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同根,走廊上的文化融合

2023-08-28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華夏同根,走廊上的文化融合

華夏同根,走廊上的文化融合

翻開中國地圖會發現,一條條民族走廊與千年古道交織融合,像絲線般在版圖上結成「巨網」,文明的火光在「網格」間碰撞融合,連綴成一整片華夏星空。

走廊與古道,民族與文化,早在未被命名的幾千年前已經彼此融合;時光流轉,步履不停,最終將華夏融為了中國。

月牙泉,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

河西走廊打開了「絲路」

唐蕃古道說「你好,再見。」

河西走廊開通於西漢,貫通古今,

橫跨了大約1000公里,

也橫跨2000多年。

如今「河西走廊」的張掖丹霞

它大部分位於今甘肅境內,古時連通西域,一句話就能說明它的地位:沒有河西走廊,也就沒有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它關乎一個國家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宏圖大夢。

河西走廊主要佛教石窟分布示意圖

佛教東傳初始,正是中國人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西漢探險家張騫

率先打通中原到西域的最重要地理單元

而河西走廊也成為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內地第一站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1期

河西走廊,它知曉西漢郎官張騫的遠行使命;遇見過穿越扁都口的「背包客」法顯;喟嘆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艱難境遇;目送著孤身西行求法的唐代高僧玄奘,堪稱一條莊嚴肅穆的「文明之路」。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鋸齒漩渦紋陶壺

早在距今約5000多年的馬家窯文化時期

河西走廊就出現人類農牧業生產活動痕跡

馬家窯文化之後,齊家文化、四壩文化

沙井文化等相繼出現在河西走廊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河西走廊是大西北的「十字路口」;「河西四郡「之一的張掖,則是「十字路口的十字路口」,它使走廊與居延古道相交,北連塞外漠北;南抵祁連山的扁都口,連上青藏高原;走廊整體又與絲綢之路重合,聯通著中原與西域、東方與西方。

居延古道與絲綢之路相交於張掖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漢風」與「胡風」在走廊上吹來吹去幾千年,早已難分彼此。

河西走廊各地區主要制種產業分布示意圖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1期

曾幾何時,河西走廊吸引游牧民族蜂擁而至,不是融合就是被融合,更使這裡成為遊牧與農耕民族相融最密切地帶。中原文化開始不斷向外擴展,北方草原文化則向南迅速傳播,彼此之間越發相像。

這其中,有一個民族最值得說說,他們幾乎只出現在了河西走廊——裕固族。

1944年攝於甘肅省蘭州市,裕固族家族。

圖源:Wikipedia

他們的日常穿著幾乎與漢族無異,

能說一口普通話;

他們是回鶻、蒙古人的後裔,卻信仰藏傳佛教;

東裕固語屬蒙古語,西裕固語屬突厥語;

一個人口至今只有一萬多的少數民族,

卻成為千百年來河西走廊融合八方文化的縮影。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2期

除了與絲綢之路水乳交融,河西走廊還與另一條千年古道相互輝映——

在甘肅蘭州,河西走廊與唐蕃古道匆匆打了個「照面」,便分道揚鑣,前者志在西北、連接西域,後者卻遙指西南。

蘭州黃河鐵橋

地處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河西走廊從蘭州通往西北

唐蕃古道過蘭州後則從西寧逐漸拐彎

通往西南

唐蕃古道讓茶文化傳入了吐蕃,使得早期的「絹馬互市」轉為「茶馬互市」。

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在郎木寺交會

歷史上,郎木寺地處唐朝和吐蕃統治區邊界

這裡也是兩條茶馬古道

(松洮古道、洮岷古道)

和唐蕃古道支線青海道的交會地帶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2期

「茶馬互市」多集中在唐蕃交界、臨近河西走廊一帶;故此,唐蕃古道與河西走廊進行了短暫且高質量的「溝通」,便「揮手告別」;往西北出西寧不久就拐了彎,義無反顧深入西南。

圖源:《中華遺產》2014年10期

然後,在橫斷山脈深邃的褶皺里、在貢嘎群峰掩藏的仙境間,唐蕃古道與另一條民族走廊——藏彝走廊交織在了一起。

藏彝走廊連起南北絲路

茶馬古道上打馬揚鞭

河西走廊連接中原與西域,藏彝走廊則打通西北與西南。

中國有56個民族

僅橫斷山區就有20多個

河谷勾勒出交通「瓶頸」

多民族在藏彝走廊融合

走廊的先民以氐羌、百越、苗瑤三個族群為主

氐羌從青藏高原沿著藏彝走廊南下

百越和苗瑤沿著河谷北上

最終形成世界罕見、

民族文化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區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18年10期

