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精準扶貧給了貧困戶一個特別光明的希望」

2020-04-18     中國房地產報


視頻加載中...

寫在前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地處粵北山區的英德市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國土面積超過5000平方公里,但地廣人稀,常住人口僅100多萬。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英德的農村人口占了較大比重,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據了解,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英德地方政府和幫扶單位齊抓共管、協調發力、上下聯動,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在清遠市2019年扶貧考核中位列8個縣市區第一名。3月17日,廣東省英德市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會上透露,目前全市16606戶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其中13209戶已按照程序出列,今年6月底前,全市貧困戶、貧困村將全部退出,完成脫貧任務。

會議指出,英德組織本地民營企業與分散貧困村結對幫扶,通過「百企扶百村」模式帶動全市分散貧困人口增收。其中,碧桂園集團捐資近5億元,通過實行「五個帶著」(帶著資金、帶著人才、帶著產業、帶著市場、帶著技術),充分發揮集團優勢,大力幫扶英德78條省定貧困村;探索推進「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4+X」扶貧模式,目前取得階段性成效。

中房報見習記者 何欣 北京報道

在河頭村有一片百香果園,在掛滿百香果和藤葉的支架下,碧桂園扶貧工作人員童秋振正和在百香果園裡打工的工人交流。

他們所站立的地方,以前是一片荒蕪的土地,雜草比人還高。現在,放眼望去,綠色蔥蔥,灰白色的支架上搭滿了百香果的藤葉。這對於河頭村的人來說,是希望。因為這片果園讓他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生活越來越好。

河頭村坐落在廣東省英德市西南面,被譽為「小桂林」。但這裡也是廣東省定的相對貧困村,557戶中有55戶貧困戶,201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總共才7200元;村容破敗,年輕人在當地找不到工作,只能外出務工。

2018年4月,碧桂園攜手廣東省委辦公廳駐村幫扶工作隊,派出工作組進駐河頭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也是在那個時間點,童秋振來到了河頭村,開始了他扶貧生涯的第一個扶貧項目,童秋振主要負責河頭村的產業扶貧。

一開始,童秋振剛入駐河頭村時,需要租用村民的土地來建設百香果基地,但遇到了村民的反對。

「村民對那片土地有很深的土地情節,很多人一開始都不願意出租土地 。」為了說服村民,童秋振通過駐村工作隊和鎮政府的力量,一戶戶去做工作,之後在當地村委的幫助下,把村民的工作做通了。

2019年10月,河頭農業產業園基本建設完成。這個產業園是在廣東省委辦公廳指導下,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吳屋村、石下村連片閒置的300畝農田,統一流轉至英德市碧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優質果蔬的種植運營管理。採用這種模式,村民可獲得一份土地租金收入、一份務工收入和一份分紅收入,惠及建檔立卡戶14戶52人。

據童秋振介紹,通過土地流轉,一可以增加村民土地租金的收入;二村民以占股的形式,會得到部分的產業收益;三附近的村民可以在這個產業園上班,每天結算工資。

一位村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不用外出,就有一份工打。

除了產業園外,童秋振告訴記者,晚上還會舉行就業扶貧培訓, 免費給村民們提供一些資源,並且提供一些就業的機會。

「我們大家都應該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有了扶貧這個偉大的事業,才有了現在這麼多的平台資源往這邊(河頭村)傾斜。在沒有精準扶貧之前,這種資源絕對是不可能的,我覺得這個(精準扶貧)太偉大了。」

童秋振還表示,也給了他們從業人員一個機會,給了村民、貧困戶一個特別光明的希望。

現在,昔日的「破舊危」貧困村蝶變成了「美綠亮」的英德十大最美鄉村。

截至2019年,河頭村人均收入從2017年人均純收入12200元提高至15200元,村集體收入從2017年82000元提高至274000元,實現脫貧摘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fO4i3EBiuFnsJQVXp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