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口乾、糖尿病、皮膚瘙癢、口腔潰瘍,一個奇效方,用對效果好

2023-06-13     醫者榮耀

原標題:便秘口乾、糖尿病、皮膚瘙癢、口腔潰瘍,一個奇效方,用對效果好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怕暴飲暴食,就怕大便不通,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大便不通,再珍饈的佳肴,再美味的飯菜,可能都不敢大快朵頤。因此,也有很多精通養生之道的人,會經常泡一杯通便茶,潤潤腸道。實際上,便秘也要搞清楚虛實,並不是所有的便秘都適合使用瀉藥的。尤其是虛證,使用下藥,可能會讓身體不堪承受,從而出現一系列的麻煩。所以,一定要重視「辨證施治」,而不是盲目的照方用藥。

對於虛證便秘,有一個很有趣的方劑,它的創方理念是「增液行舟」,屬於另闢蹊徑的一種。說到「增液行舟」,就不得不提及增液湯了。增液湯出自清代名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全方由「玄參一兩,麥冬連心八錢,細生地八錢」三味中藥組成,具體服用方法是,用水八杯,煮取三杯,口乾就將它一飲而盡,如果大便還是不通,那就再來一杯。對於增液湯的現代用量,依然保持原方劑量,也就是:玄參30g,麥冬24g,生地24g,水煎服。而增液湯的主要作用是增液潤燥,適用於陽明溫病,津虧便秘證,臨床常以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緻或沉而無力為特徵。

對於增液湯來說,也就三味中藥,究竟是如何發揮如此這般的作用的?其中配伍秘訣,不妨一探。全方以玄參為君藥,主要具有養陰增液,軟堅潤下,瀉火散結的作用;以麥冬、生地黃為臣藥,其中麥冬擅長滋益胃腸陰液,生地黃養陰潤燥,清熱涼血。這樣三味大劑量的中藥組合,起到了大補陰液,潤滑腸道,促使糟粕下行,還能滋陰清熱,諸證自解。增液湯的配伍可以說是獨具特色,重用與純用養陰藥,增液潤燥以瀉下通便,誠如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說,「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

對於增液湯這個方劑來說,看似只有三味中藥,但是每一味中藥的劑量卻是超出常規用量的,在明清時期的很多方劑里,大部分方劑都普遍劑量較小,但是增液湯似有私淑經方之意,對此,吳鞠通表示,「增水行舟之計」,「非重用不為功」。而臨床實踐中發現,增液湯的這三味藥,方藥劑量宜重,否則就沒有增液通便的作用。這種方藥配伍,確有經方配伍的身影,可見,在臨床中,中藥的運用,真的是與它們的量效關係息息相關。

增液湯在臨床運用的時候,也會根據病情的變化或者出現的兼證,進行加減化裁。如果津虧燥熱較甚,且服用增液湯後仍然大便不下,但病機依然符合陰虛液虧的,可以加生大黃、芒硝這兩味中藥,以增強清熱瀉下的能力;如果陰虛燥熱,虛火上炎,兼有牙痛,可以加川牛膝、牡丹皮,以增強降火涼血的作用;如果胃陰不足,舌質光澤,口乾唇燥,可以加沙參、石斛,以增強養陰生津的作用。

隨著後世醫家的不斷運用就會發現,增液湯全方入藥,並非專為陽明燥結而設,只要符合陰虛液虧、陰津不足的病機,都可辨證使用。不過,對於增液湯的化裁,堪稱奇妙,為什麼呢?因為這三味藥都可以替換。也學者對增液湯做過深入研究,認為增液湯的化裁入藥,病機各異,加減的變化也會出現三大情況:第一是邪機向外者,辛涼透邪,增液養陰,麥冬不用;第二是邪在上焦,逆傳心包,透熱養陰,生地不用;第三是邪傳下焦,傷及真陰,玄參不用[1]。不得不說,這個增液湯的化裁理念很厲害,為啥呢?原本就只有簡單三味藥,「原班人馬」竟然可以就這樣被替換,這似乎也是「捨得」的真諦!

