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和粟裕,晚年都不願提及淮海戰役?

2023-09-08     文史風雲

原標題:劉伯承和粟裕,晚年都不願提及淮海戰役?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眾所周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戰役。

此戰中我軍以60萬的劣勢兵力,吞下敵軍80萬的重兵集團,是世界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而這場戰役之所以能成功,粟裕將軍居功至偉。

事後就連毛主席都說:粟裕是淮海戰役第一功臣。

粟裕

可以說,淮海戰役是粟裕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他的巔峰之作、封神之作。

可奇怪的是,粟裕將軍在晚年卻對這場戰役三緘其口,在他本人的戰爭回憶錄里,直接對這場戰爭一筆帶過。

對於淮海戰役,他一直堅持三不原則:有關淮海戰役的書不寫,有關淮海戰役的文章不讀,有關淮海戰役的電影一律不看。

奇怪的是,另外一位在淮海戰役中功勞僅次於粟裕的元帥劉伯承,晚年同樣也堅持三不原則。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只是巧合嗎?

劉伯承

悲天憫人只是藉口

在劉伯承元帥晚年的時候,有人曾經問過他這麼做的原因。

當時劉伯承的回答是:淮海戰役死的人實在太多了,他不忍回顧這段歷史。每次想到淮海戰役,他就想到了那些戰死的人們,無論是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每個戰死的士兵身後都有一個家庭。他說每次閉上眼的時候,就會看到無數失兒子與丈夫的母親和妻子來找自己。

筆者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只是推脫之詞。

所謂慈不掌兵,這兩位元帥都是在幾十年革命鬥爭的屍山血海里爬出來的,這期間不知道有多少戰友,倒在了他們的面前。

對於死亡,他們早就已經看淡了,若是心理素質真的那麼脆弱,恐怕早就被淘汰了。

再者說,在革命歷史上,比淮海戰役還要慘烈的也不是沒有。

比如湘江戰役吧,八萬紅軍被打得只剩三萬,傷亡比例高達64%。

這可比淮海戰役慘烈多了,而作為紅軍參謀長的劉伯承,他是親身經歷過這一仗的,可也沒見他對湘江戰役有什麼避諱呀!

此外,遼瀋戰役敵我傷亡數量也高達54萬人之多,僅比淮海戰役少12萬,可也沒見四野的林彪、羅榮桓對此有什麼避諱呀!

最後,當時參加淮海戰役的還有鄧小平和陳毅,這兩人在事後,也沒有對淮海戰役有過什麼避諱呀!

由此可見,真正讓兩位老帥三緘其口的,是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

維護毛主席的聲譽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粟裕晚年為什麼不提淮海戰役的原因。

毛主席去世之後,我國的文壇上一度是群魔亂舞,有一些毛主席時代吃過虧的妖魔鬼怪,開始跳出來極力醜化他老人家。

淮海戰役時,毛主席跟粟裕之間,曾經有過戰略上的分歧,後來歷史證明粟裕技高一籌。

這件事本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在革命鬥爭中分歧到處都是。

可放在那個妖魔橫行的時代背景下,這點分歧極有可能被人利用。

正是出於對毛主席的愛護,所以粟裕才一直對這件事避而不談。

粟裕

事情是這樣的,1948年解放戰爭開始進入轉守為攻的階段。

國民黨的機動兵力在過去兩年的大小戰役中,已經被我們消滅得七七八八。

剩餘的軍隊,只能趴在一座座城市裡頭被動防守。

反觀我軍經過兩年的戰爭後,部隊越打越多,手上的機動兵力也越來越充足。

這時候自然是應該對外擴張,奪取更多的地盤來增強實力啦!

毛主席認為,應該從華東野戰軍抽調出三個縱隊的兵力,由粟裕帶領他們渡江南下,到江西福建這些老區去開闢革命根據地。

江西和福建是當年土地革命時期中央紅軍的根據地,我黨在那裡的群眾基礎十分堅實,幾乎稱得上是一呼百應,粟裕他們到了那裡之後,很容易就能站穩腳跟。

粟裕

江南是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區,粟裕一旦在老區站住了腳,向南可以威脅南方經濟重鎮廣東,向東可以威脅蔣介石的老巢浙江和南京。

為了維護統治,蔣介石將被迫從中原戰場,抽調更多的兵力南下防守。

如此一來,我們解放中原地區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還有一點就是,當時國民黨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如果再來上這麼一手,可以直接把國統區的經濟送上天。

畢竟戰爭背後較量的就是經濟嘛!如果經濟崩潰了,國民黨的其它戰線甚至會不戰自潰。

到時候,解放戰爭也許可以少死很多人。

這個計劃可以說是十拿九穩,但是它同時也有兩個缺陷。

第一個缺陷是,這個計劃想要生效需要時間來發酵,可毛主席說過:抗日戰爭急不得,解放戰爭拖不得。

為什麼急不得呢?因為美蘇兩國當時對中國的影響力很大。

他們兩個誰都不希望中國完成統一,所以我們必須利用當時柏林危機,美蘇兩國鬧彆扭的檔口,趕緊把生米煮成熟飯。

否則等他們回過頭來,將會對我國的統一戰爭,造成極大的阻礙。

第二個缺陷則是,這樣做會讓國民黨團結一心對付我們。

看過解放戰爭電視劇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國民黨內部那是派系林立呀!尤其是以蔣介石的黃埔系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斗得最狠。

