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新能源全面通吃,創新不足存隱患!

2023-01-13     大飆車

2022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只能用「神奇」來形容,在眾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新能源車的銷量不僅逆襲成功,而成為了國內新能源格局劃分的分水嶺。

市場環境

2022年是新能源補貼的最後一年,但購置稅全免的政策還在持續。對於混動車型的政策,各個地方也開始收緊,不僅需要參加指標配置,而且還取消了「上牌」優惠。

除此之外,由於原材料供應鏈的問題,以及鋰、鈷、鎳等正極材料的持續上漲,使得鋰電池的成本水漲船高,再加上國際大宗交易的各類風波,以及疫情大環境的影響。所以2022年初,不少新能源品牌開始宣布漲價,很多人都認為,新能源車將會進入一個冰凍期。

高歌猛進

然而,2022年推出的新能源車一共93款,比歷年70款左右的新車數量,有了大幅增長,並且自主品牌成為推陳出新的主要群體。即便2022年開年就展現出種種不利因素,但2022年國內新能源車的銷量依舊達到了649萬輛,在所有乘用車銷量占比高達31.4%,也就是每賣出3輛車就有1輛新能源車,而2021年這個比例只有13.4%。

新能源車型的市場爆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局勢變化,導致汽油價格不斷飆升,上調了15次,汽油價格最高時接近10元/升。油耗更低的混動車型以及純電車型的需求量暴增。新能源車在本應不被看好的2022年,奇蹟般的引領了乘用車消費。

高中低通吃

無論是國產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很多新能源車的定價都超過20萬以上,甚至有些自主品牌的定價已經達到了30萬、40萬的區間。比如,蔚來ET7、理想L9、小鵬G9、極氪001……甚至高合還推出了將近百萬的車型。

相比之下,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產品,幾乎無人問津。奔馳EQC只能通過自降20萬身價,來滲透市場;奧迪更是降本增效,用大眾ID系列直接「換殼」;而寶馬則將國產i3,賣得比汽油版3系價格還低。其它外國品牌的電動車推廣也是異常艱辛,比如曾經信誓旦旦要重歸中國打造新能源車型的歐寶,直接不來了。

創新不足,內有隱患

國產自主品牌新能源的爆發,必須要感謝特斯拉這條大鲶魚。因為超高的國產化率,使得國內的新能源產業鏈變得無比完善,小到接頭電線,大到電機電控電池,都能在中國找到任何你想要找的供應商。只要有做新能源車的想法,哪怕沒有工廠、沒有資源、甚至沒有員工。只要有錢,就會有整體解決方案商幫你辦妥所有項目,一般開發一款車一個億出頭,便宜的8-9000萬也有。前一陣廣州車展上著火的阿爾特,就是國內知名的方案商。從整車設計,到開模路測、零部件配套,甚至是代工生產……都有完整的配套方案,方案商為你辦妥一切事物。而你要做的,就是想一個車的名字。

這就是為什麼2022年看到如此之多的新品牌、新車型,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層出不窮。但問題是這樣做的缺點導致同質化非常嚴重,產品都極其相似。表面看似紅紅火火,但實際上絕大多數車型都是方案整合,極度缺乏原創性,方案商有什麼就做什麼……同質化泛濫之後,只能靠惡意的價格戰,破壞正常市場競爭。

合資品牌「伺機後發」

儘管目前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發展不力,但技術實力並不弱,尤其是歐洲的傳統車企。雖然大眾ID.系列現在看上去問題多多,但無論是生產成本控制,還是電機電控品質,都有不容小覷的實力,未來絕對是國產新能源的重要競爭對手。

寶馬對於新能源的態度更是決絕到徹底,全部「All in」新能源,不僅自己掌握核心技術,而且繞過對中國供應商以及原材料的依賴。當華晨寶馬成為寶馬100%控股公司時,一系列的技術下沉,將會覆蓋到寶馬全系車型,20多萬的寶馬電車,會不會吸引你的注意呢?

如果展望2023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會變得越發白熱化,外資品牌對於本土品牌的衝擊,會重新掀起一輪新的洗牌,怪不得股神都開始賣股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4f5418e4fc897a36c16f3a0d92743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