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已經突破了對可燃冰開採的技術難度。
可燃冰作為一種新能源,對我們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能幫我們更好的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各國也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可燃冰資源的勘探工作,那為什麼到現在都還沒有實現商業化開採呢?
可燃冰
這是因為可燃冰的特質讓它多分布於水深300米至3000米的海底或是高原凍土地帶,開採難度高,有多方問題需要考慮。
地理分布
現在可燃冰的開採主要是在海上。首要的問題就是出砂問題。在海底的可燃冰多與泥沙混在一起,在提取天然氣的時候,難免會有泥沙混入其中將氣體污染。我國現在已經突破了這個技術難點,但日本多次因為出砂問題中斷可燃冰的開採工作。
二是鑽井平台的穩定性問題。海上的氣候變化莫測,隨時都有風浪,這些都會影響到海上鑽井平台,如果平台不穩,隨浪而動,那平台下連接的輸氣管道就可能發生錯位,造成泄漏,甚至整個海底的開採設備都會被毀壞。
海上鑽井平台
除了技術上的問題,還有一些環境影響是必須要考慮的。畢竟我們開發新能源的原因之一就是追求更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來保護環境。首先海底的可燃冰儲量極大,已經成了海底地質結構的一部分,把藏在地下的甲烷氣體開採出來後,可能對海底的地形造成影響,出現海底滑坡,破環海底生態環境,海面上也可能形成漩渦,對海上鑽井平台的安全性有影響。
環境影響
其次可燃冰雖然是清潔能源,但其主要開採的能源——甲烷,它本身是一種溫室氣體,而且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在開採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少量的氣體泄漏出去。且甲烷溶於水,不僅會對海水,還有大氣也會造成影響,會加劇全球溫室效應。如果在開採過程中發生嚴重的泄漏事故,更是對全球環境的噩夢。
冰凍的甲烷氣泡
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開採成本高昂。但隨著技術的改進,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面對能源危機和環境及氣候變化,大家都緊鑼密鼓的尋求儲量更大,同時也更環保的新能源。但開發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期待更環保的新能源大量使用的那一天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