李宗仁和白崇禧(左)

當時桂系的地盤主要集中於兩廣跟兩湖。

兩廣是他們的老根據地,兩湖則是白崇禧靠著追殺大別山的劉鄧大軍,一點點發展起來的。

如果我軍渡江南下,必將威脅到這兩個地方,到時候桂系將會被迫全力對付我們。

還有一點,那就是萬一蔣介石真的把中原的主力調回江南,那麼國民黨在江南地區就擁有百萬大軍,長江防線肯定比後來更難啃。

針對這幾點,粟裕多次建議毛主席,請求重新考慮下江南的計劃,並且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在江南地區發動一場曠世大戰,把國民黨主力部隊全殲於長江以北。

按照這個方略執行有兩個好處。

第一是可以速戰速決一戰定乾坤。

第二是可以分化國民黨的力量。在江北決戰,武漢的白崇禧一定會坐山觀虎鬥,看蔣介石的笑話,到時候我們面對的壓力就會輕鬆很多。

白崇禧

但是這個計劃也有一個不確定性,那就是我們前面從來沒有打過,這種全殲敵人數十萬兵團的大會戰。

過去我們最多也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吞掉敵人一個師或者一個軍的兵力。

國民黨吸取教訓之後,就把數個軍抱在一起組成大兵團來應付我們。

我們從來沒有吃掉一個兵團的經驗,更別說一下子吃掉國軍五大主力了。

萬一吃不下, 代價也是很嚴重。

說不定我軍好不容易積攢的優勢會一戰敗光,屆時將嚴重拖累整個解放戰爭的進程。

華野司令部跟西柏坡在一番電報大戰之後,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粟裕和陳毅到西柏坡面陳己見,才最終說服毛主席放棄下江南的計劃,轉而支持淮海戰役。

但是毛主席提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要拿開封附近的邱清泉兵團練練手,看看我們有沒有一次性消滅一個大兵團的實力。

第二則是要拿下王耀武堅守的濟南城,因為淮海決戰不可避免地要打造徐州這座兵家重鎮。

我們此前沒有攻打大城市的經驗,而濟南是我軍要攻打的第一座大城市。

如果能夠成功,那也就能證明我們有攻打徐州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從小淮海到大淮海。

後來的歷史證明,粟裕的見解確實技高一籌。

我們先後打敗了邱清泉,拿下了濟南城,最終在淮海戰場全殲了蔣介石的五大主力。

這也毛主席自四渡赤水之後,他的軍事權威唯一一次被質疑,且被質疑成功。

所以粟裕才不願意過多地提及這件事情。

被時代浪潮波及的劉粟

要說粟裕是因為此事才對淮海戰役閉口不言,那為什麼劉伯承也跟著三緘其口呢?

這其實跟兩人的一段共同經歷有關。

開國之後,我們採取了一邊倒的戰略,全面倒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因為跟蘇聯的深度綁定,所以我們國家也開始了全面蘇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甚至是服裝方面,都全面照搬蘇聯模式。

比如說軍隊吧,1955年我軍的授銜,就是照搬蘇聯軍銜制度的產物。

除了軍銜之外,我軍在正規化轉型方面,也是全面照搬蘇聯模式。

當時負責這兩項工作的,分別是時任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的劉伯承和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958年之後,由於赫魯雪夫想要加深對我國的控制,兩國在聯合艦隊和長波電台兩件事上不歡而散。中蘇關係名存實亡,徹底決裂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這樣一來,過去的蘇化進程必須要被停止甚至要被逆轉。

有關於蘇聯的一切元素要儘量抹除,學習蘇聯從時尚變成了一種罪過。

最先波及的就是軍隊,劉伯承和粟裕作為領頭羊,自此之後開始逐漸淡出軍隊,提前開始了他們的退休生活。

所以,這個時候最好就是低調避嫌。此時對於他們而言,跟人生的高光之作淮海戰役有過多的交集,反而會讓自己暴露在聚光燈之下,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國家安定後,很多冤假錯案都得以平反,可他們的案子始終沒有被平反。

劉伯承情況好一點,由於他跟鄧小平的關係比較親近,所以在他去世後,鄧小平在悼詞上給他平了反。

可粟裕直到他去世10年後的1994年,中央才在文件上給予正式的平反。

所以這兩位生前為了明哲保身,也不願多提及淮海戰役。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開國前三十年,我國發生了很多事情。

當年參與淮海戰役的將領里,很多人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栽了跟頭。

其中有些人像劉伯承和粟裕一樣,提起名字的時候都有所忌諱,所以在提到這些人的時候,就不得不有所迴避。這樣一來就無法詳實地還原這場戰爭,與其如此,還不如不寫呢。

比如說王近山吧,這個人就是電視劇《亮劍》里李雲龍的原型人物。

他在淮海戰役中最具決定性意義的碾莊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又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可謂是戰功赫赫。

1955年授勳的時候,被授予中將軍銜。

可他因為跟小姨子關係密切,導致婚姻破裂。這件家庭糾紛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直接驚動了黨中央和毛主席。

最後毛主席給出判決,王近山被降為大校發配農場勞改。

後來王近山更是鬱鬱而終。

對於這些人物,劉伯承和粟裕他們該不該寫,又該怎麼寫?

時代的一粒沙子落到個人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劉伯承和粟裕都是受時代裹挾的人吶!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cdc5a208bc7c1f81fca9d2792dc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