍機處行走的恭親王奕訢、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

同治皇帝

這三個人對安德海都沒有好感。

奕訢是曾經發誓必殺安德海的,而同治皇帝就更狠了,在安德海出宮的時候,曾經捏了個泥人,然後對其斷胳膊斷腿的,這個泥人就是安德海!

可見安德海是多麼的招人恨!

另外一層意思,也說明那個時候,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期,慈禧太后還不能一手遮天,加上那個時候慈禧太后恰好身體不舒服,密奏沒有報給她,好像也正常。

那邊向京城發密奏,這邊丁寶楨並沒有閒著等回信,而是立馬派人拘捕安德海。

當安德海一行人興致勃勃地來到泰安,看樣子是準備登泰山瀟洒的時候,被泰安知縣何毓福派騎兵圍著,給抓了起來。

慈禧太后

這一路囂張的安德海,根本沒有想到居然還有人敢找他的晦氣,壓根沒有想到已經是死到臨頭的安德海,還大聲大氣地對抓他的人說,敢抓我?你們這些傢伙真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啊!

但任憑他怎麼叫喚,這些人根本搭理他,直接把他和與其隨從陳玉祥等三人五花大綁送到濟南山東巡撫丁寶楨那裡。

是死是活,那得看丁寶楨丁大人的心情了。

不巧的是,那幾天丁大人的心情很好,好到要殺了安德海才能好上加好。

丁寶楨自然是先對安德海的所作所為進行了一番審訊,坐實了安德海所犯死罪,然後就把安德海等人關了起來,就等朝廷那邊的回話了。

1869年8月6日,丁寶楨就收到了軍機處的快馬送來的密旨,中心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個太監不但擅自出宮,而且還犯有許許多多不法之事,必須嚴懲,以儆效尤。

慈安太后

丁寶楨你就負責抓捕審訊,如果坐實罪名,就地正法即可,不用聽他的狡辯。

如果這傢伙聽到不利的風聲逃回,就讓直隸總督曾國藩按此處置。

最後還加了一句,誰不按照這個密旨辦事,誰就負責任。而且安德海的隨從中如果有一樣胡作非為的,一樣處置,不用另外請奏。

一句話,就是要安德海死,只要能讓他死,你們咋方便咋來!

公元丁寶楨抓捕安德海,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得知安德海違背祖制出宮後,同治皇帝和恭親王發現誅殺安德海的機會來了,就到慈安太后那裡請了誅殺安德海的懿旨,事先就把這個懿旨傳給了丁寶楨,讓其殺了安德海。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出現在《清史稿》裡面。

不管哪個版本,安德海都是必死無疑。

於是,這個安德海,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就出宮耍了幾天,項上人頭就在8月7日被丁寶楨弄了個身首分離。

就這樣還不行,丁寶楨還下令對安德海暴屍三日。

安德海

殺人不過頭點地,安德海既死,丁寶楨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難道就不怕慈禧太后對他秋後算帳嗎?

這就是丁寶楨為人的聰明之處了。

要知道,本來,慈禧太后在宮中獨寵安德海,兩個人經常在後宮嬉鬧無度,讓許多人詬病這個娶了老婆的安德海是假太監,怪不得太后這麼喜歡安德海,原來如此。

這個不但讓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不爽,而且這些個閒話自然也會傳到慈禧的耳朵里,讓慈禧太后面上無光。

但眾口悠悠,貴為太后的慈禧,也沒有辦法自證清白,總不能讓安德海不穿衣服在宮裡晃蕩一圈吧?那和殺了安德海有啥區別?

而丁寶楨把安德海暴屍三日,人們就看明白了,原來安德海是個真太監,慈禧太后一下子就被洗白白了,心裡感謝丁寶楨恐怕還來不及呢。

所以,這也是丁寶楨並沒有被後來獨掌大權的慈禧太后清算,反而加官進爵的原因之一。

另外,當時的慈禧太后還不能一手遮天,丁寶楨本人又是一個能臣,風雨飄搖的晚清正是用人之際,慈禧太后犯不著為了一個已經死去的奴才,而且得罪一個影響力巨大的封疆大吏。

關於丁寶楨誅殺安德海,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情節,那就是當慈禧太后反應過來,知道安德海犯事死罪難逃的時候,急忙八百里加急下諭旨免除安德海的死罪,但丁寶楨採取了一個極其巧妙的辦法,那就是傳說中的「前門接旨,後門殺人」,在巡撫衙門前門接慈禧太后懿旨的時候,安德海的腦袋已經在後門搬了家,簡直是妙極了。

慈禧太后事後也沒辦法,因為人已經殺了,挽不回了。

同樣,因為丁寶楨殺了安德海,等於是替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和恭親王除了一害,當然也是要褒揚嘉獎的。

1876年,也就是光緒二年,丁寶楨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不久還擔任了實職的四川總督。

在四川任上,丁寶楨極力整頓吏治,開展洋務運動,做了許許多多惠民的工程。

在光緒十二年,66歲的四川總督丁寶楨去世。清政府追贈其為太子太保,入祀賢良祠,並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

令人扼腕嘆息而又敬佩不已的是,由於平時丁寶楨把自己的俸祿都用來接濟窮人,自己去世後連辦喪事的錢都沒有,還是身邊的同僚們湊錢才讓他的靈柩回到了山東濟南安葬。

可以說,丁寶楨用自己的人品、智慧,不但誅殺了慈禧太后的大紅人安德海,還讓朝廷紛爭不斷的各方勢力同時為其背書,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一個人物。

慈禧太后雖然後來還重用了丁寶楨,但並不是說安德海被殺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此後不久,慈安太后突然暴斃,人們懷疑此事和慈禧太后有關。

同治皇帝駕崩以後,慈禧太后也沒有讓恭親王的兒子接班,這應該也是慈禧太后對安德海一事的報復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d0cbca55c8ff64889694ceaeefd69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