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繼續說說我的福建泉州崇武古城之旅。
這裡是崇武古城的南門,崇武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是為了防禦海盜、倭寇而興建的軍事防禦的海疆要塞。古城四方設門樓, 臨海建有一座燈塔 。
整個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岩石壘成,高7米,長2456米,有4座城門,城上設有烽火台、箭窗、城樓、瞭望台等設施,是一座較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是我國僅存的一座較完整的花崗岩的石頭城 。在南門處,可以登上古城牆。遊客在古城南門外面登城牆是免費的,登高望遠也不錯。
這裡有個海門村的旅遊導覽圖,大家一定要仔細看看,古村裡會迷路,可能你都不相信,接下來,看我的尷尬「遭遇」吧。海門古村的古蹟還有不少,分飲井、舊泉春、北佳樓、魏大厝、林蚶伯故居、飼虎埔、湧泉井、詹大厝群、秀山樓、呂濱溪後裔居地、侯伯林、三教祠遺址等,每處都蘊含著一段悠長的歷史,等待遊客的探秘尋蹤。
出南門後,正對面幾米處就是武關帝廟,也稱南門關夫子廟、南門關聖廟。崇武「關帝廟」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由衛所千戶徐鸞倡建,主祀三國蜀將關羽。廟為二進,中有拜亭,兩側廊廡。
在崇武古城南門的另一側,與南門關帝廟隔城牆相對的,還有一尊大刀關公栩栩如生的石雕精品,由此可見古城與關老爺的淵源。那是1938年5月17日,日寇戰艦炮轟崇武,炮口對準城門,不料打歪了。善良的本地人紛紛傳說是關帝爺用青龍刀把炮彈撥到一邊去,日軍的炮彈被擋在了城外,落在城牆上。日軍見勢不妙,匆忙退卻。
關帝廟內存明代名宦書法家張瑞圖手書題額兩方,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年(1700年),乾隆四年(1739年),光緒十年(1885年),均有重修。小廟的門裡門外,修得金碧輝煌,「頂上功夫」做得很足,繁複,艷麗,層次十分複雜。這裡應該是古城中心,也是古城中最有年代感的建築了。
南門街是海門村的主要街路了,始於南城門,止於中亭街交匯的觀音堂,全長約500米。整個街區分布著明清至民國時代的古建、廟宇數十處。有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在海峽兩岸影響極深的關帝廟,有清朝二品武官張勇將軍大夫第和抗日英雄張稚生烈士的故居,更有許多明清富商大賈、兵民百姓的古屋祖宅鱗次櫛比坐落其中,是崇武古城武功威赫、文彩流光之地。
海門村地處崇武鎮東南沿海突出部,與崇古城風景區毗鄰。古城外的濱海自然景觀與古城內的歷史人文景觀相融一體,優秀的傳統文化、海洋文化、屯兵文化和古建文化等豐富的旅遊觀賞景點星羅棋布。
海門村所屬崇武半島歷來為軍事重鎮。歷史上外來屯兵形成現在的百家姓文化。崇武古城建於明洪武年間,為全國唯一完整的石結構城牆,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內依姓氏而建的清代民國建築造型各異,風格奇特,體現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形成「關帝廟前」、「古厝尋幽」、「永源雙益」、「南城夕照」、「大夫宅第」等著名的景點。原汁原味的閩南民風民俗與台灣省血脈相連,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具魅力的民情風俗中國名鎮。
順著海門村裡的小巷路一直向里走,裡面靜悄悄,幾乎沒有一絲聲響,也很少看到村民。老街是清一色的石頭街,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偶爾可以看到一位惠安老媽媽在洗菜,歲月靜好的模樣。
海門村裡的一處比較有特點的宅子,上寫著「皇清二品武功大夫府第」,簡稱大夫第。武功大夫府第系武功大夫張勇在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的府第。張勇為官清廉,在發展兩岸關係做出一定的貢獻。府第座東朝西,庭院大門向北,主要建築生祠、中厝、祖厝三座並排,各三進、五開張,並有其它附屬建築。有閩南傳統的建築特色,有較高的文物和旅遊參觀價值。其浮雕系清代石雕工藝,為研究惠安雕藝史提供實物資料。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勇,公元1697年—1765年,字企大,號浩亭,惠安崇武人,明永樂十五年,也就是1417年,先祖張亮隸籍江南宜興,以千戶侯移守崇武,遂定居。張勇將軍官至江南京口水師,江南狼山蘇、松二鎮總兵官,清授「武功大夫」,正二品。
府第系張勇將軍於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占地面積5076平方米,坐東面西,庭落大門向北,有9廳156房。主要建築有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及南邨館。