這裡包括川、滇西部及藏東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域,歷史上生活過巴人、蜀人、氐(dī)人、賨(cóng)人、僰(bó)人、夜郎、滇、邛都、巂(xī)、昆明、徙、筰(zuó)都、冉駹(máng)、白馬等眾多族群;

俯瞰橫斷山脈

如今,藏彝走廊依然是藏、羌、彝、蒙古、回、納西、白、傈僳、普米、獨龍、怒、阿昌、景頗、拉祜、哈尼、基諾、門巴、珞巴、佤、德昂等少數民族的分布地。

《西南彝志》是清代的彝文古籍

現在已成孤本

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闡述彝族先民對宇宙、人類起源的認識

記述了彝族的主要家支世系

歷史事件、曆法宗教及生產生活

也見證了西南少數民族對於中原王朝的認同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除了囊括近半數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藏彝走廊還使雲南成為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月

滇王之印

公元前109年滇王降漢

漢武帝賜給滇王王印

是漢朝在雲南地區設郡的見證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漢、藏、羌、彝、回、蒙古等民族,自古就在藏彝走廊南來北往;如今舉世聞名的唐蕃古道、茶馬古道、麝香之路,均與藏彝走廊交匯共榮;重點的重點——它還助推傳播了西南地區的「黑科技」——古蜀文明。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

先秦時期,古蜀文明以三星堆文化為重心,凝聚西南各民族,使這裡的文化從分散的後進狀態轉為文明整體;從此以後,西南民族文化也納入了中華文明。

與此同時,青銅文化也在這時沿南方絲綢之路廣泛傳播;而藏彝走廊作為連接南北絲路的西南動脈,自始至終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很大程度加速了文化傳播進程。

※冷知識:「古道」與「走廊」有什麼不同

簡而言之,「古道」通常是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走廊」指的是一個地區兩側有高山或丘陵等障礙物,形成一條通行的狹長地帶,類似於現代日常生活的「走廊」。

因此,比如茶馬古道中的「古道」強調的是歷史和文化意義,而河西走廊中的「走廊」則強調的是地形和地理位置的意義。

苗疆走廊遇上茶馬古道

苗嶺深處刻滿文化密碼

茶馬古道(深紅色線)

與藏彝走廊(粉紅箭頭)交匯地帶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 2002年09期

底圖繪圖/李旭

茶馬古道與藏彝走廊縱橫交錯,繼續向南延伸開去;在昆明附近,它與另一條民族走廊相遇——苗疆走廊。

苗疆走廊線路圖

圖源:《民族論壇》2012年05期

製圖:楊志強

關於苗疆走廊的開通,可以追溯到元朝,它經湖北、湖南、貴州連接雲南,串聯30多個縣市、跨越 1500公里。

《聖朝混一方輿勝覽》

現存唯一一部完整的元代地理總志

記錄了元代各行政區的山川人物、沿革本末等

開啟分省地圖的先例

描繪了元朝時的廣闊疆域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在苗疆沿線,世代居住著漢、苗、侗、布依等20個多民族;其他遷徙民族則在移動過程中,不約而同聚集到這條走廊的「中心」——貴州,也造就這片地域多樣且融合的民族文化。

苗疆走廊「中心的中心」——貴陽

貴州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總數的近40%,其中苗族人口最多,占全國苗族人口近一半。

在龍塘苗寨,雖然這裡地處苗嶺深處,但漫步寨中,依然隨處可見徽派老建築與苗族木質結構房屋交錯坐落;

在30公里外的施秉縣,很多苗族群眾雖然不會說普通話,所唱的山歌卻是漢語歌詞。

黔東南西江千戶苗寨

與龍塘苗寨相距僅數公里

回望還沒有「苗疆走廊」這一名稱的時代——6000年前,湘西文化與大溪文化已在「苗疆沿線」融合。

比如,在湖南瀘溪下灣、洪江高廟2處遺址出土了中國最古老的鳳鳥、獸面、八角星等神像圖案裝飾的陶器,以及白陶製品,反映出7000年前當地人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湖南高廟文化晚期白陶盤外底八角星圖案

