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吳聖林——龍開河鐵橋

2023-06-13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吳聖林——龍開河鐵橋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九江文史專家的研究文章,以使他們的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文轉載自潯陽區政協文史委編撰的《潯陽軼聞》。

龍開河鐵橋位於橫跨龍開河之大中路上。修筑前原有一座木質橋,長 70 米,寬 4 米,橋身中部有 3 米寬開合式過船裝置。隨著濱興洲的加速開發,木質橋已遠遠不適應城市交通的需求,為解決南潯鐵路人流、貨物過渡的困難以及城市交通發展的需要,1926 年初便開始籌建龍開河鐵橋。橋由南潯鐵路出資,張遠東設計,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九江總商會會長王試蓉監造,1931 年竣工建成。

龍開河鐵橋,約1920年 編者配圖

龍開河鐵橋為下承式鋼桁架結構,長 60 米,面寬 3.5 米,兩邊人行道各 1.5 米。在橋的兩端下部基礎是混凝土沉井,每端各設兩個混凝土沉井,井口直徑約 3 米左右,井深約 12 米以下。井上築有 30 米厚混凝土承台,台上是空心橋墩,上面是 30 公分厚混凝土帽蓋。上部橋樑聞面兩頭各設有兩個支座,西頭為固定支座,東頭是活動支座。橋樑為鋼桁架,有下弦杆、橫樑、斜杆、吊杆、上弦杆、聯接杆組合聯接而成。杆件型號有工字鋼、槽鋼、角鋼、鋼板等。橋面為進口松木鋪就,造型頗為雄偉壯美,是當時九江地標性建築。1931 年竣工後,龍開河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橋上人車川流不息,橋下百舸桅杆林立,成為九江最為繁榮的物流中心,時人稱之為「大碼頭」。

1938 年日軍攻陷九江,國民黨軍隊在撤離九江前曾將龍開河鐵橋炸毀,致使橋樑一端墜落河床。九江淪陷後,日軍為了戰爭需要,將鐵橋炸毀部分頂起焊接,修復通車。並改名為「愛民橋」。

1938年,日軍攻占龍開河鐵橋 編者配圖

建國後,鑒於龍開河鐵橋年久失修,市人民政府曾多次對龍開河橋進行保養維修,橋面木板更換過三次,最後終因鋼架接頭鋼板大部銹爛不能受載而改為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

1971 年改建的雙曲拱橋,稱為東風橋。橋全長 75.2 米,凈寬 6 米,人行道寬 2.2 米,上部鋼筋混凝土結構,下部為雙曲孔,有一部分是鐵橋原有的基平台。可承受載重汽車 10 噸,挂車 30 噸,它是原九江火車站通往市區的公路橋,是連接龍開河東西的重要孔道,為九江的交通運輸和經濟建設發揮過極重要的作用。二十世紀末,九江龍開河被填,橋亦被拆除。

九江龍開河上的東風橋 攝影:蔡少敏,1994年

【作者簡介】吳聖林(1949-2021),湖北黃梅人,文博副研究館員,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書記。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編與參編《九江市文物志》、《九江歷代錢幣》等著作;發表《論南宋錢牌的貨幣性質》等論文數十篇。

【讀後記】與無數九江的老建築一樣,龍開河鐵橋早就沒了,拆除它的理由當然都是「年久失修」,在它原址上修建的東風橋也與龍開河一起消失了。連接大中路和火車站的龍開河鐵橋兩岸,曾經是九江商業最繁茂的地方。如今,這裡已日漸冷清的龍開河批發市場,是否象徵著這座城市的現狀?

本文中一部分是我從前一篇《龍開河的前世今生》中移來的。由於篇幅較短,我補一段抗戰期間炸毀龍開河鐵橋的故事。

話說在1938年7月26日九江淪陷前,駐防九江的是國民革命軍64軍第9預備師。日軍進攻九江前,師長官命令炸毀龍開河鐵橋,部下表示太可惜了。長官道:不炸毀,難道留給日本人麼?

然而,日軍在攻擊九江沿岸連續受挫後,卻是在龍開河西岸強行登陸,再經過龍開河鐵橋進攻市區而得手。這說明鐵橋並未完全毀壞,沒有達到遲滯日軍的目的。

如果說蔣介石炸開花園口,雖然讓河南人民死傷無數,但也的確達到了讓日軍陷入沼澤而無法南下的目的。那麼炸毀龍開河鐵橋是否有意義?是應該完全炸毀,還是不應該炸?歡迎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d340b240280083c6ab7986ea3e7b6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