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人物」季羨林筆下的萊陽老師

2019-10-26     內刊主編

季羨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學者。他有空明高蹈之氣、貫通博雅之學、深邃峭拔之思、穎慧奇妙之悟。在多學科多領域建樹卓著。就他的散文而言,是當代文壇上的上乘之作。

一個人的成長往往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許多因素中有的是必然因素,有的是偶然因素,只有不不失時機地抓住各種有利因素,才能成才。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1924年,季羨林13歲,他報考了正誼中學,在那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愛國者鞠思敏老師。

1926年上半年,季羨林在正誼中學上了半年高中,夏天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這裡季羨林遇上了那位對他有特殊恩德的老師—王崑玉,他的成才與王崑玉老師的培養與愛護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文學方面,王崑玉老師有著很高的造詣,他自己也頗好古文,在恩師的影響下,季羨林的國文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對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認真閱讀古文,對於像韓愈的《韓昌黎集》、歐陽修的《瀧岡阡表》蘇軾的前後《赤壁賦》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等,他都百讀不厭,背誦如流,打下了雄厚的古文基礎,從這時起,他便開始喜歡抒情散文,並且注意到個名篇佳作的不同風格,吸取其中的營養,形成自己的風格,滋潤了他一生的文學創作。

正是在眾多恩師、教授的影響下,季羨林憑著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竭澤而漁」的精神,成為了一代學界泰斗,成為學問和氣節的象徵。他在回憶錄中,深情地懷念了王崑玉先生。

我的老師王崑玉先生

王老師是國文教員,是山東萊陽人,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文士,也寫古文。所以王先生家學淵源,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古文寫作方面更為突出。他為文遵桐城派義法,結構謹嚴,惜墨如金,邏輯性很強。我不研究中國文學史,但有一些胡思亂想的看法。我認為,桐城派古文同八股文有緊密的聯繫。其區別只在於,八股文必須代聖人立言,《四書》以朱子注為標準,不容改變。桐城派古文,雖然也是「文以載道」,但允許抒發個人感情。二者的差別,實在是微乎其微。王老師有自己的文集,都是自己手抄的,從來沒有出版過,也根本沒有出版的可能。他曾把文集拿給我看過。幾十年的寫作,只有薄薄一小本。現在這文集不知到哪裡去了。惜哉!

王老師上課,課本就使用現成的《古文觀止》。不是每篇都講,而是由他自己挑選出來若干篇,加以講解。文中的典故,當然在必講之列而重點則在文章義法。他講的義法,已如我在上面講到的那樣,基本是桐城派,雖然他自己從來沒有這樣說過。

《古文觀止》里的文章是按年代順序排列的不知道什麼原因,王老師選講的第一篇章是比較晚的明代袁中郎的《徐文長傳》講完後出了一個作文題目《讀(徐文長傳)書後》。我從小學起作文都用文言,到了高中仍然未變。我仿佛駕輕就熟般地寫了一篇《書後》,自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不意竟獲得了王老師的青睞,定為全班壓卷之作,評語是「亦簡勁,亦暢達」。我當然很高興。

我不是個沒有虛榮心的人,老師這捧我就來了勁兒。於是就拿來韓柳歐蘇的文集,認真讀過一陣兒。實際上,全班國文最好的是一個叫韓雲鵠的同學。可惜他別的課程成績不好考試總居下游。王老師有一個習慣,每欠把學生的作文簿批改完後,總在課堂上占用一些時間,親手發給每一個同學。排列是有序的把不好的排在最上面依次而下,把最好的放在最後。作文後面都有批語,但有時候他還會當面說上幾句。

我的作文和韓雲鵠的作文總是排在最後名,最後一名當然就算是狀元,韓雲鵠當狀元的時候比我多。但是一二名總是被我們倆斷,幾年從來沒有過例外。

(作者:明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wHnCm4BMH2_cNUgr_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