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三千首「美食」作品的愛國詩人:陸遊的吃貨一面

2022-09-28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寫了三千首「美食」作品的愛國詩人:陸遊的吃貨一面

寫了三千首「美食」作品的愛國詩人:陸遊的吃貨一面

中國國家地理旗下品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期刊

陸遊可稱得上是宋代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高產的長壽詩人。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不僅是一位大詩人,更是一位美食家。

學者 姜新統計過,陸遊詩歌中涉及到飲食方面的詩居然有 三千餘首。這可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大數目,即使是公認的美食達人蘇東坡,恐怕也難以望其項背。

陸遊對栗子那甜糯的味道一直情有獨鍾,為此寫下不少讚美的詩句。他心目中,栗子不僅是享譽大江南北的美味小吃,更代表了對家國的深切情感。圖中的栗子被做成栗子糕,更加香甜可口。

「四川」味道

陸遊出生在紹興,二十八歲前往臨安參加科舉,然後就開始了一生的宦遊。在四川將近十年的經歷,令他有機會品嘗到不少蜀中美味。

人們都說四川是美食之鄉,陸遊這位有心的食客在蜀中呆了如此之久,自然對川食了如指掌。

離開四川後的一個冬夜,陸遊與好友溥庵主聊起當年的那段日子,不知不覺就說起來那些吃過的味道。於是陸遊乾脆寫了一首詩,一口氣介紹了十二種四川特產給好友。

大概因為好友是位清修之人,所以陸遊在詩里主要寫的都是些薏米、木耳、豌豆苗之類的素菜。

其實,蒸雞、酸漿豬排之類的葷菜也是陸遊的大愛。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這首寫於四川任上的《飯罷戲作》看著就讓人食慾大增。

然而四川美食雖好,陸遊始終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江浙的魚米風情。

無論是「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還是「淡雲出岫發何日,野味爭如鄉味醇」,鄉味與鄉情的美好,始終在陸遊的筆下流淌著。

鱸魚是最能代表江南的美食,鮮美的魚肉令人仿佛可以聞到水鄉的氣息。

「江南」舊愛

淳熙五年(1178年),已經五十四歲的陸遊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宦旅,從四川任上東歸臨安。在蘄州館驛里,思鄉心切的陸遊提筆寫下這樣一首詩:

「十年流落憶南烹,初見 鱸魚眼自明。堪笑吾宗輕許可,坐令羊酪僭 蓴羹。」

他將此詩命名為《南烹》,大有以此為江南美食正名之意。畢竟當時人都認為,是南渡後北方烹飪技術的傳入,才帶來了江浙一帶飲食業的發達。

最令陸遊懷念的江南美食,無疑是數百年間迷倒了無數江南子弟的鱸魚和蓴菜。鱸魚自不用說,無論清蒸還是紅燒,味道都是那麼鮮美。

而蓴菜位列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是佐酒的美味佳肴。 「湘湖蓴菜勝羊酪」,看來,這鮮嫩的蓴菜,對江南人來說,實在是割捨不掉的好味道。

其實對於陸遊來說,只要是家鄉的味道,都值得眷戀。家鄉紹興多產芋頭,且吃法多樣。在糝羹裡面添加芋頭,綿軟可口,陸遊非常喜歡,也一直想著自己做來吃。

在四川任上時,陸遊曾經有過一次免職的經歷,他倒也不怨天尤人,樂呵呵地寫了一首《飯保福》:

「飽飯即知吾事了,免官初覺此身輕。歸來更欲夸妻子,學煮雲堂 芋糝羹。」

其他芋頭的吃法,陸遊也樂於嘗試。比如 「地爐煨芋熟」,這種和烤地瓜異曲同工的烤芋頭,想必是外焦里嫩,口感豐富吧。

芋頭可以飽腹,而糖醋黃瓜這道小菜就可以佐食下酒了。「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 「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

