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自己變得優秀起來,這五點你千萬不能忽略

2019-09-02     慕妤說

經常被問到,要做些什麼事,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通常都給這些讀者「複製黏貼」一條簡單的法則:

制定行動方案,堅持努力,然後針對問題思考分析狀況,調整方法進行改善,最後重回軌道繼續進發

而這,就是通往目的地最基本的要素。

當然,我知道這種答案很敷衍。

但如果正式來說,這種「理論化」的指導,很多人看完也就看完了,並不會因此而有什麼特別的改變。

事實上,根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總結出來,如果一個人具有以下這五個C,那無論他有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都能夠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記住,是某些方面的成功。

只要你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

就是以下這五個因素。

第一,性格(character)

良好的性格,不但是高情商的體現,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性格能夠潛移默化地把一切好的資源吸引到自己身上。而自信,就是良好性格的根基。

自信的人永遠都在尋找答案的路上,而自卑的人,則永遠在逃避問題的路上。自信的人總有一個前進的計劃,而自卑的人總有一個推脫的理由。自信的人從困難當中看到種種可能,而自卑的人從可能當中看看種種困難。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性格是什麼呢?

第二,承諾(commitment)

承諾,這是一個人是否具有信用的保證。不管身處什麼社會,一個人信用值的高低,決定了他值不值得他人信賴,合作,還是被排斥。

工作上的事,生活上的事,答應了就要去做。做不到是一回事,但答應了不去做,就是為人的問題。記住,Don』t make any promises you cannot keep,除非你在某些事情上,不在乎信用度的建立。

想一想,你有沒有經常摧毀自己的信用價值呢?

第三,信念(conviction)

我們怎麼活在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取決於我們腦海中持有什麼樣的信念。你對這個世界是什麼的信念,你就會如何對待這個世界。

如果你的信念,是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出來,就代表每天的生活又是嶄新的,值得去奮鬥的,那麼這個信念就會指導你這樣生活著;相反,如果你覺得人生沒意思,跟別人打交道很累,那麼你的一言一行,自然會被這種信念操控著。

想一想,你所持有的信念到底是什麼呢?

第四,禮貌(courtesy)

一個懂得禮節的人,至少表面看來這個人具有一定的修養。禮貌,是我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最基本的入門券。

儘管懂禮貌,不代表這個人就是一個高素質的人,畢竟表里不一,裝模作樣的偽君子大有人在。不過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社會順利通行,禮貌的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

你有想過,自己怎麼說話才夠得體?怎麼表現,才自如大方嗎?

第五,勇氣(courage)

敢於挑戰自己,勇於踏出舒適區,這是正常必要的因素之一。而這背後所需要的,正正是你自己的勇氣。

缺乏勇氣,你就無法做出一些超出自己穩定範圍以內的事。你一直待在一個狹小的圈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最後自怨自艾,循環往復,幾年之後還是老樣子。我想這種情況,誰都不願意看到。

那麼,你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嗎?

培養自己擁有優秀人物的特質

根據英國資深的心理學專家和演講家Michael Heppell的總結,優秀的人物都擁有五種特質:

1,採取積極的行動;

2,勇於走出舒適區;

3,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4,很好地處理壓力;

5,不會過多停留在「想」的層面,會大量採取行動;

這五種特質,怎麼影響我們進步呢?我們應該又要怎麼做呢?

採取積極的行動

行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事實上,積極的行動,才是改變我們的基礎條件。只有積極的行為,才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與眾不同。優秀的人,往往是一個善於採取積極行動的人。

而阻礙我們的行動的,就是消極的思維。

正如我上面所說的那樣,自信的人和自卑的人,對於同一問題會產生不同的信念。面對狀況,自信的人往往會說:「這是困難的,但我可以嘗試一下!」,而自卑的人則就說:「雖然可以嘗試一下,只是實在是太難了!」

回想一下你身邊那些卓越的人,你能夠看得出來,他們的語言模式是什麼樣子嗎?而那些自卑內向的人,他們的語言模式又是什麼樣子呢?

對語言和表達方式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步伐邁向何方。這個世界充斥著各種不堪和缺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選取積極的語言去描述當前的狀況。

遇到不公,也許你會抱怨:「這個社會太黑暗了,說好的人人平等呢?」碰到煩惱,也許你會申訴:「生活真的艱苦,這麼努力又有什麼用呢?」

這種表達方式,長此以往會影響我們的潛意識,不斷強化大腦的印象,從而導致我們在行動之前,就已經失去了信心。

與其說用這些消極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倒不如轉換表達,說一些充滿正能量的話語。如果你這樣說:「雖然這個社會很黑暗,從來都不是人人平等,但我相信只要通過努力,總會找到生存的辦法」,那麼你的大腦就會集聚更多正向的能量。

大腦有一個特性,你越是經常使用某些詞彙或句子,大腦就會越是強化它們的使用,從而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這時就會由內而外地影響你的形象,從你言行舉止,表情眼神等地方透露出來。想一想,那些自卑的人,是不是都是這樣一個特性?

