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條新聞上了熱搜,話題 #李連杰小女兒抑鬱症復發#
李連杰17歲的小女兒Jada,在社交平台發文稱:
「近日的隔離對我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傷害,我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抑鬱及焦慮,近日我再度經歷著嚴重的復發。」
李連杰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在上哈佛,小女兒也在一個全球 Top高中讀書。
李連杰、小女兒Jada(左)、大女兒Jane(右),母親利智
Jada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勉勵人們互相幫助,呼籲大家多留意一下自己身邊的人,以確保他們一切正常。也因為「名人效應」,讓「 兒童與青少年抑鬱症」這個問題再度得到了一些關注。
事實上,2020以來,有個現象非常讓人揪心:兒童青少年自殺現象(看到)出現的比較多 ...
- 3月3日,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3月24日,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4月7日,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4月12日,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4月13日,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後,爬出陽台揚言要跳樓。幸好被派出所營救。
- 4月13日,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4月23日,郎溪,一名初一女生在開學第一天從4層的宿舍樓跳下。
- 5月6日 西安,一名九歲的小女孩,因為作業不能按時完成,跳樓自殺。
- 5月27日 延安,一名學生因複課後的考學考試成績不理想,被家長訓斥後選擇跳樓結束自己的生命。
- 6月1日 岳陽,在城區的一個小區,一名女高中生跳樓自殺身亡 ...
看來好讓人扼腕、心酸。選擇輕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一個可能是這些孩子多多少少已經「抑鬱症」纏身了;外表在家人老師同學看來也許很正常,內心卻陰雲密布 ...
在這些本應該令人反思的新聞下面,有不少陳年論調:
「現在的孩子,受挫力太差,我小時候比他們苦多了,怎麼沒想到去死。」
「有啥想不開的非要尋死,父母養育之恩如何還?」
「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一點事情就要死要活,這是病,得治。」
事實上,中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狀況,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
"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數據顯示, 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平均每1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有8人自殺未遂。調查同時發現,近幾年來,中學生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等情況都比2002年所做的調查結果增長了好幾個百分點。
在全球範圍,自殺已經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在美國,多達3%的兒童和8%的青少年患有抑鬱症。抑鬱症在10歲以下的男孩中更為普遍,但到16歲時,女孩的抑鬱症發病率更高。
與成年人一樣,兒童的抑鬱症可能是與身體健康,生活事件,家族史,環境,遺傳易感性和生化紊亂有關的任何因素共同導致的。抑鬱不是一種暫時的情緒,一般也不會在沒有適當治療的情況下消失。
幾年前,深圳衛健委曾經做過一次測試,上了節目,有個孩子說:
「我經常連哭幾個小時,哭到手腳發麻,
又有時候像沒事人一樣,
我真的好累我不想上課不想見室友,
我害怕學校,我好想休學。」
而當時被採訪的一個孩子,最終沒有過這一關 ...
「請理解我的無奈,
原諒我的自私和懦弱,再見。」
回顧前面的那些不幸的「輕生」事件,我們發現,孩子在關鍵時刻做出那樣的選擇,往往有兩個促發原因:
1、在相當長時期內感受到持續、不間斷的壓力
2、在此基礎上,又發生了 「刺激」 事件
兩相疊加,悲劇就發生了。怎麼說呢,就像一根繃的太緊太緊的弦,來一點點外壓,就斷了 ...
我們要做的,就是防範這兩件事發生在孩子身上;尤其是, 弦不要繃的太緊,時不時要注意松一松 ...
是不是這樣?有抑鬱症的孩子最有發言權。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美國女孩的故事。她叫 Hailey Hardcastle,是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名高中生。
這個姑娘6歲開始就出現情緒焦慮症狀,被幼兒園到小學老師稱為一個 Worrier (愛焦慮的人);不久後被診斷為抑鬱症患者。
應對她的情況,母親決定,每個學期會同意放她三天 「Mental Health Break」 (「精神健康假」): 當孩子心理壓力大、感到「精神健康」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去上學、不做作業,獲得完整和全面的休息。
「隔段時間,休息一下」 。這個做法,她家堅持了很多年,效果是非常好的。 Hailey Hardcastle 一直學業優異,還當選了州學生會主席。
Hailey 覺得,既然這個方法對自己這麼有效,也許也能幫到其他具有同樣困難的學生。
因此,她向州議會提交了一個法案,希望學校允許學生因為 「精神健康」 問題合法請假(的確,古今中外,生病請假,指的都是身體上的病,不包括精神上的「病」)。
她的提案,居然成功了。俄勒岡州通過法案,讓學生可以合理合法地請「精神健康」假 - Mental Health Break;並且,其它州也在相繼為此立法; 往後,美國孩子們請病假,可以是身體出問題了,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不適。
這項方案實施後,俄勒岡的青少年自殺率有了下降。為此,Hailey 還登上了著名青少年雜誌 Teen Vogue 的封面~
還受邀在 TED 上做了演講。這個演講,講述了一個抑鬱症孩子的心路歷程,以及家庭給她的支持、有效的應對方法 ...
