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0日 · 朱仙舫與民國江西第一廠

2022-07-2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7月20日 · 朱仙舫與民國江西第一廠

1968年7月20日,江西紡織工業的奠基人朱仙舫病逝於南昌。

地點:

南昌

類別:

人物

朱仙舫像 圖源:百度百科

朱仙舫(1887.1.14~1968.7.20)原名升芹,江西省臨川縣長樂鄉百源朱村(今屬進賢縣長山晏鄉)人。紡織工程學家和紡織工業管理專家。長期從事紡織工業管理和紡織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實踐,編著我國第一部紡織科技書籍《理論實用紡績學》,開創早期紡織工業教育;設計建設2萬錠紗廠,成為江西省民族紡織工業的奠基人;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的前身——中國紡織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朱仙舫先後擔任紡織工業部計劃司司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江西的近現代規模化工業企業,始創於九江,解放前,江西最大的工業企業也在九江。九江民族工業的基礎,始於紡織業,第一家紡織廠的創建人是朱仙舫先生,他是江西紡織工業的奠基人,也是江西民族工業的奠基人,正是有了他的卓越貢獻與成就,才有了九江長達七十年的紡織工業的輝煌。

朱仙舫的家鄉原屬於臨川縣,今屬進賢。他自小聰慧,曾獲縣試第三。科舉廢止後他考取官費留學生,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今東京工業大學)。他見到海關貿易統計,進口紡織品占首位,故立志報國,選學紡織,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

1911年朱仙舫學成回國後,進上海恆豐紡織新局任工程師。恆豐紡織新局又名恆豐紗廠,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廠。朱仙舫在工廠任職期間,歷時數年著成的《理論實用紡績學》上、中、下三篇,是我國首次出版的中文紡織科技書籍,結束了中國只有外文原版紡織書籍的歷史。

《理論實用紡績學》後編 圖源:孔夫子舊書網

1919年,朱仙舫應江西省政府邀請,設計二萬錠規模紗廠。經朱仙舫在南昌、九江兩地選址,最後確定在九江官牌夾設廠。

在此介紹紗廠的建設背景。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紡織業歷史悠久,但一直處於簡單、低效、低質的生產水平。英國的工業革命正是從機器紡織業開始的。鴉片戰爭後國門洞開,彼時日本的機器紡織業已經興起,大批向中國廉價傾銷紡織品,使中國的土紡織深受打擊。男耕女織去掉一半,老百姓的家庭經濟受到了很大影響。朱仙舫去日本學紡織,就是為了振興中國的紡織業。他在上海就職的恆豐紡織新局,是李鴻章搞洋務運動開設的。

在九江建設紗廠,具有先天的物產與物流優勢(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8日 · 九江化學纖維廠》)。江西,尤其是贛北,是中國江南棉花種植基地。棉花體積大比重小,水運具有很大的物流成本優勢。九江的問題是,可用來做工業廠房的沿江土地面積不大。且不說一百多年前,1998洪水淹成那個鬼樣子,換誰來開工廠受得了?機器設備被水一泡就徹底玩完。

開始朱仙舫將廠區選在城東的九華門一帶,但因地皮索價太高,決定改在官牌夾,這裡本是一片沼澤濕地,需要將地面墊高一米,才能與南潯鐵路的路基平齊。即便如此,費用也比在九華門買地便宜得多,更不用說同時兼顧了水運與鐵路運輸的便利,鐵路車皮可以直停廠門口,水運船隻可在附近碼頭裝卸貨物。1921年10月,久興紗廠開始興建,朱仙舫任總經理,負責工廠的建設及之後技術與生產管理工作,1925年3月,紗廠建成投產,江西民族紡織工業從此開端,江西的規模化民族工業自此起步。

久興紗廠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官牌夾是老地名,後來的它,當然就是九江(也是江西)第一棉紡企業——九江國棉一廠。地面墊高一米挺有用,98年決堤就在附近,淹得那是一塌糊塗。

久興紗廠開辦後,業務甚是發達,不多久開始了兩班倒,工人增加到1300多人。上千員工的企業現在看起來很普通,其實到了1949年,南昌還沒有一家企業的人數能超過千人。這一方面說明九江工業比較發達,另一方面也證明江西的工業真是落後得可以。

掙了錢了就要鬧矛盾,才兩三年股東之間就乾了起來,身為總經理的朱仙舫憤而辭職,回到上海,他又當起了廠長,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紡織專家。1930年,他在上海發起組織中國紡織學會,並當選為理事長,之後任職長達19年,直到1949年解放。

1934年,經營不善的久興紗廠因資不抵債被賣給了美商。朱仙舫不忍自己創辦的工廠落入外商之手,於1935年回到九江,他聯合一批投資者,集資40萬銀元從美商手中租下久興紗廠,更名為利中紗廠,他本人擔任廠長。利中紗廠復工後,業務蒸蒸日上,生產的廬山牌棉紗暢銷省內。1936年,他又與人合作,到漢口開辦紗廠。朱仙舫同時主持九江、漢口兩個廠,經濟效益甚佳。

利中紗廠職員合影,1937年11月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1938年,九江、漢口相繼淪陷,朱仙舫因傷到重慶休養,後在國民政府軍政部主辦的軍用紡織廠任少將廠長職務。

1945年光復後,朱仙舫回到九江,集合股東買下原利中紗廠資產,更名為興中紗廠,並委派自己的兒子負責主要事務,他本人任中紡公司上海第十六紡織廠廠長,併兼任九江興中紗廠經理。1946年,興中紗廠基本恢復生產。到1949年解放,興中紗廠仍然是江西省最大的民族工業企業,被稱為江西唯一的「巨大工業」。有研究者認為,九江近代城區人口增加,與勞動密集型紗廠的開設有很大關係。本系列之前的文章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興中紗廠,《歷史上的今天 · 1月21日 · 軍火庫大爆炸》中的主角,就是一位紗廠工人。

興中紗廠股票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新中國成立後,興中紗廠迅速恢復生產。1949年12月,興中紗廠成為江西省最早的公私合營企業。朱仙舫在解放後任紡織工業部計劃司司長、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科工委副主任等職。

興中紗廠是江西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養與輸出基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九江市及全省一批紡織工業企業的建設,都有賴於興中紗廠的技術支持與培訓。

1966年9月,興中紗廠改名為國營江西九江第一棉紡織廠(簡稱九棉一廠),與此同時,它的老廠長在文革中慘遭迫害,於1968年7月20日含冤病逝於南昌。

朱仙舫塑像 圖源:撫州名人園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2198309db28c2cbab4b9241226a6a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