調整自己的語言模式,就能夠改變你的信念。每天要意識到自己使用何種語言模式,然後試著將其變成積極的語句。

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這個概念已經被人說過很多遍了。能夠獲取進步的人,往往都敢於戰勝那些阻礙他們前進的事情,並且樂於這樣做。

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讓你待在舒適區,讓你畏縮不前?是害怕失敗,在乎別人的目光,還是滿足於現狀,不肯改變呢?

好比你內向,不敢與人交往,於是一直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從不邁開腳步跟別人接觸、聊天。因為你害怕自己做不好,惹起別人的批評,或者嘲笑。

然而事實呢?

其實,幾乎所有恐懼,都是人們現象出來的。看了鬼片,晚上不敢睡覺,那是因為你想像有一個厲鬼會在黑夜中傷害我們;參加聚會,你前往路上就已經緊張得不行,那是因為你虛構出自己講話丟臉被嘲笑的情況。

為了打破這種想像,克服與人交往的恐懼,你必須要強迫自己走出去看看。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從生活中練習。

規定自己每天都要跟三個陌生人打招呼,說一兩句話,熟悉恐懼的感覺,你就會慢慢擴大自己的舒適區了。

善於換個角度看問題

積極的人跟消極的人,在面對同一問題的時候,他們聚焦的角度也往往有所不同。前者集中在尋找解決辦法上,而後者則是集中在問題對自己造成的困擾上。

所以當你意識到自己的思想並沒有集中在問題上,反而被那些附帶體驗影響到你的判斷的話,你就應該要調整自己看待問題的視角了。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結果。如果我們只會從一個方面去分析某個問題,我們很可能就會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從問題中發現積極之處,從答案中發現問題的催生,只有這樣,我們看問題的視野才會變得更加全面開闊。

有時候,我們面對問題,不一定要死鑽牛角尖,換個角度來看,說不定你對問題會有一種闊然開朗的感覺。

高效地處理壓力

傑出的人,從來都懂得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處理壓力的能力是我們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而學會自我放鬆,就是一個應對壓力的基礎。

聽聽輕音樂,看一部搞笑的電影,學會冥想,做做瑜伽,甚至下個樓散散步,都能夠讓我們在緊張的壓力當中釋放出來。

採取大量的行動

進步,從來都不是坐以待斃就能夠得到的,需要我們投入到其中,大量行動實踐,才能夠產出相應的結果。

優秀的人,一般都有跡可循,他們都是按照一個法則做事:正確的方法+大量的行動

而設立一個明確具體而清晰的目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如果目標定的太籠統,我們無從入手行動;定的太簡單,我們又很難因此提高自己。

所以設立目標,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技巧,就是3P目標設置法。

1,個人的(Personal);

2,積極的(Positive);

3,當下的(Present Tense);

換言之,當你設定目標時,你首先要確定該目標跟你個人息息相關,其次你要確保它是一種積極的目標,最後還要把該目標看成當下就能夠實現到的。

如,我要變成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每天大聲跟三個人主動打招呼;我要每天看十頁書,把看到的內容透過複述講給別人聽。

這樣子的目標,比起「我不想再做一個自卑內向的人」,「我要堅持每天看書」這種沒有指向性和籠統的目標,更能夠行動起來。

根據這個方法,那麼我建議每個希望自己改變的朋友,都設立一個30天的行動計劃。計劃的內容包括我上面所說的這些特質的鍛鍊。

如改變你的消極思維,就要定下這樣目標:

我要每天至少對自己說出三句以上的積極話語,把消極的思想和轉換後的積極表達結果寫下來。

如擴大你的舒適區,你可以這樣定目標:

我要主動跟別人接觸,每天做一些比自己舒適區稍微超出一點點的事情。平時跟別人只是點頭打招呼,那麼多做一點,就是比點頭多說一句話,如「你好,近來忙什麼」等。

從今天開始,制定一個30天可以操作的具體目標吧。

運用正確的方法,再加上大量的行動,堅持下去,我相信你的改變肯定會潛移默化中慢慢進步的,最終會讓自己優秀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jZZ8mwBJleJMoPMvO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