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評:多用財政補貼,提升消費意願

2024-08-09     華夏時報

當2024年被確定為「消費促進年」時,我們要了解到,其中包含了多少的良苦用心。

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

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圍繞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激發改善型消費活力等6方面,提出20項重點任務,支持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

從長期來看,經濟的發展,最終是要以改善民生福祉為目的,所以促進服務消費是民生所向;從短期來看,內需的不足,可以用消費來補足,而服務消費,又是可以深挖潛力的選項,文旅、養老、育幼、家政,都是大家想要而又沒有充分消費的項目。

服務消費的種類是多樣化的,潛力也是巨大的。8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來自商務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文化和旅遊部的相關負責人,給出的就是這樣的事實和各項務實措施。

培育「名菜」「名小吃」「名廚」「名店」;推行電子版「居家上門服務證」;健全醫養康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增開銀髮旅遊專列,對車廂進行適老化、舒適化改造,豐富旅遊線路和服務供給;鼓勵發展「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逐步完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醫保支付政策等等。

應該說,這些措施,更多還是從服務消費的供給端入手,提升服務消費的種類和質量,讓那些原本有消費需求但是市場上找不到優質供給產品的矛盾得以解決,這是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基本方面,有了好的供給,才會有滿意的需求。

而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方面,還是激發老百姓的消費意願,誰不想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適,玩得更自由,誰不想得到優質的家政服務和養老托育服務呢?但是,這些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從長期來看,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是提升消費意願的終極辦法;從短期來看,打消老百姓的消費顧慮,願意把自己口袋裡的錢拿出來消費,這又是一個需要考量的問題。從宏觀調控的逆周期調節來看,解決辦法也簡單,那就是,多用財政補貼來提升消費意願。

這裡所說的,用財政支出來提升消費意願,並不是要給全民發錢消費,而是有針對性的補貼,尤其是給更需要補助的群體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補貼和醫療保障補貼,甚至是生育補貼等等,這樣的補貼,既要考慮財政的支出能力,又要考慮補貼的實際效果,給這樣的群體以補貼,促進消費的邊際效果最大最好,還能兼顧社會公平。

其實,多用財政支出來提升消費意願,還有更廣泛的意義,財政補貼可以不直接補在服務消費上,而是先補在保障房上。比如,用財政槓桿收購市面上的庫存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一方面是加速市場的出清,一方面是提供了進城人員的基本住房需求。

最近,市場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消息,莫過於深圳市安居集團所屬企業擬開展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工作,面積65平以下,優先整棟。在深圳這樣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展開這樣的操作,正是把財政槓桿用到刀刃上。

解決了流入大中型城市人群的住房需求,就是解決了他們最大的負擔以及消費顧慮,他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都能被釋放出來,這才是財政支出的四兩撥千斤。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只要我們一手抓提高消費能力意願,一手抓優化消費環境,使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一定會為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夯實堅實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d29ce7c1babe8a5334368faf3d9a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