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之怪事,大家大多不願當頭領,這是為什麼?

2019-10-14     知常容

秦末陳涉起事之後出現了奇怪的現象,什麼現象呢?我們先來看一看例子再分析為什麼會這樣。

漢高帝劉邦

劉邦是怎麼當上頭的呢?

當時陳涉建號"張楚",各地開啟屠殺秦令。沛令很害怕,也想舉沛地以響應陳涉作為自保。當時主吏蕭何就勸說你的身份不可以,你代表著秦朝,別人不會相信你,我給你弄一個人進來。

蕭何就暗中通知劉邦,讓他進城。

當時劉邦多少人呢?司馬遷的《史記》記載:

"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之眾已數十百人矣。

這一點人似乎有些少了。

沛令後來反悔就又閉上城門,你覺得劉邦帶著這百十來個人來攻城,能攻下嗎?當然不可能了。但沛令反悔太遲了,大家一窩蜂地衝過去把他給殺了。接下去有很趣的一幕出現了:

開城門迎劉季,欲以為沛令

劉邦答應嗎?劉邦不答應,他說這是大事,自己能力不夠。你見過這麼謙虛的劉邦嗎?然後大家就去勸讓蕭何,曹參當,結果他們也推讓。大家看來看去最後覺得還是讓劉邦上,但劉邦就是死活不肯。最後這幫人沒有辦法,用了一個小伎倆,《史記.高祖本紀》這樣記載:

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

我們占了卜問了老天的旨意,這個頭非你劉邦不可,就算是這樣,劉邦還是不願意,不過架不住大家的反覆推舉終於當上了。這個和宋江的推讓是有本質區別的,為什麼呢?等一下再談。

或許有人會提出異議,認為劉邦是因為能力強才當上。後來戰爭中劉邦的能力的確提升很快,但在當時應該不是。呂公宴上,蕭何曾經對劉邦這樣評價: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這一段記載在《史記.高祖本紀》中,之後呂公就把呂后嫁給了劉邦。這只是幾年前的事情,從那時到起事為止,劉邦並沒有顯露出超人的本事,相反辦砸好幾起事情,比如送徒酈山,人都跑了等等。

陳嬰

陳嬰是東陽縣人,這個東陽不是浙江的東陽而是江蘇省盱眙縣,出產小龍蝦的地方。他在縣中威望很高,是一方士紳,當過縣令史。當時東陽風起雲湧,大家把駐守的秦令幹掉了,二萬多人聚集起來了,又出現無人當頭的現象。這個時候這二萬多人就找到陳嬰,要求他當這個頭。陳嬰不肯。所以《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嬰謝不能,遂彊立嬰為長

也就是強行要求陳嬰當這個頭。最後陳嬰也沒有辦法只好當了。

項梁

項梁就是項羽叔父,當時天下大亂之時,項羽斬殺鎮守的長官,然後項梁支撐起大旗,集合了吳中八千子弟,這就是項羽後來口中說的無顏見江東父老的來歷。項梁是主動當了這個頭,而且自己任命自己會稽守,項羽作為副將,但是到了最後他還是立了一個楚懷王,而不是自己去當王,終究將這個頭讓出去了。

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頭難道不好嗎?終觀後世,很多人為了當領頭的搶的頭破血流,腦袋遍地。知常容來為你簡單的分析一下。

1、 習慣認知問題

春秋戰國雖然已經戰火紛飛,特別是戰國後期,戰爭十分血腥,動不動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生命的消失。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似乎戰國七雄並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農民舉事之類的行動。陳涉舉事應該是第一次。當然周厲王時期的」彘之亂「中的人的身份不一樣,那些人是貴族或者破落貴族非農民。

這是當時的普遍認知,也就是身份是很有講究的。當陳涉開始自己稱王的時候,就有人開始勸他,張耳、陳餘當時這樣勸陳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這樣記載:

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

然後他們給陳涉規劃了路線:引兵西進,立六國之後,分散壓力,攻占咸陽之後那天下服了之後再稱王。

當然陳涉並沒有聽從建議,自己稱王,結果最終被車夫莊賈殺害。後來人們在總結陳涉失敗的原因中都提到陳涉太早稱王了。因為陳涉的出身太低,認同感不強,凝聚力不大。項梁出身高貴,楚國貴族,所以他當一個郡守在他看來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當」王「,他本能感到畏懼。這就是當時普遍認知。

2、 秦法太嚴厲,給自己找條退路

天下苦秦法久也,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秦法動不動就搞株連,或者搞滅三族之後的。當時秦剛六合天下,秦之軍事力量強大,每個人都很清楚。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戰勝秦朝,所以他們在起事之時都在考慮失敗的後果。

當時陳嬰母親說的一番話將他們的心裡話全都說出來了。陳嬰的母親說,我自從嫁給你老爸之後,從沒有聽說過你有家先主有什麼貴人出現,你現在當了這個頭並不是好事,如果稱王了更不是好事情。她給他的兒子指的一條明路就是:

不如有所屬,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這句話記載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就是要是勝了,我們混一個侯也很不錯了,要是敗了,我們跑比較容易,反正你又不是帶頭的。

曹參等人為什麼不想當頭,一定要讓給劉邦呢?原因也差不多這樣,他們都在想退路,擔心宗族。《史記高祖本紀》這樣記載: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所以並非是他們真心相讓。

秦法規定如果是官吏犯法,那是要重罰的。劉邦,蕭何,曹參都可以算是體制內的人物。

高祖時為亭長,重坐傷人,告故不傷嬰,嬰證之

這一段記載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劉邦不小心傷了夏侯嬰,因為劉邦是亭長,不是普通老百姓,所以要從重處罰。最後劉邦說沒有傷夏侯嬰,夏侯嬰也證明劉邦說的是實話,這樣就可以免罰了。

3、 六國還是六國

當時所有人的認知就是六國,而不是秦一統天下,他們都認為六國應該重新出來,陳餘給陳涉出的主意也是恢復六國,范增勸項梁立楚國之後。項羽圍困劉邦在滎陽,當時酈食其給他出的主意就是讓他帶上印信封六國後代,不過幸好被張良勸阻了。這件事記載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因為張良說你這樣做後就平白多了六個競爭對手,當然不利了。

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從這幾個楚漢相爭時期著名謀士的觀點來看,六國在當時人們的印象之中是很強大的。但誰能當六國的頭呢?自然是當時的六國王族的後代了,你是平民,或者哪怕是貴族一般也不太容易自立。不過到了後來,這個觀點慢慢被淡化了,像武臣就自立為趙王,陳餘自立為代王等等,這些都說明在陳涉稱王之後引發的觀念變化。

或許就是這三點因素使得當時的人們爭著當鳳尾而不願意當雞首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Zts1G0BMH2_cNUghV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