圖源:湖南日報

數千年後,「苗疆走廊」有了它的名字。

從明清以前經由貴州西北入滇的「西路」驛道,到明代時從東邊入滇的「東路」或「一線路」、與「東路」緊密相連的「南線」、途經貴陽、四川等地的「北線」,外加清水江、都柳江等水路,共同匯成了如今廣義上的「苗疆走廊」。

南嶺走廊翻過五座大山

遇見下南洋的茶船古道

西有茶馬古道,東有茶船古道。茶馬古道連通苗疆走廊;而茶船古道則與又一條民族走廊互相融合——南嶺走廊。

陽朔,位於廣西桂林南部

南嶺之一的越城嶺則從桂林北部跨過

藏彝走廊懷抱「六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和岷江);南嶺走廊則坐擁「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 騎田嶺、大庾嶺)。

南嶺山脈示意圖

圖源:《中華遺產》 2014年11期

諸多民族遷徙融合,在崇山峻岭間逐漸「走」出瀟賀古道、湘粵古道、秦漢古道、西京古道、梅關古道,它們最終構成南嶺走廊。

滑動圖片查看復原圖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漢文帝時期地圖

這幅地圖上南下北

圖中陰影部分均為南嶺山脈

它南北寬300多公里,東西長約1000公里,溝通了嶺南與中原。自西向東包括雲南東部,貴州的黔西南、黔南、黔東南,湖南的郴州、永州、懷化、邵陽,江西的贛州,廣西的桂林、賀州、梧州、桂北、桂西北,廣東的韶關、清遠、河源、梅州,福建的西部等廣大地區。

走廊沿線,世代居住著漢、瑤、苗、畲、侗、仫佬、壯、彝、毛南族、布依、土家、水族等十餘個民族,其中,這裡是瑤族最集中、最重要的聚居區,有「南嶺無山不有瑤」之說法。

景寧藍氏祖圖

被浙江景寧藍姓畲族尊為「族寶」

以連環畫形式講述了盤瓠出生、揭皇榜、

立戰功、娶妻生子、授封為王的故事

盤瓠神話廣泛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地區

盤瓠不僅被畲族奉為祖先

也是瑤族、苗族等民族共同的祖先記憶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遷徙民族帶來了中原文化,世居民族則掌握著適合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相互學習、融合,共同開闢南嶺走廊,共同創造出獨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銀飾

走廊沿線產生銅鼓、布洛陀、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皮紙製作技藝、女書、水書等,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的銅鼓文化更是古老百越文化的重要象徵。

比如,水族先民「駱越」就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他們也是我國古代銅鼓文化的創造者之一。水族地區因銅鼓流傳廣、數量多,被稱為「銅鼓王國」,村寨中每四五戶就有一戶家有銅鼓。

冷水沖型十二芒銅鼓

銅鼓作為一種神聖禮器已有2000多年歷史

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中

銅鼓被我國南嶺走廊地區的

各民族共同傳承、共同擁有

成為南方各民族共享度極高的樂器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及至如今,銅鼓仍在南方許多民族中使用,千年的鼓聲依然迴響,比如壯族文化也將銅鼓作為代表性符號載體,銅鼓成為中原與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見證。

貴州省榕江縣水族群眾打銅鼓

以慶祝水族全年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端節」

水族把銅鼓看作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和傳家寶

認為失去銅鼓是對祖先的不敬

丟掉銅鼓是丟掉家業的精華

歷史上,南嶺走廊的核心、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交匯點在廣西賀州,這裡北連瀟水、湘江;南邊的梧州,更是茶船古道起始點,古道沿六堡河,經東安江,走賀江,入西江,直通南洋,乃至融入海上絲綢之路。

廣西賀州昭平縣黃姚古鎮

遼西走廊連通東北

紅山與仰韶文化在這裡相遇

遼西走廊與河西走廊很相似。2000多年前,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沿線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為「河西四郡」;

與之相仿,在東北方向,漢武帝曾設置樂浪、玄菟、真番、臨屯為「漢四郡」;而聯繫漢四郡與中原的紐帶,正是燕山與渤海間的——遼西走廊。

遼西走廊的核心區域位於錦州一帶

圖中的千年遼塔為錦州地標廣濟寺塔

遼西走廊中心在錦州與錦西,東聯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西經幽燕之地溝通中原之要道,起著交流中原地區、蒙古高原、東北地區、朝鮮半島的重要作用。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開發,造就條條大道,交織成連接中原與東北的遼西走廊。

