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不認識老北京食品了

2019-07-24     皇城根胡同串子

北京城作為古都,不僅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提起其中的飲食文化更是極其豐富,大量的美味佳肴、名庖名廚、關於烹調的書籍等,可謂琳琅滿目、比比皆是。但是多少年來,飲食門類品種是否充分被挖掘、保護、傳承,應是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啦。

挖掘、保護、傳承傳統文化遺產,特別是飲食文化遺產,我認為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肅的態度。如果完全用商人經商或無聊文人的炒作手法,則是對文化的褻瀆。如我看到一些部門舉辦什麼老北京食品一條街,結果除了少量所謂老北京食品現於街市外,什麼新疆的烤羊肉串、韓國的泡菜和烤肉等,居然都成了老北京傳統食品!

再如,現在宮廷御宴滿天飛,不少高廚都打著宮廷菜繼承者的牌子,拚命吹噓自己做的是正宗的御菜,甚至有的居然稱其祖上是慈禧皇太后或皇帝的名廚。不過要是照著這幾塊料的吹牛看,那慈禧太后在飲食上也太好被糊弄啦!

宮廷御菜、名廚祖傳大菜等,這麼一任意忽悠、大肆炒作,再加上幾個戴個紙糊的「專家」帽子的文人這麼一滿嘴胡說八道;幾個不開眼的記者一口口吃著、嚼著,捎帶當個託兒,可就把名廚名菜的真偽都混淆啦!

至於幾百年來,家庭閭巷、平民街市的普通傳統民間糕點、日常菜蔬之類等所組成的民間大眾飲食食品,幾乎無人問津了。既看不見有書籍問世,也聽不見什麼人談論,這不能不說對弘揚飲食文化是一件憾事!

本人和太太每逢雙休日或空閒之餘,喜歡逛菜市或食品店、小吃店等。尤其是一些所謂老北京傳統食品飲食店開業,我們幾乎必去捧場。在上述過程中,令我們驚訝的是:不少所謂老北京人居然不認識老北京傳統食品啦!如某日,在我們石景山區某條街道新開張一家老北京老字號小吃店「護國寺小吃店分店」。

剛開張那幾天,倒是顧客盈門、凸顯熱鬧。那裡小吃品種不少,尤其是麵茶的芝麻醬調料和得非常好。我坐在那裡用餐,看見不少人是在照著前面排隊的人所買食品來買,這現象引起我的注意。直到一位老者端著一碗麵茶和一盤兒豌豆黃坐在我桌子對面兒時,他問我:「先生,我買的這東西叫什麼名字呀?」我問他是不是北京人,他說「是」。於是我說:「您不知道這是老北京傳統食品麵茶和豌豆黃嗎?」他居然說「沒聽說過」。我感到吃驚,就耐心做了講解,並告訴他如何喝麵茶,他聽了非常高興並一個勁地感謝。後來,聽聽周圍人對話,我才知道在距離北京護國寺小吃店總店20公里外的我們這個北京地區,真的有許多北京人不知道老北京小吃的品種和名稱。

再如,在我們所住地區的沃爾瑪山姆會員店的入口大廳,商家設了一個玻璃櫃檯,裡面擺滿豌豆黃、驢打滾、艾窩窩、江米涼糕、江米麵切糕、山楂糕等老北京傳統小吃,做工精美、樣子地道,一看就是出自行家之手。一問,果然是幾位老北京老人所做。我多次拉著菜車在大廳等太太買東西,目睹這個小吃櫃檯卻很少有人購買,可惜呀。

老北京人大概都記得那傳統平民食品綠豆面咯餷,我小時候到油鹽店花1角錢買2塊長方形餅狀咯餷,回家切成小長條放進油鍋炸,一直炸到外表金黃色,然後撈出可乘熱蘸放了蒜末的醬油吃,是下酒的好菜。如果把炸得的咯餷配上料汁兒放進熱油鍋一熘,就是一道味道鮮美獨特的熘咯餷。這是我從小就愛吃的食品。

在我們住處附近的菜市場,有兩家賣各種豆製品的小攤賣咯餷,我每次都買六七塊(捎帶給我妹妹家買)。那家攤主很激動,她說:「我每次就做20塊賣,結果常剩下,這東西又放不住,所以賣咯餷賠本兒,有您這麼一買,真救了我啦!」我一問才知道,竟沒有幾個人認識這食品。

我在買咯餷時,不少北京人問我這是什麼東西、怎麼吃,我一邊一一告知,一邊感慨不已,真是「北京人不認識北京傳統食品了」!這裡要說一下,這兩家賣豆製品貨攤兒的咯餷,幾乎每個周末上午基本被我"包圓"。遺憾的是,兩個貨攤兒的40塊咯餷居然大多數沒人買!我就是全買了,有兩三天就吃完了,因為這種食品可以有多樣做法,怎麼做都好吃。可惜大多數人不知道啦!

多少年流行北京平民百姓生活層面的普通傳統食品,各種主食、菜肴、小吃甚至酒類、湯水等,最常見的就有幾百種。可是今天,卻聽不見有人提,聽不見有人介紹,最重要的是,聽說大部分食品都沒人會做了。看來如果不解決這些最實際的問題,弘揚老北京飲食文化恐怕要成為難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PYGJGwBmyVoG_1Zp4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