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大烏龍遠近聞名,隨楊可偏的鏡頭走進番禺石樓,看龍舟盛事

2020-01-06   珠江經濟台

《幸福石樓》

「龍船劃得快,今年好世界」。作為嶺南水鄉的生動顯影,扒龍舟習俗在粵港澳地區綿延逾千年。位於廣州市南端的番禺,因河網密布,水道縱橫,龍舟文化歷史悠久。其中番禺石樓鎮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龍舟文化之鄉」和「龍舟文化傳承基地」等稱號。

《勝利的喜悅》

據史籍記載,番禺的龍舟文化已有上千年歷史,雖歷經幾次興衰,但依舊阻擋不了龍舟文化在民間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特別的龍船和民間習俗,深深的打上了番禺的烙印,成為番禺龍舟文化中的閃光點。

《喜炮迎金龍》

每年端午,沉睡了一年的龍舟從起龍開始,經歷采青、招景、探親等,在大大小小河涌熱鬧穿行。番禺龍舟文化歷史悠久,你可知道這裡的眾多龍舟習俗和故事?

土生土長的番禺攝影家——廣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資深副主席楊可偏老師拍攝龍舟主題作品已有十多年,本期《游天下大玩家》,我們跟隨楊老師的鏡頭一探番禺龍舟民俗文化!

《起龍》

《龍神下水》

「石樓大烏龍」遠近馳名

作為番禺唯一有自己名字的龍舟,「石樓大烏龍」的名聲遠近馳名。「大烏龍」的龍頭始造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其造型全國罕有:大大的獨角,頭兩側各長一翅,額頭飽滿猶如滿月,伶牙利齒,口含摩尼寶珠,舌頭欲伸未伸,上唇和下頜配合得非常完美,咋看兇猛非常,細看實則是微微含笑。龍頭貼金打漆、造型威猛、征戰無數,曾被誇獎為「一鼓轉三彎,有若烏龍」,並因此而出名。

《大烏龍》

大烏龍的樣子與它的年紀一樣,顯得穩重而憨厚。「大烏龍」因其黑色的顏色,得名「烏龍」。它長約十二丈,船身比一般所見的龍船略寬,船底扁平,行進時顯得特別穩重,遠看就像威風凜凜的黑將軍:船身烏黑髮亮,大單旗是黑的,百足旗是黑底的,鼓身也是黑的。不僅是番禺乃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有名的龍船前輩,還是當地的「龍船王」。

《龍騰》

如同後輩尊重老者一樣,「大烏龍」也得到了四鄉的尊重。附近村落的龍舟隊出現糾紛,只要「大烏龍」一出場,馬上可以平息干戈。

吃過龍船飯,來年風調雨順

龍船飯,顧名思義是扒龍船日子裡的飯菜。舊時,龍船飯是煮給扒仔吃的,現在的龍船飯則是節日的盛宴,呼朋喚友前來品嘗敘鄉情。在番禺人的心目中,龍舟飯乃是「重要之物」,有著「吃過龍船飯,一年都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意頭!

《龍船飯》

據悉,在物質不是很豐富的年代,飯菜矜貴,大烏龍龍船飯只有三個簡單菜色。一是頭菜炒豆豉和姜,用缽頭裝著,這個菜式過去是必有的,重點是祛濕氣。扒仔在龍船的時間長,且扒龍舟的季節總是時雨時晴,沾了濕氣後吃這個菜能夠散濕氣。二是冬瓜煮蝦紅。蝦紅由麻蝦製作出來,在麻蝦生跳跳的情況下,煮到半生不熟狀態,然後用篩攤開,用大灶未熄盡的爐火灰來烘乾,直到肉鬆化。三是豆角炒豬肉或豆角粒。

《龍船飯》

後來,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各地各村的龍船飯也隨之豐富多彩,但石樓東約大烏龍龍船飯還是相對儉樸和健康,沒有大魚大肉,勝在意頭,村民祈求吃過龍船飯後身體健康。大烏龍龍船飯雖然簡樸,但憑著「大烏龍」的威名,一直很出名。

珠江經濟台主持人陳琳(左)與節目嘉賓楊可偏(右)

想知道更多番禺石樓龍舟文化精彩故事?敬請留意節目播出時間:

今天 10:00-11:00

由FM97.4珠江經濟台與廣州市手機攝影藝術協會合辦的

《游天下大玩家》

百名攝影家帶你游天下

節目嘉賓

楊可偏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廣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資深副主席

廣州市番禺石樓攝影家協會主席

廣州市工商聯書畫協會副主席

廣州市番禺區女書法家協會主席

英國皇家攝影協會會員

獲國際攝影家聯盟皇冠榮銜、

國際影藝聯盟FIAP優秀攝影家榮銜

獲廣東省攝影家協會頒發60周年貢獻獎

來源:天天攝影網

編輯:小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