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4級地震,是11年前3.11大地震的餘震?

2022-03-17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日本7.4級地震,是11年前3.11大地震的餘震?

日本7.4級地震,是11年前3.11大地震的餘震?

日本宮城縣

地震發生後,一列新幹線列車脫軌

圖源: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3月16日晚,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先後發生6.0級、7.4級地震。截至當地時間今天11時左右,地震已致4人死亡、107人受傷。

本次地震或是

11年前3.11日本地震的餘震

7.4級地震發生時,東京等地震感明顯,首都圈約209萬戶發生大規模停電,震感最強的福島縣和宮城縣共計約5萬戶停電。截至當地時間17日上午5點(北京時間4點),首都圈基本恢復供電。

當地時間2022年3月17日

日本東京,地震發生後東京市區遭遇停電

交警在維持交通秩序

地震發生後,宮城縣、福島縣馬上發出海嘯警報。當地時間17日上午5時(北京時間4時),日本氣象廳解除了宮城縣、福島縣所有海嘯警報。解除後的海岸線沿岸可能會有輕微的海面波動,但已無大礙。

不過這依舊讓人們想起發生在2011年的3.11日本地震,那次地震震級達9.0級,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等地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3.11日本地震引發巨大海嘯

兩相對比,不難發現,兩次大地震的發生地極為接近。

上圖為3.11日本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等信息圖

下圖為本次日本地震發生時間、地點等信息圖

底圖圖源:百度地圖

就在一周前,日本警察廳剛剛公布了11年前的3.11日本地震受災情況:截至今年3月1日,死亡人數為15900人,涉及12個都道縣;失蹤人數為2523人,涉及6個縣。時隔11年,幾乎在同一地點,發生芮氏7級以上的地震,兩次地震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對此,日本氣象廳研判,此波地震或許是2011年3.11大地震餘震。

你可能會驚訝:兩次地震相隔11年,竟然是餘震?其實這並不稀奇。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古冶區發生的5.1級地震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較強的 遠期餘震

唐山抗震紀念碑

一般來講四五十年,甚至六七十年後 發生在原地震帶上的地震,被認為是「遠期餘震」。這是因為大地震發生後,會造成一個相當長的破裂帶,這個破裂帶的應力和應變的調整會持續很長時間,在調整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小的破裂,便會發生好多餘震。

2011年3.11大地震發生前兩天,3月9日也曾出現規模7.3級的地震,再往前還有一次6.4級的地震。因此也有地震專家表示,對昨天地震可能帶來的餘震與次生災害等還是要提高警惕。

地震多發地有跡可循

據統計,全球每年發生7級以上強震平均有18起,昨晚日本7.4級強震是今年第一起7級以上強震。同時有資料顯示,全世界震級在6級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發生在日本。

日本為什麼會成為地震多發國?這與它所處的位置有關:日本列島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由於太平洋板塊稍薄,密度較大,位置較低,它向西水平運動時,就會沖至亞歐板塊下面,碰撞、擠壓下,交界處的岩層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就會產生火山爆發與地震。可見,板塊交界地帶應為地震高發區。

西太平洋板塊擠壓關係示意圖

日本——4個板塊在這裡碰撞、擠壓

使得這裡地震頻發,地殼運動非常活躍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4期

說到全球地震高發區,很多人都知道世界有三大著名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大洋海嶺地震帶。

全球地震帶、板塊及20世紀以來重大地震分布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6月

這些地震帶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首先,地勢起伏上特彆強烈;其次,分布於此的山脈在地質構造上屬年輕山脈。

三大地震帶中,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個地震帶最厲害,它們地震時釋放的能量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95%。兩個地震帶中又以環太平洋地震帶日本、堪察加半島和智利一帶最為強烈,它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地震總能量的80%,單是日本一國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達到了全球總能量的10%。

不在地震帶也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不在地震帶上,就沒有遭遇地震的危險了嗎?

不是的。有些地震就是會發生在看似穩定的地塊上,這就要從地震帶是如何畫出來講起了。

把歷次發生地震的震中在地圖上標註出來,結合一定的地質構造原理後,把這些震中連接成帶,就得到了地震帶圖。

中國主要地震帶與城市近源地震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6期

仔細觀察上圖中的中國地震帶,會發現兩條距離相近的地震帶間,有一小段未發生過地震的空缺,這叫「空區」。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鄧乃恭研究員眼中,這種「空區」更危險。

「同一地震帶都是位於同一地質斷裂上的,所以同一地震帶上地震的發生會具有此起彼伏的特點,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按照這樣的規律,從未發生過地震的『空區』就更危險。」

鄧乃恭還指出另外一種危險情況:「一個本該活躍的地震帶,卻反常地沉寂了下來,這種狀況叫『缺震』。該地震時沒有地震,能量就會被積蓄起來,時間一長積蓄的能量多了,就可能發生大地震。

強震周期過去了嗎?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地震學家H.貝尼奧夫對世界上的8級地震進行研究,表明大震的活動並非純粹的獨立事件,而是有規律性的。隨後科學家開始對全球地震活動的周期性進行研究與討論。研究結果對於地震預測預報,特別是中長期的強震分析,甚至短臨預報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全球地震活動存在著置信度超過95%的50年尺度和80年尺度活動周期,其中50年尺度活動周期尤為穩定,此外,還存在著置信度相對較低的10年尺度地震活動周期。中國大陸及鄰區除了存在和全球相同的50年尺度和10年尺度周期外,還存在著一個比較穩定的20年尺度周期。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楊學祥,根據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的數據,通過數學、物理模型的模擬計算,認為從2004年印尼海嘯開始,到2018年,全球進入特大地震頻發期。2008年5月12日發生於中國四川的芮氏8.0級大地震,和文章中多次提到的3.11日本地震,就恰恰發生在這一期間。

海嘯過後,兩個印尼難民走在滿是殘骸的路上

試圖找尋自己的家

如今,距離2018年強震周期已過去4年,是否意味著不會有強震發生了呢?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和2020年7.0級以上地震的發生數量確實有所減少,但進入2021年,這一數字又有回升趨勢,而且在7月29日,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發生了8.2級的大地震。

地震最可怕的就是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它會給你致命一擊。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防範意識,提升建築物的抗震等級,做到這兩點,即便遭遇大地震,也不會造成慘痛的後果。

【參考文獻】

[1]思遠.世界進入強震周期?《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6期

[2]劉晶晶.地震與中國人如影隨形.《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6期

編輯:楊靜

設計:巍巍

話題

你對地震有什麼認知?

湯加火山很遠,中國火山很近

你了解身邊正發生的自然災害嗎?

世界進入強震周期?

狂暴海嘯 離中國有多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1ee9bbd72ddb81f6d1969e08503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