陸遊好像對黃瓜和萵筍的搭配格外傾心。剛採摘下來的黃瓜,頂花帶刺,趁著新鮮切成薄片,用糖醋拌,即成一道美味,如果這時再喝口紹興黃酒,更是妙哉。

除了黃瓜外,萵筍也是一道美味涼菜,萵筍切絲用香油拌食,鮮香脆口,更可貴是那份晶瑩剔透的顏色,端上餐桌使人眼前一亮。

直到今天,糖醋黃瓜和涼拌萵筍還是浙江紹興當地深受歡迎的風味美食。

「黃瓜翠苣最相宜,上市登盤四月時。」陸遊在《新蔬》中,反覆稱讚黃瓜的爽口味道。

「貶謫」尋味

淳熙十三年(1186年),因江西水災,陸遊自作主張開倉放糧,他先被嘉獎而後又遭彈劾貶職,此時已六十二歲的陸遊被宋孝宗任命為嚴州知州。

嚴州緊鄰行在臨安,與陸遊的家鄉紹興也相隔不遠,這樣的安排,算是宋孝宗對陸遊這位步入老年的忠心臣子的優待了。

《宋史·陸遊傳》中這樣記載,陸遊去嚴州赴任前,照例向宋孝宗辭行。孝宗對他說道: 「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

這句話令陸遊突然明白,眼前這位比自己小兩歲的君王,已經將當年那些恢復河山的雄心消磨殆盡了。

仿佛一個輪迴,陸遊和文壇前輩柳三變一樣,獲得了個奉旨寫詩作賦的「美差」。這背後,是多少無奈心情。

在嚴州任上,陸遊有機會吃到一頓意外的「大餐」: 海蟹。宋代湖蟹等淡水蟹一直被認為是「食品之佳味」,海蟹相對次之。

但喜歡吃醉蟹的陸遊還是如法炮製,美餐一頓醉海蟹。略略有些海腥氣的蟹肉,經過酒糟的浸漬後,別有一番鮮美滋味。

陸遊吃著醉蟹,喝著暖酒,詩意大發,寫下了一首精彩的《偶得海錯侑酒戲作》, 「滿貯醇醪漬黃甲,密封小瓮餉紅丁」,把蟹子形容的甚是誘人。

而末聯「添雪更知憑茗碗,山童敲臼隔窗聽」一句,在悠閒愜意之餘,也隱約能感受到這位不得不閒散下來的老人心底那份淡淡惆悵。

從1190年陸遊六十六歲以後,直到1209年去世的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紹興山陰縣閒居,偶有機會再入朝堂,也很快又重新回歸賦閒狀態。讀書寫作和躬耕田園成為了詩人晚年生活的兩大主題。

老年陸遊對田園勞作有著超乎常人想像的熱情。七十歲時,他在夜間耕田:「老翁七十猶強健,沒膝春泥夜叱牛」;八十歲時,他冒著風雨去採摘 菱角,「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而到了八十四歲更種植成功了一片 芋田:「孰言生計薄,種芋已成區」。

陸遊不止親自種菜,也親自下廚。一天早上,他突然覺得肚子餓,就自己動手做了一碗蔬菜面,撒了些野菜和油蔥,吃得那叫一個美。

於是老人欣然寫下「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的句子,拿這碗面和天上仙人的美食相提並論,看來對自己的手藝自信滿滿。

薺菜。

有一天陸遊忽生感慨,一整年沒吃肉了,卻還覺得盤中餐奢華得很。讓陸遊這般誇讚的是什麼美味呢?

「松桂軟炊玉粒飯,醯醬自調銀色茄。」原來不過是白米飯和醬拌茄子!看來這位詩翁真是絲毫不為素食所苦,而是樂在其中啊。

在陸遊眼中,素菜也可以吃出花樣來,比如那些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野菜。陸遊最喜歡的野菜就是薺菜,在他看來,初春的薺菜鮮嫩正當時,與牛羊肉媲美也毫不遜色。

他專門寫 《食薺十韻》,分享吃薺菜的方法,頗有點要把心目中的美味介紹給全天下知曉的迫不及待。 「候火地爐暖,加糝沙缽香」,一道薺菜砂鍋粥又暖心又暖胃,怪不得讓陸遊念念不忘。

晚年的陸遊專注於養生,他對甜羹和粥推崇備至。

編輯:zq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27d9bb82109269f7f7c1fcd3976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