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1980年代的洋河大麴,拍出58萬元的驚人高價,在行業內曾引發轟動。
似乎是一種緣分,這瓶洋河大麴「出生」時,21歲的王耀剛成為洋河酒廠工人。30年後,當這瓶洋河大麴收穫萬千矚目時,王耀已經一步步成長為洋河股份董事長、黨委書記。講起洋河的過去,王耀如數家珍,他首先將「洋河時間」調回到40年前。
1979年,全國第三屆評酒會在大連召開。這屆評酒會首開「密碼品評」先河,在中國白酒泰斗周恆剛主持的嚴格考評制度下,洋河憑藉「甜綿軟凈香」的風格一舉奪魁,榮膺「中國名酒」稱號,正式躋身中國八大名酒之列。「洋河酒廠尤其特殊,他們工藝上講求"重味輕香",這在全部酒廠中是獨一無二的。」洋河一直被周恆剛當作「特優生」。1980年代,在周恆剛主導的「北斗計劃」下,洋河、雙溝的窖泥質量得到提高,洋河白酒的生產工藝進一步完善。
緊接著的第四屆、第五屆評酒會,洋河連續入選「八大名酒」,成就了中國白酒史上一個重量級的「三連冠」。時至今日,消費者對洋河的品牌認知中,「八大名酒」仍屢被提及,它已融入洋河的基因之中。中國白酒協會數據顯示,1986年,洋河就以1.8萬噸的產量位列全國第一。
洋河酒是有生命的,當洋河步入1990年代時,人們既能看到它的艱難和辛酸的經歷,又能看到它在品質上始終如一的堅守與突破。1990年,在輕工總會舉辦的五年一次的全國濃香型白酒評比中,洋河大麴以93.5分的最高分,當選所有白酒評比的「狀元」。一時間,各大主流媒體競相報道,上世紀80年代洋河「學習熱」再度延續,很多濃香酒廠都參照洋河優化自家工藝——洋河成為全國濃香標杆,很多酒廠甚至把洋河的師傅「請回家」,一對一指導,面對面教學。
「酒綿恰似觀音柳,甘冽猶同羅漢松」,1992年秋,周恆剛再訪洋河時,欣然題字,而這幅字,也直接啟發了洋河後來的「綿柔靈感」,為洋河創造性的開發綿柔型白酒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