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君說
因為它回歸了大學文科本來的模樣。學生們需要被「留白」,通過讀寫、思考,完成思想和精神的進化。
作者 |陽柳
「中(山)大(學)中文系不開網課」的消息,我是昨晚在大學群里知道的。儘管這條新聞的標題,用了「一股清流」這樣的吸睛詞彙,但在我們群里,並沒有造成轟動效應。似乎,我們這些已畢業10多年的同學,都心照不宣地默認這是中文系的正常操作。
今天早上,看到好幾個人都轉發了這一消息。點進公眾號一看,已經10萬+了,留言也是清一色的好評。這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支持這一決定。
不過,很多人的贊成,可能只是看到了「不上課」的輕鬆愜意,卻沒有明白「讀書寫作」的真正內涵。其實,後者一點都不輕鬆。
說起中文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閒適散漫,小說電影花式看。但在中大中文系,這樣的「美好生活」並不存在。除去常規的課程任務,學生們要完成系裡安排的大量讀寫任務。比如,大一要手寫100篇作文,大二有8篇讀書報告、背誦100篇古文,大三有學年論文。這些都是必修課,考核嚴格,計學分。哦,對了,系裡還開了100篇必讀書目,不過不考核。
這些大量的訓練,有沒有達到「練就中文系學生過硬的筆頭、口頭功夫」的目標,因人而異。於我,那時候搜腸刮肚寫下的文字,背得爛熟的文章,現在多數不記得了。但這不妨礙我感激這些安排。或許,它帶給我的收穫,不在於學到了多少具體技能,而在於養成了讀書寫作的習慣。
但要完成這些事,真的很不容易。我那時候經常為書讀不完、作文寫不完而苦惱。每次交作文前一晚,中文系的宿舍樓層,深夜還是燈火通明,大家都在強行「奮筆疾書」。直到今天,同學間還互相調侃:你的100篇必讀書目都看了嗎?
所以,正在經歷和已經經歷了這些的人,高興和羨慕的,不是「不上網課」,而是有更多時間來讀書寫作了。
這也是人文學科的普遍特點。能量化為考核數字的讀書、寫作、思考,只是冰山一角,小而膚淺,水面下只有自己清楚的部分,才是大頭。功夫在課外,只能靠個人努力。
這大概是很多人贊同「中文系不上網課」的一大原因,因為它回歸了大學文科本來的模樣。學生們需要被「留白」,通過讀寫、思考,完成思想和精神的進化。
但是,放在疫情當前的大環境下,大學以讀書寫作代替網課,不代表中小學也適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意識和能力,包括所學的知識,都與更講究自主學習的大學生不同,老師授課、學生接受的模式仍是必須的。當然,留給學生必要的閱讀寫作時間,也不可少。
在大學裡,想要以讀書寫作代替上課,還需要一些配套太條件。比如,一些大學的網課資源可以共享,大學安排導師隨時對學生跟蹤「服務」,有明確的考核機制,這些都確保了學生的讀書寫作不是漫無目的,能保證基本的效果。
※ 編輯|甘瓊芳
※ 澎湃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