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明明有那麼多選擇,南宋為何把杭州作為「臨安」?
輕啟軒窗,雷峰塔與西湖邊的草木,構成了一幅宏壯而雅致的江南雪景。杭州,本和眾多江南名城一樣,以秀美的山水聞名天下。而曾作為南宋帝都的舊史,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華貴與王氣。 攝影/張克爽
公元1138年,宋高宗趙構經過近十年的抉擇,終於正式做出移駕臨安府(今杭州)的決定,並昭告君臣以定臨安府為「行在所」。從此,這座典型的南方山水城市成為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然而,與洛陽、長安、北京等歷代帝都不同,南宋臨安城是在「不經意間」從地方州城一躍成為帝國中心的。那麼,南宋為何選擇杭州作為都城?定都又給杭州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呢?一起來看看這期雜誌吧!
逃亡向南之志
趙宋皇帝,你要逃往何處
圖為想像中宋高宗騎馬逃脫金人圍追的場景。 製圖/大風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首都開封,俘虜宋徽宗、宋欽宗北上。當年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即位,是為宋高宗。金太宗以追擊高宗為目標,發兵攻宋。本已南下揚州的高宗,只得繼續向南逃,並最終將都城定在了臨安(今杭州)。
定都臨安,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臨安有「東南第一州」的美譽,經濟水平足夠滿足朝廷的需求。此外,臨安城水網密布、湖泊縱橫,是抵禦金人騎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來,還能直接逃亡海上,對於一心偏安南方、無心收復中原故土的趙構來說,簡直是完美的選擇。
南京 南方最有「王氣」的城市
南京閱江樓佇立在揚子江畔,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有「江南第一樓」之稱。 攝影/方大慶
建炎南渡後,不少官員主張定都建康(今南京),可趙構嫌建康緊靠長江,金兵隨時會過江,為了遠離前線,最終遷都臨安,從此南京成為南宋的留都。
與杭州不同,南京並非一座偏安之都,相反,這裡充滿了絕不示弱的進取之魂。
歷史上,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此後東晉、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從風水理念方面來看,南京有「山環水抱」的風水格局,素有「金陵王氣」之說。這種山水形式,也非常利於軍事防禦,是北伐中原的兵衝要地。此外,南京毗鄰北方故土,作為國都可直指北方山河,隨時為收復舊土做準備。
何以是杭州?
大運河在杭州市中心穿城而過,構成了一道靚麗的景觀,更為這座城市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 攝影/謝紫東
建炎南渡後,宋高宗最後落腳紹興。但僅僅一年後,高宗就將錢塘江對岸的臨安,作為新的行都,並最終定都於此。臨安與紹興兩城,一江之隔,趙構為何選擇了臨安?
歷史上,杭州與紹興雙城之爭,實際上反映的是浙西、浙東兩個區域綜合實力的比較。杭州背靠浙西,這裡地勢平坦,水網縱橫,而浙東多山地丘陵,交通閉塞,農業生產條件和浙西有很大差距。
此外,臨安地處京杭大運河南端,自隋唐以來,就是江南地區最重要商貿中心。又有吳越國時期奠定的城市體制和雄厚的物質基礎。綜合這些因素,南宋的都城最終定在了臨安。
立都臨安之安
數字中的臨安
圖為清河坊西戳記金葉子,正中戳打「阮六郎鋪」銘。金葉子主要用於兌換鈔引、上供、軍費,是研究南宋金融經濟的重要物證。 攝影/洛卡奇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南宋定都杭州以後,人口銳增,商業達到空前繁榮。這樣的經濟實力,為南宋政權維持150年的半壁江山,提供了重要支撐。以下是一些相關數據。
醉夢德壽宮
圖中白色台基上的建築,是復原的重華宮正殿院落(宋高宗時期建德壽宮,宋孝宗時改稱重華宮)。 攝影/胡思源
2022 年11月,杭州「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引得無數宋史愛好者紛紛前往,想要一窺南宋皇家的富貴氣象。
聞名遐邇的德壽宮,其實並非南宋皇宮的一部分。它緊鄰著南宋皇城,是一座為退休帝後準備的獨立宮室。