滑動下圖查看更多

狹義上的遼西走廊

指山海關至錦州的濱海一線

即古代的「傍海道」

但傍海道到了金代才開通,

所以廣義上的遼西走廊包括

「古北道」、「盧龍道」、「無終道」三條山谷道

圖源:《中華遺產》2019年09期

「天遼地寧」——這裡西有草原、東臨海洋,北邊還有廣袤黑土地,遊牧文化、漁獵文化和農耕文化在這裡交匯。

5000多年前,順著遼西走廊南下的紅山文化,與北上的仰韶文化相遇,產生了以龍紋和玫瑰花結合的文化群體,紅山文化的壇、廟、冢就是它們相遇後撞擊出的文明火花。

紅山文化玉龍,整體呈「C」型

被認為是中原地區龍型崇拜文化的起源

紅山文化也是中華龍文化、

玉文化的一個直接根系

華夏同根

華夏,從源頭就包含「蠻夷狄戎」,夷夏之分從來不是種族之分,而是文化認同之分。夷夏之間不是一成不變,「夷」可變「夏」, 「夏」也可變「夷」,夷夏始終在互化融合之中。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帶著她的古琴與長鼓,走過唐蕃古道,遠嫁西藏,也把漢傳佛教帶入西藏;之後100多年,漢傳佛教、印度佛教與藏族的苯教融合,形成藏傳佛教,逐漸發揚壯大。

唐朝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古琴

西藏拉薩大昭寺內曾保存古樂器數十件

相傳為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所帶

當時陪嫁隊伍中因為有了樂師和樂器

宛如一個「文化訪問團」

展示了中原王朝的禮樂文化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如果文成公主穿越到現代,她肯定想像不到,即使在1000年後,人們心中依然保有她當年帶去的一部分信仰,成群結隊轉山、轉湖、轉城、轉寺和轉經,足跡早已遍布山川湖海。

元世祖忽必烈賜給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

帝師八思巴的鐵盔甲

已有700多年歷史

存世僅此一套

圖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文化最開始像灑向各民族的一粒粒小種子,然後隨著一條條走廊、古道生根發芽,將宏闊的中華文明融合到了同一個根脈中。

當然,僅憑一篇文章或三言兩語,就想去領略華夏同根的民族文化大融合,只能是管中窺豹;時光不能倒流,如果想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全方位體會中華文明一路走來燦爛與艱辛,又該去哪裡呢?

滑動圖片查看更多

由國家民委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對外展出。

展覽以1500餘件文物古籍為線索,從「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維度,將中華各民族幾千年來多元共融、凝聚不散的歷史長卷精彩呈現。展現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中華民族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和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實踐。

滑動圖片查看更多

關注「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點擊菜單欄「精彩活動」「文化古籍展預約」

預約成功即可免費觀展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

【參考文獻】

[1] 《絲綢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人民日報 2017年3月8日

[2] 《道中華丨千年唐蕃古道何以成為「黃金橋」?》道中華 2022年12月6日

[3] 《「藏羌彝走廊」的理論闡釋及時代價值》 四川日報 2023年04月17日

[4] 《「大橫斷」橫斷斷出新天地》中國國家地理 2018年10期

[5] 《河西走廊——中國民族遷徙的大通道》

中國國家地理 2016年01期

[6] 《藏彝走廊與絲綢之路》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茶馬古道》中國國家地理 2002年09期

[8] 《西湖大規模疏浚工程完成》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13日

[9] 《探尋苗疆走廊上的「文化密碼」》 新華網 2018-09-06

[10] 《西南茶馬古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千年迴響》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0日 14版

[11] 《南嶺民族走廊·茶船古道》 中國民族網 2019年5月7日

[12] 《探訪——「南嶺走廊」:一條多民族和諧共處的走廊》 民族畫報 2020年6月11日

[13] 《遼西走廊:行走在山海之間》 中華遺產 2019年09期

[14] 《遼西走廊還是一條「詩書之路」》 人民網 2022年1月17日

[15] 《歷史人文印記穿越千年 南嶺走廊再續傳奇》 中國新聞網 2022年9月28日

[16] 《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多元文化和諧共生》2022年11月17日 中新網湖南

[17] 《色彩多樣的古苗疆走廊》中國作家網 2014年3月31日

[18] 《水族麻江型十二芒銅鼓》 民族文化宮

山河有你,階梯上的民族交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de8808daf67e3a04400055f6a8262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