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是指一個地區核算期內實現的GDP與該地區常住人口的比值。這裡的核算期一般為一年,這裡的地區一般是指國家,也就是說人均GDP的對比在過去多出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數據對比之中。
眾所周知,不同國家根據其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被定義為已開發國家或發展中國家。而定義的標準就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人類發展指數、工業化水準、生活品質、城鎮化率等因素。其中人均GDP是考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這裡以韓國為例,雖然2018年韓國GDP增速已經降至近年來的新低2.7%,全國的GDP總量約為1.62萬億美元,這個總量遠低於我國GDP,只比我國廣東省2018年GDP多1900多億美元,然而2018年韓國人均GDP達到了3.14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約219292元;2018年中國人均GDP則僅為64520.7元人民幣,廣東省人均GDP約為86412元,均與韓國人均GDP有較大差距。
因此近年來,在關注一個地區經濟總量的同時,人們也逐漸開始重視該地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為這兩項數據才是衡量一個地區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觀標準。總量強或許只是虛胖,人均強那才是真正的強壯。
帶著這樣衡量地區經濟的視角,我們再來看全國27個省(自治區)內各城市人均GDP的實際情況,對比之後就會發現部分強省會城市GDP總量雖位列全省第一,然而人均GDP表現卻並不理想。
2018年各省(區)內城市人均GDP對比(下圖)
製圖:西一安鮮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發現在全國範圍內:江蘇省、山東省、四川省、福建省、陝西省、江西省、廣西、內蒙、黑龍江省、新疆、甘肅省、海南省和青海等13個省(自治區)內人均GDP第一的城市均不是省內GDP最高的城市和省會城市。
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與這些城市本地人口遠少於省會城市和GDP最高城市不無關係。
例如上圖數據顯示人均GDP最高的克拉瑪依市(人均GDP202822.95元,幾乎達到了韓國人均GDP水平),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僅為898.1億元,還達不到部分省會城市一個城區的GDP貢獻,然而截止到2017年末克拉瑪依常住人口僅為44.3萬人,44.3萬人生活生產的地區完成了898.1億元的生產總值,人均GDP高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國情,我們應當理性客觀看待人均GDP的合理價值。除去資源型國家以外,人均GDP的確是反應了一個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和程度,也在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環境等方面的發展水平。
然而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雖然我國人均GDP目前仍低於世界人均GDP,但我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速度加快,部分城市的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環境明顯優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低的原因在於農村工業的滯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在剛剛結束的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2020年將是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
未來發展將堅持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不走『唯GDP』論英雄的老路,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重視補足醫療、教育、文化、養老等民生相關基礎設施投資缺口,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文章最後還是要跟各位讀者強調的是,人均GDP更能反應的是一個地區產出水平而非一個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人均GDP與居民實際生活水平(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存在誤差。不過從更能反應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目前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占到人均GDP的60%,這個比重的確與已開發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也是中央經濟會議提出『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各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的內在原因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a26F28BMH2_cNUgwat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