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的家庭教育,你知道這些嗎?

2019-09-30     哆啦A夢育兒

文/哆啦A夢育兒

目前農村家庭教育雖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仍然存在著許多令人憂慮的問題,遠遠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家教觀念較滯後,缺少科學的教子理念;家教方法較簡單,缺乏有效的教子措施;家庭氛圍有的不和諧,缺乏良好的家教環境。

一、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現狀

1.家教觀念滯後,缺少科學的教育理念

輕視家庭教育。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家長關係不大」。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關愛,只停留在物質層次,認為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其他方面順其自然,忽略了孩子必不少的情感心理關懷、品行和道德培養、習慣養成等。把本來屬於家長責任範圍的事一股腦推給了學校和社會。

家教起步晚,起點低。一方面,由於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大多數家庭不富裕,加上讀高中、大學的費用高,使得許多講求實惠的農村家長,不願意把金錢和精力花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家庭花少量的錢購買學習用品,教育投資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後,農村中出現少數暴富家庭。

2.家教方法簡單,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

目前農村家庭一般兩個孩子,現在的家長很少像父輩那樣動輒打罵孩子,但仍有個別家長對孩子態度粗暴,甚至採取棍棒教育。一些家長不分緣由訓斥抱怨孩子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或放任自流或打罵訓斥。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致使孩子一方面對學習知識無興趣、厭學;另一方面產生恐懼心理。摧殘了孩子的身心,抹殺了孩子的個性和創造精神,增加了孩子的逆反牴觸情緒,容易造成破罐破摔。愛孩子是人的天性,本無可指責,問題出在溺愛上,希望孩子有出息,將來成龍變鳳,也屬正常。目前農村家庭,已由過去的多子女變為兩個孩子或獨生子女,由於孩子少了,生活條件也比過去好了,家長對孩子溺愛的多。有的家長一味迎合,百依百順,過分地關心呵護。孩子成了家庭的主宰,惟我獨尊,自私冷漠,不通情理,好吃懶做。家長的一片好心,結出了苦果。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立足於社會。家長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疏於管理的多。家長對孩子生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指導不了,無法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於和隔輩或與親戚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則更缺乏親人的理解。孩子不能有效地與家長進行思想交流與溝通,極易產心理問題,導致自閉孤僻性格。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如果得不到家長的及時幫助,容易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3.家庭氛圍不和諧,缺乏良好的家教環境

一些家庭人際關係緊張,經常吵架或父母離異,孩子生活在不安定的環境中,致使精神緊張、憂慮,學習狀態不好。有的家長平時忙於農活,農閒時也很少有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孩子缺乏溫馨和睦的生活氛圍,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結構殘缺,親情缺乏。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青壯年農民進城打工,許多未成年子女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常年在外,使得這些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缺乏父母關愛、理解和幫助的家庭里,生活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及時的引導,精神、情感得不到撫慰,導致廣大留守兒童身心、情感等方面的畸形發展。

二、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宏觀因素

第一,我國農村地廣人多,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投入不足,農村家庭文化素質偏低。改革開放30年來,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長期以來,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加大,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制約著人們素質的提高,而提高人的素質需要長時期的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得到改觀。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於奠基地位,同樣受到經濟的制約,同樣發展不均衡。

第二,農民在改變生存環境的過程中的特殊處境,也是造成農村家庭教育缺乏的原因之一。為了儘快脫貧,在城市化進程中,廣大青壯年農民紛紛湧進城裡打工,客觀條件使他們只能拋家舍業,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人或親戚,他們希望掙錢後,改善家庭的環境,更希望從此改變孩子的命運。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有的家長掙錢了,想好好供孩子上學,而孩子由於缺乏家教而厭惡學習,不想讀書,使孩子錯過最佳的受教育時機。有的農民由於打工造成夫妻長異地分居,影響夫妻關係甚至離婚,這當中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孩子。

第三,中考高考制度的導向,影響家長的教育觀念。孩子能否考上學,成了很多人衡量家教是否成功的標誌。因此,家長平時更看重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忽視孩子的德育教育。

(二)農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微觀因素

第一,農村家長的功利思想決定教育投資的方向。農村家庭教育缺失,表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初期的某些特點。在社會變革中由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在人們的意識中更重視實惠,講求功利性。

第二,家長文化素質低,缺乏實施家教的有效措施。父母文化水平高的,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反之,家長在順其自然成長的思想支配下,對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學性,則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也想教育好孩子,卻苦於沒有方法。不知道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有的家長主觀上希望孩子成才、學好,卻由於自身文化素質低,對孩子的學習方法指導不了。農村家長平時很少讀書看報,家庭缺乏學習氛圍,不能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小孩子成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家長缺乏現代家庭教育知識,教育方法沒有針對性。

第三,農村家教缺失還源於家長、家庭職責的缺位。主要是對孩子愛的教育和情感培養的缺位。人的品格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過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薰陶逐漸形成的。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引導和言傳身教,孩子的道德行為、心理素質與健全人格形成方面都面臨嚴重的考驗。有的家長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卻沒有盡到教育管理孩子的職責。

小編有話說: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幼兒、少兒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家長的教育。由於父母與子女的血緣與倫理關係,使其具有親情優勢,孩子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對父母的信任和崇拜,父母對他們充滿真摯愛心的一舉一動都他們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們是最聽父母話的,因而家長的懇切教育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長失職,錯過了這個家庭教育的關鍵時期,以後縱然付出加倍的努力,效果也不見得好,那就追悔莫及了。

(本文由哆啦A夢育兒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gzRgW0BMH2_cNUgwM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