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上汽,右手小鵬,大眾要彎道超車?

2023-07-27     車市觀察

空穴不來風,汽車行業亦是如此。牽手上汽,入股小鵬,大眾正在下一盤大旗。

7月26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宣布,大眾品牌及奧迪品牌分別與小鵬、上汽達成戰略合作,將在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聯合推出更多智能電動車型。此外,大眾汽車集團還將對小鵬汽車投資約7億美元,並獲取約4.99%的股權。

左手上汽,右手小鵬,大眾終於「放下身段」,一下子「拿下」兩個合作項目,補充和完善在電動汽車市場的產品組合。說起新能源汽車,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彎道超車」,大眾此次顯然野心不小。

近年以來,自主品牌憑藉電動化崛起,在新能源市場獲得明顯增量,主流合資品牌的市場蛋糕則面臨分食挑戰。根據乘聯會數據,2023年上半年,自主品牌累計份額為53.1%,同比增加4.2%,自主品牌獲得半壁江山地位。

而對應的是主流合資品牌的下滑,大眾中國的新能源車型的交付量達到8.97萬輛,同比增長4.8%。雖然實現了同比增長,但是這一業績顯然與大眾的地位不相匹配。要知道,現在造車新勢力日新月異,理想汽車已經實現了月銷3萬+,大眾半年銷量不到9萬輛,著實有點尷尬。

要知道,這還是大眾ID系列多次降價之後的成績。就在7月伊始,大眾ID系列再次掀起新一輪優惠,大眾ID.3價格已下探至歷史最低價,僅12.59萬元(約1.6萬歐元)。這一價格相比在德國市場售價,還不到其一半之數(約為4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2萬元)。

雖然在歐洲市場表現搶眼,但是在中國市場卻不斷被搶食。當然,大眾還有幾張牌可出,ID.7已亮相併將於秋季交付,大眾安徽將正式投產,奧迪一汽新能源也將於2024年底投產。無論是大眾還是奧迪,都將有新車推出,但是未知的因素也更多。

大眾被軟體摁住喉嚨。面對中國市場如火如荼的電動化智能化大潮,大眾軟體不足的問題已被擺在了檯面上,大眾ID.3曾遇到了不小的軟體問題,甚至無法客服的現象。迪斯雖然曾奮起直追,最終卻是被黯然出局。

與華為頻繁傳出緋聞。之所以說是緋聞,幾乎每一次消息,都是無疾而終。華為與大眾的傳聞已是幾經周折,多次被炒,但大多是不了了之。與地平線的合資,並沒有翻起多少水花,所以大眾軟體不足的短板並沒有補齊。

此次,大眾與小鵬合作,並親自下場入股小鵬,也被看作是要「硬」起來的一個動作。大眾與小鵬將合作開發兩款中國車型,將補充大眾MEB平台的產品組合。也就是說,與小鵬所開發的新車專屬中國市場,而非全球市場車型,其目的不言而喻。為此,新成立了「大眾汽車(中國)科技」公司。

與小鵬合作是一個新嘗試,從理論上來說能補足大眾軟體的短板,貼上一個智能化的標籤。但是,小鵬汽車自身也是泥菩薩過江,還能把大眾渡過河?小鵬汽車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四成,G6上市以後撲街,王鳳英加盟後並未帶來質的飛躍。

與上汽的合作已是不公開的秘密,此前曾有報道稱,奧迪有意收購中國車企的純電動車平台,目標對象包括上汽集團旗下智己品牌的電動車平台。造在7月20日的上汽技術分享會上,上汽集團方面確認雙方達成共識,將通過合作加快電動車開發。

一下子選擇2個中國車企合作,共同進行電動車開發,有望補齊奧迪在電動化技術上的短板。大眾能否在中國市場實現彎道超車?這種結論很難判斷,與中國車企合作加快電動化,大眾不是首個吃螃蟹的,也不是最後一個。況且,大眾與小鵬合作,所開發的車型以及與上汽集團,更多是開發所未涉及的市場,這本身就是一種嘗試。

三菱汽車與廣汽曾一試身手,如今廣汽三菱已停產裁員,未來走向充滿未知。豐田汽車與比亞迪合作,聯合開發了多款電動車型,也是不溫不火,很難重振雄風。還有馬自達與長安等多個車企在嘗試這一模式,能否實現逆向輸出成功,都是不確定的。同時,大眾汽車集團與中國一汽深化合作將助力品牌在燃油汽車(ICE)及新能源汽車(NEV)市場進一步強化優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1119d7cac60805b5aff4ed5c49cb3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