那麼,為什麼增液湯原方的三味中藥可以替換?先還是得看看吳鞠通對全方三藥的認知,吳鞠通說,全方所用玄參,苦咸微寒,「壯水制火,通二便,啟腎水上潮於天」,所以能夠治療「液干」,且《神農本草經》認為玄參主治「腹中寒熱積聚」,因此,也有清解熱結的妙用;全方所用麥冬,是「能補能潤能通之品」,而且可以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等病症;全方所用生地,「主寒熱積聚,逐血痹」,而之所以用細生地,主要是取「補而不膩,兼能走絡」。如果溫病發斑,這是邪欲外露的表現,與麥冬趨勢向下的作用不符,因此可去;如果邪在上焦,逆傳心包,與生地黃為中下焦之藥的性能不符,因此去之以防引邪深入;如果邪傳下焦,傷及真陰,用藥需要甘寒厚味,而玄參清補苦寒,並非甘寒厚味,因此可去。

對於增液湯的創方思路,其實是基於明代醫學家吳又可所創立的「承氣養榮湯」而來的。而承氣養榮湯也是為了滋陰潤燥、兼下熱結而設,而且全方還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去川芎加知母,然後再與小承氣湯相合而成,藥用知母、當歸、芍藥、生地、大黃、枳實、厚朴等。而吳鞠通創立增液湯的目的,就是「代吳又可承氣養榮湯法」,只保留承氣養榮湯的生地黃,其餘的6味中藥全部去掉,然後再加上麥冬和玄參,這樣一來,既是與承氣養榮湯一脈能相承,又能與承氣養榮湯舊貌換新顏,沒有馬甲,沒有模仿,可謂是別具匠心。

當然,對於增液湯,並不僅僅局限於陽明溫病,其實現代常常將它用作津虧腸燥大便秘結的常用方,以及內傷陰虛液虧病症的基礎方。無論是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還是皮膚科、婦產科等疾病,臨床若出現便秘、口乾、舌干紅、脈細數或沉遲無力,只要病機符合,都是可以使用增液湯的。尤其是用於津液不足的,不必拘泥於是否大便乾結,只要不是大便溏泄,都可以辨證使用;另外,如果在病機符合的情況下,使用增液湯後,仍然大便不下,可以酌情加入調胃承氣湯合方煎服,必有奇效。

對於增液湯,現代藥理對它也進行了研究,主要有抗炎解熱,促進腸蠕動及排便,促進唾液分泌等藥理作用[2];以及保護頜下腺、促進腺體分泌,保護腸肌間神經叢,降血糖,通便,抑制心室重構等藥理作用[3]。對於現代臨床中,增液湯及其加減,可用於治療肺癆後發熱、流行性出血熱、急性扁桃體炎、外感發熱、咳嗽,十二指腸潰瘍、糜爛性胃炎、急性胃腸炎、結核性腹膜炎、結腸黑變病、胃出血、胃痛、肛裂、便秘,糖尿病、乾燥綜合徵、高脂血病、皮膚瘙癢病、神經性皮炎、痤瘡、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妊娠惡阻、妊娠腹痛、妊娠羊水過少、妊娠胎動不安、陰道乾澀症、月經延期、盆腔炎、閉經、缺乳,慢性咽炎、口腔潰瘍、頜下腺炎、剝脫性唇炎、齒衄、鼻衄、失眠、休克、頭痛、心律失常、小兒尿崩症、中斑蝥毒症、運動神經元病、抗精神病藥副反應和下肢靜脈曲張性潰瘍等多達46個病種[2]。

隨著現代臨床的運用深入,增液湯及其加減方,也在臨床中遍地開花,可用於治療化膿性扁桃體炎,慢性咽炎,支氣管炎,胃脘灼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黃疸,甲狀腺功能亢進,皮膚瘙癢,產後缺乳,月經後期[3];急性咽峽炎、乳汁分泌過少、泛發性皮膚瘙癢、繼發性閉經[4];放療所致口腔反應,鼻咽癌,小兒病毒性感冒[5];咽炎、喉炎,便秘、肛裂,放射性肺炎[6]等多種疾病。

不難看出,清代名醫吳鞠通所創立的增液湯,還真的是不容小覷,雖然只有僅僅三味中藥,但是它所爆發的力量,卻是十分驚人的,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感嘆,吳鞠通真不愧溫病四大家之一,其創方思路的確非同凡響。而且,現代臨床中,增液湯所致病症中最多的是咳嗽、便秘、糖尿病、乾燥綜合徵、皮膚瘙癢、口腔潰瘍和慢性咽炎,可見它的臨床妙用,不能僅僅局限於便秘口乾那麼簡單,因此,不得不說,古方今用,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仍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去開拓。

參考文獻

[1]張新迪,李金田.由「增水行舟法」談增液湯[J].甘肅中醫,2010,23(4):69-70.

[2]莊智榮.增液湯現代臨床應用的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0:1-45.

[3]暢洪昇.吳鞠通傳世名方[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4]孫蓓.增液湯臨證配伍應用[J].吉林中醫藥,2006,26(4):45-46.

[5]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6]劉鳴昊,段衛娜,張振凌.增液湯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2016,31(10):1525-1528.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88f61f2bb2dbc1e1c23987182307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