每座大厝三進五開張,中厝內三進之間各開一大四小「五梅花」天井,具有清代建築風格。南邨館內有會客大廳、書房、聖旨碑,乾隆皇帝巡遊江南,曾在此館就寢。
大夫第里的聖旨碑。在大門旁,還有一個重修張府丁款繳納情況表,其中張姓後代繳款踴躍,每家繳款金額從2500元到12500元不等,總數約有幾十萬元。
在蜿蜒九曲的街巷裡邊走邊看,不經意間已經走入與海門村臨近的潮樂村,這裡是城隍廟。城隍廟建於宋元豐(1078—1085年)年間,原名誠應廟,祀靈安王張悃。1387年建古城後,易稱城隍廟,祀城隍顯佑伯於前殿。
城隍廟前照壁上的麒麟。1940年7月16日,農曆六月十二,被入侵日寇燒毀,這國恥鄉恨鐫刻在崇武人民的歷史裡。1946年鄉人簡修,1990年後逐依原制修復,台階正中有石雕雲龍圖,為宋代遺物。廟前石埕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雕工精湛的青石獅一對,是崇武雕藝經典之品,東側有一隻基座被劈一小角,系入侵日寇燒炸所致。
城隍廟前閒坐的幾位老奶奶。
不遠處是吾野祠,又名黃厝祠堂。明代有名的布衣詩人黃吾野,少小讀書即出語驚人,長大後,好古文辭及諸子百家學說,造詣日益加深。他仿效司馬遷,游遍祖國名山大川,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著有《金陵稿》《匡廬集》《北游草》《薊州吟》等。
黃吾野51歲時進京,詩書畫轟動京城而受當朝皇帝召見。然而他堅不受官,一生布衣不仕。黃吾野有詩70卷存1400多首,不乏愛國憂民佳作。他還擅長書法和繪畫,作品被視為「神品」,世稱「詩書畫三絕」。黃氏宗祠建於明代,2011年始族人發起重修,是崇武城內目前遺存的少有保留明代軍營房規制的建築物。
前行時鄧仕安千古大厝。此鄧祖厝,傳為崇武所城千戶鄧仕安府第。千戶鄧仕安,一說為開城千戶,其千戶駐地設在北側距此近百米的麥埕。傳隨從守城將士從漳州府十縣「三丁抽一」而來,有1304員,為戍邊衛國建下功業。此古大厝現存建築占地456平方米,由正堂、廂房及廊廡三部分組成,依稀可見千戶鄧仕安家族的崢嶸氣派。
來到魏大厝門前。魏氏祖厝,崇武典型的「皇宮式」古建築。
魏大厝建於清道光年間,也就是1821年至1851年,占地面積近1500平方米。三進五開間,雙護廊,西側有少見的「門路亭」。東側護廊有水井7.4米深,有先人為官的兩對旗杆石。曾因失火毀掉了大部分又於清同治至光緒年間修復。
該族自明代經營工商業,清中期達鼎盛,清後期兼經銷台灣洋貨,擁巨資名噪惠東。清末民初,拓展「魏隆吉」諸多名商號,成為崇武的經商大戶。
隨性前行,就到了「海絲」史跡林廣記。林廣記屬侯伯林祖厝群落,堪稱清代崇武古建築經典之作。其規制雖然不大,但內外十分精巧,對研究崇武明清兩代古建築技藝很有價值。林廣記的名氣,還在於它是清代中期當地聞名的三大商鋪之一,為主經營銷售絲綢、布匹,並以下庵染絲井為中心設有相當規模的印染作坊。林廣記經營著出口海外業務。其時,崇武西城門內南側有近百米長店鋪。「廣記布,穿不破」的廣告用語,至今崇武人仍耳熟能詳。林廣記見證了泉州的「海絲」文化。
這個不起眼的院落就是明代崇武雙絕之八閩琴師鄭佑故居。明朝中期,崇武城裡出了個聞名八閩的琴師。此人姓鄭名佑字半村。後來崇武人稱他鄭半仙,說他的琴韻能知過去未來。泉州南音界則傳說,南曲古老的《梅花操》、《八駿馬》、《四時八節》及《鳥歸巢》四大名曲,是鄭佑在民間樂曲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流傳下來的。
瀟洒的海門村一游,一路不但沒看到遊人,甚至連本地人都難得一見,猶如古城探秘般刺激。更刺激的來了,漫無目的地轉著,突然發現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這說明什麼?說明我迷路了!按照村內的旅遊提示,還是莫辨方向。打開手機地圖,卻發現沒有這裡的導航。當真急出一身大汗,好不容易看到幾位大媽,又聽不懂或不會說普通話,我真的快哭了,已經在古村落里轉了幾個小時了。最後是圖中的兩個萌娃救了我,他倆給我指出了我唯一有印象的崇武古城南門的關帝廟的方向,我得救了!
古城內外的30多處分別始建於宋、明、清,後經修葺延續至今的宮廟庵堂等古建築遺存,是崇武古城這座抗擊外夷的生動歷史詩章,深烙著千百年間崇武人民奮鬥前進、艱辛創業的腳印。
終於回到了崇武古城南門,可新的難題又出現了,這裡是個「戒備森嚴」的檢票口,而我買的門票上赫然寫著一次有效,這意味著我不能再次進入景區。我趕緊和檢票大叔解釋,我在海門村裡迷路了,我不是要進景區,我只有循來路,才能找到回泉州的車站,別的路我也不認識。我竟然把守門的大叔說樂了,格外「開恩」讓我進了景區,還跟我說,別說你了,我進去都迷路!
待續,我在海絲起點——福建泉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qInDnAB3uTiws8Kbb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