患有抑鬱症的孩子在人群中的比例還是低的,但時常感受到成長壓力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精神困擾的孩子,卻比比皆是。
所以,特別推薦給每個花友看看。孩子的精神健康,不容忽視,值得我們認真去了解、理解啊~ 況且,演講也很精彩,孩子學演講,這就是個好榜樣。
以下是演講內容
在我小的時候,我跟母親做了一個交易。只要我在學校表現好,每個學期就可以休三天的「精神健康假」。
這是因為,我在六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我的精神健康之旅。我一直是小學老師口中的「愛焦慮的人」,可是後來,大家發現我患有創傷性焦慮(Traumatic Anxiety)和臨床抑鬱症(Clinical Depression)。
這讓我的成長之路困難重重。我時常擔心很多其他孩子不會擔心的事情,學校的功課有時也很難應付。這導致我經常感到精神崩潰,恐慌症發作——有時候我的工作效率很高,有時候,我卻什麼都做不好。
那段時間,人們對精神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精神健康的探討遠不如現在這樣普遍。有的學期,我充分利用了所有的假期;而有的學期,我完全不需要休假。
正是因為我能夠選擇是否休假,才成為了一個快樂、健康、學業有成的學生。我現在在用小時候學到的技能來幫助其他學生應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挑戰。
我今天想介紹一些有關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知識: 發生了什麼?怎麼發生的?我們可以做什麼?
可是首先,我們要了解,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可是每個人都需要關心精神健康問題。就像維持身體健康一樣,每個人也有一個需要精心呵護的大腦。
畢竟,我們的頭和身體的聯繫並不僅僅是脖子。精神疾病也可以體現在生理上,如噁心、頭痛、疲勞和呼吸急促。既然精神健康會影響所有人,我們應該想出對大家都適用的解決方法,對嗎?
這就引出了我故事的第二部分。在高中的時候,我已經能夠很好的管理自己的精神健康。我成績不錯,同時也是俄勒岡州學生會的主席。
但這時,我開始意識到,其他人也在受到精神健康問題的困擾。在我高中的第一年裡,我的家鄉不幸發生了多次自殺事件。
我看到整個社區的人都被那些悲劇深深的觸動了。作為一個全州性組織的主席,我也開始從其他學生那裡聽到了越來越多類似的悲劇。
因此,在 2018 年的年度夏令營,我們與 100 名高中學生舉行了座談會。共同討論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話題。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懷著極大的同理心和坦誠進行了交流,並獲得了令人驚喜的結果。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個同齡人——不管他們來自俄勒岡州東邊的小鎮還是波特蘭的市中心,都有一個關於校園精神健康危機的故事。
這樣的情況無處不在。我們甚至著手做了些研究。我們發現,自殺是俄勒岡州 10 歲到 24 歲青年的第二大死因。第二大死因。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成立了一個叫做「學生支持健康俄勒岡」的委員會,致力於停止將精神健康污名化。我們還希望在學校提升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在一些遊說者和精神健康專家的幫助下,我們提出了眾議院 2191 號法案。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為該法案進行遊說、研究和競選。在 2019 年 6 月,它終於被簽署成為法律。
這項法案讓學生能夠以精神健康為由請假,跟請普通病假差不多。因為通常情況下,休一天假就能決定你會感覺更好,還是更糟——就像我小時候我媽媽允許我休的假。
對於俄勒岡州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時刻。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比如說,有一些學生這個月過得很糟糕。他們課業繁重,疲勞過度,跟不上課程進度,他們感覺自己需要幫助。
他們可能從來沒有跟父母探討過精神健康的話題,但是現在有一條法律可以幫助他們發起這場對話。家長依然需要給學校打電話,解釋一下請假的原因,所以並不是說孩子們可以隨意曠課。
但最重要的是,既然學校把缺席記錄為精神健康假,他們就可以追蹤有多少學生請了多少天精神健康假。
如果一位學生請了太多次,就會被建議與學校輔導員進行諮詢。這很重要,因為我們可以及時找到並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學生。
在 2018 年的論壇上,我們聽到的最主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最困難的環節通常就是向前一步,尋求幫助。我們學校里更應該提供這類資源,因為這是學生們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目前,其他州的學生也在試圖通過類似的法律。我正在跟加州和科羅拉州學生一起合作推動這些法案。因為我們相信,任何地方的學生都應該有機會改善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
除了實際原因和技術細節以外,眾議院法案 2191 的特別之處更在於它背後的核心理念: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是平等的,應該得到平等的對待。事實上,它們有著密切的聯繫。
以醫療保健為例,比如心肺復甦。如果你需要實施心肺復甦的話,你知道具體怎麼操作嗎?先想想看——
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因為大多數學校和工作場所都提供心肺復甦培訓,網上也能找到相關教程,甚至還有關於心肺復甦的歌曲。
但是精神健康呢?我在七年級的健康課上受過心肺復甦訓練。如果我在七年級也學過如何管理精神健康,或者如何應對精神健康危機呢?
我希望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些技能來幫助正在經歷精神健康危機的朋友、同事、家人或陌生人。學校里更應該提供這類資源,因為這是學生們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
我衷心希望大家今天能夠記住的另外一點是,出現精神問題很正常,偶爾需要休息一下也很正常。不必花上一整天,有時候這也不現實。但是可以隨時隨地花一些時間自我審視。
把生活想像成一場比賽,一場長跑。如果你一開始就衝刺,很快就會筋疲力盡,甚至可能會因為用力過猛而把自己推向崩潰的邊緣。
可是如果你試著調整一下速度,有時候故意放慢腳步,張弛有度,你一定會更成功。
圖為Hailey和她的妹妹們
所以,請互相照顧,照顧你身邊的孩子和青少年,尤其是那些看起來狀態很好的人。
精神健康的挑戰不會消失,但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可以通過互相照顧來學習如何管理這些挑戰。也別忘了把自己照顧好。就像我媽媽經常說的:「隔段時間,休息一下。」
Hailey 希望,她的行動主義能夠激發其他年輕人站起來並以有意義的方式創造變化。
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積極的人、積極的行動,去積極地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最後,再看看《人民日報》的小貼士:
願每個精神上無助的孩子,都得到理解、支持;願社會、學校、家庭都能時不時給孩子一個 mental health break!
我們共勉!
文章來源於自媒體【小花生網】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