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的時候,我親身經歷被一個「熊孩子」嚯嚯的感受。
全家大團圓,表姐妹幾個聚在一起,說著一年的經歷和收穫,把酒言歡。忽然,大家哄堂大笑起來,表妹的女兒彤彤,畫了一個「超濃妝」走出來了,口紅塗滿了半個臉,眉毛畫得像鍾馗,臉抹得白白的像個曹操,這妝容可以直接去唱大戲了。
還沒有笑完,我就出了一頭虛汗,孩子手裡拿的正是我的口紅,是我用老公的年終獎咬牙買來獎勵給自己的。當我進到臥室,看見滿地狼藉的時候,腦袋裡「嗡——」地一下子。
粉餅在地上,已經粉身碎骨了,眉筆已經折成了幾節,畫的到處都是,幾隻口紅都已經和面霜摻在一起,和成了粉紅色的泥巴。
表妹先是笑得花枝亂顫,隨後開始責怪孩子:「這是大人的化妝品,小孩用了會傷害皮膚的,趕快去洗乾淨……」從洗手間裡,不斷傳來媽媽對孩子的叮囑,都是「對小孩有害……對小孩有害……」。
從始至終,我也沒有聽到媽媽對孩子說:「別人的東西不能亂動,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表妹出來以後,尷尬地沖我笑笑說:「小孩子就是不懂事」,算是對我損失幾千塊錢的一點「歉意」了。
我的教訓總結是:「小孩子多的時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沒有規矩的孩子太多了,你還不得不原諒,有損失只能自認倒霉」。
古人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受到很多條條框框的約束,學校有學校的規定,單位有單位的規定,走在大街上也要遵守交通規則。
規矩都是從小養成的,但是,有一些家長明明知道孩子犯了錯,卻總是包庇縱容他們,因為覺得自己的孩子還太小,長大了就好了。
父母明明知道孩子有錯,捨不得批評教育他。父母不能戰勝自己的溺愛孩子之心,孩子的未來就堪憂了。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父母培養孩子,三歲以前需要和孩子建立情感依賴,親密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基礎,三歲以後就要給孩子立規矩,6歲孩子的性格品質就基本上已經定型了,再晚了就很難了。
孩子6歲之前,父母最好給孩子在這三個方面立好規矩,孩子以後的教育、成長都會更順利。
第一大規矩:必須遵守公共場合的規則,做個有教養的人。
孩子之所以會成為熊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在家裡自由自在慣了,家是愛的港灣,但是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每一個有人的地方都是有規則的。所以,家庭、學校、社會,只要是在公共場合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遵守公共規則。
我和老公帶孩子,教他們守規矩從來都是身體力行的,當我們在超市排隊結帳,我告訴他們不能插隊,要講究先來後到。
當孩子們在公共場合製造了垃圾,不能隨手亂扔,一定要放進垃圾桶。就算是家庭聚會,只要是有人多的地方,孩子不能大喊大叫、亂跑亂跳,影響別人就是不好的。
很多規定雖然並不觸及法律的底線,但是也是我們也是在心裡默默地遵守的,公共場合的文明言行舉止,是需要父母示範給孩子看的,在生活中的教育,不需要你對孩子說,但是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榜樣。
第二大規矩:必須禮貌待人,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做個有愛心的人。
我們愛孩子,但是,不要容忍孩子對自己不禮貌。有的爸爸媽媽允許孩子打罵自己,甚至是爺爺奶奶。
孩子在和同學、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更是只要占便宜就可以了,這樣只能培養出自私自利、蠻橫無理的孩子。
培養孩子有愛心,文明禮貌,和別人友好相處,孩子的情商高、人緣好,自己的生活也會更幸福。
從咿呀學語,父母就應該引導孩子見到長輩主動打招呼,和爸爸媽媽一起出去聚會,見到客人面帶微笑,說話文明,不打擾他人,和長輩一起走路,讓長輩先行,和同學朋友相處互相謙讓。文明是一種家風,需要父母傳承下去。
必須做個自強不息的人,儘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父母愛孩子更要培養孩子自強不息。
如果孩子總是依賴父母,將來父母老了,孩子失去依靠,生活是不會幸福的。我們的兩個孩子,一周歲自己拿著勺子吃飯,三歲自己穿衣服,五歲都是自己一個人睡覺,上小學以後,孩子們都會幫忙做家務了,學習上的事情更是自己負責任。
孩子年齡小,父母看起來有一點狠心,但是,賦予孩子自強不息的品質,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有愛的家庭能夠培養出來善良的孩子,嚴格要求孩子的父母,才能培養出來優秀的孩子,父母的愛多帶一點「狠心」,也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互動話題:家長朋友們,你家孩子從小懂規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