南宋初期,接連出現了3位太上皇,其中宋高宗和宋孝宗夫婦都選擇了離開皇宮,前往德壽宮居住。德壽宮的地位也因此變得複雜,一方面它是太上皇的園林宮殿,另一方面它也是臨安城中一個龐大、複雜的經濟體,集釀酒、房產開發等項目於一身。
皇室之根:御容南遷路迢迢
護送宋室先帝御容南渡的想像圖。畫面中飄蕩的小船,正載著「先帝御容」浪跡江海。 製圖/大風
隨著北宋敗亡離散,建炎南渡開始,宋代的帝王御容像(帝王肖像)也踏上了南遷路,跟隨高宗的腳步,開始了艱辛的旅途。
期間,有不少臣子挺身而出,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衛御容」的動人故事。也有人將守護先帝御容像當做「鍍金」的法寶。亂世中,帝王肖像是精神歸宿,也是皇權道具。
石經背後的帝王心
圖為杭州孔廟的欞星門,隱喻孔子是星宿下凡,在世間施行教化、廣育英才。 攝影/洛卡奇
南宋定都臨安、宋金戰事稍緩後,高宗趙構意識到,決定朝局和自己的權位是否穩固的關鍵因素,是人心。於是,趙構和秦檜君臣一唱一和,從刊刻石經,到重建太學,一系列的文化工程陸續上馬。但是,這種種作為,說到底都是為了集中君權、收攏人心,維護苟安求和的政策。
通玄觀:宋高宗的神秘御守
杭州通玄觀造像三茅真君像。攝影/棲西
北宋政權覆滅後,宋高宗趙構一路南逃,最終定都杭州,道教文化也隨之在杭州開始盛行。通玄觀就是這時建造的。如今,通玄觀早已不存,但殿後的摩崖造像卻保存了下來,是杭州市唯一保存至今的南宋道教石刻造像。
通玄觀造像坐北朝南,依山而鑿,其中一龕有立像三尊,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師,世稱「三茅真君」。相傳,高宗在南渡時曾受茅君相助,才得以順利到達臨安。於是,高宗重修舊有的三茅堂,賜名三茅寧壽觀。此後,三茅寧壽觀與通玄觀雙雙護佑南宋國運,而茅君及其信徒也成為南宋朝廷的御守。
南宋官窯:昔日汴京入夢來
圖為南宋官窯青釉弦紋瓶局部。 攝影/柳葉氘
宋室南渡之後,設南宋官窯,先有修內司窯,後有郊壇下官窯。南宋官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北宋汝窯的影響。汝窯瓷器多為素麵,即便有刻劃裝飾,也被罩在厚厚的釉層下若隱若現,別有韻味。
仔細觀察會發現,南宋官窯較之汝窯,更挺拔莊重;在釉色方面,汝窯以天青色為主,南宋官窯以粉青、青灰色為基本色調……這種溫潤、含蓄、典雅的藝術風格與審美趣味,反映出南宋皇室對汴京生活的懷念。
北宋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熏爐。 攝影/動脈影
宋六陵:臨安的最後一夢
康熙《會稽縣誌》卷首《宋六陵圖》。
南宋朝廷雖偏安一隅,皇室卻仍要保持一種不忘故土的姿態。這種矛盾思想,也體現在皇陵營造中。
南宋帝陵(即宋六陵),也稱作攢陵,屬於臨時安置性質,皇室以此表示不忘恢復中原之志。為了配合這樣的潛台詞,南宋皇帝的喪葬制度處處透露出簡樸和「未完成」的信號。
遺憾的是,南宋破國後不久,宋六陵遭元人洗劫,地下的珍寶和墓中屍骨蕩然無存。如今只剩幾叢稀疏的古松樹,昭示著昔日的皇家威嚴。
抵抗帝都之殤
重慶:打造南宋的「立體長城」
圖為重慶面向長江的前鋒要塞——江津古城所在地。 攝影/周智勇
南宋時,為對抗蒙元的壓境之危,在巴蜀之地建立起山城防禦網系,頑強拒敵,為南宋續命數十載。
放眼南方或西南方,不乏可供選作都城的城市,可是天塹重慶城似乎從未被納入考量範圍。這或許因為,天險並非王朝選都的首要考量因素。相反,如成都一般,擁有廣闊視野、肥沃土地、便利交通和悠久人文資源,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也更宜於滋育一個強盛的詩意國度。
13世紀中葉,南宋面臨蒙古大軍南下的高壓,沿長江積極布防。
襄陽之戰:南宋的十字路口
襄陽北鄰漢江,控扼自南陽盆地南下的要道,號稱天下腰膂。圖為描繪襄陽之戰的畫作。 攝影/遺岕
1273年,襄陽城下,堅持了6年之久的南宋守軍,在回回炮(投石機)的威力之下潰敗。襄陽之役結束了,隨之瓦解的,是南宋整體的戰略防禦體系。四川、京湖、江淮三邊守備,由此被元軍切割,南宋的江南腹地,向蒙元敞開了懷抱。僅僅3年後,元軍迫近臨安,宋恭帝投降。
誰是下一個「臨安」?
想像中的崖山海戰。 製圖/萌面熊貓
宋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朝三路伐宋大軍會師臨安城北,宋恭帝率百官降元。之後,南宋遺臣先後擁立二王——趙昰和趙昺為帝,建立起流亡小朝廷。
隨著元軍的不斷南進,小朝廷沿著趙構當年的方向,再次逃亡海上,卻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可以站穩腳跟的杭州城。崖山一戰,南宋流亡小朝廷徹底被元軍消滅,南宋滅亡。
編輯 | FLJ 設計 | ZW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