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丟了「面子」,贏了「里子」!住建部出「新招」,超百城跟進

2019-09-26     藍白觀樓市

《一代宗師》里有句著名的台詞: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都是時事使然。

這句話用到房地產身上,再貼切不過,這些年來,房子就是最大的「面子」。

對行業來說,房地產的體量不斷擴張。

30年來,中國城鎮住宅存量從不到14億平增至267億平,統計局上個月公布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39平米;住房套數從約3100萬套增至3.03億套。

資金方面,從1986年到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已經超過了12萬億,是1986年的1200倍,年均增長24.8%。

銷售面積方面,經濟學家李迅雷指出,過去10多年,我國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基本都在2000萬上下波動,但每年銷售的商品住宅面積,卻從7億平米翻倍至接近15億平米。

對個人而言,車子、現金早已無法令人艷羨,房子直接變成了身份的象徵。

今年初,西南財經大學在銀行業保險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了《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報告指出,住房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比77.7%,而金融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比僅為11.8%。

將近8成的財富配置比例,似乎房子越多,才能證明一個人的地位越成功。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發布的第三期 「中國新富人群財富健康指數」顯示,一線城市93%的新富人群擁有房產,二線城市這一數字為95%,三線城市為98%。

顯然,無論是專業的報告,還是社會的風氣,抑或是人們心中的認知,已經把房子和富裕程度划上了等號。

但是,「面子」撐的越大,對房企、購房者們就越痛苦,日益上升的負債率,緊巴巴的現金流,不斷升高的槓桿率和負債,如同走在鋼絲繩上一般。

所以,對目前的樓市來說,丟了「面子」無所謂,贏了「里子」才重要。最近浮現的三個消息,或者說是「暗號」,就闡釋了這個理念。

第一,住建部出「新招」,150城推網簽備案全國聯網。

據第一財經9月26日報道,記者獲悉,住建部正牽頭制訂全國統一的房屋交易網簽合同示範文本,內容應包括:房屋坐落、總層數、所在層數、結構、面積、戶型、朝向、規劃用途、容積率、建成年份、臥室和衛生間數量、成交價格,土地權屬性質、使用年限,車庫、電梯等信息。

報道指出:此舉旨在摸清全國150個重點城市房屋基本情況,有望為落實「一城一策」,制定實施房產精準調控舉措提供第一手基礎材料。

第二,北京21個集體土地租賃房試點項目開工。

據報道,截至目前,北京全市供應自持租賃住房的項目30個,已開工26個項目,可提供房源約1.3萬套;共確定68個集體土地租賃住房試點項目,已開工21個,可提供房源約2.7萬套;商業辦公轉化、改建租賃住房項目共確定19個,約可提供房間5425間。

對全國來說,這樣的舉動無疑具有風向標作用。

在上個月,土地管理法修改獲得通過,集體土地入市的障礙已經被掃除,這意味著未來有大量的集體土地將入市,這些土地的用地性質不會改變,也不會衝擊商品房體系,會大幅增加租賃房和保障房的土地供應。

兩個措施聯繫起來看,樓市未來的路已經很清晰了。

第三,9月成交量環比大降16.6%,二手房市場急轉直下。

房產研究機構克而瑞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1日至15日,易居研究院監測的13個城市二手房成交量較8月上半月下降16.6%,較2018年同時期下降10.8%。13城二手房市場延續降溫態勢。

從環比來看,除揚州外,其餘12個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杭州成交量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幅度高達39.7%。

這似乎跟人們預期中的「金九」盛況大相逕庭,二手房市場相當於是房地產的晴雨表,在成交旺季非但沒有出現反彈,環比8月份的降幅反而出現了加速,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目前樓市正在回歸理性。

這三個消息各有側重,住建部出的「新招」,為進一步推進房產稅提供了詳盡的摸排基礎,超百城跟進網簽備案聯網,意味著投機客很難隱藏身影,而集體土地建租賃房、金九表現慘澹的現象,無不昭示了樓市已經遠離了賺快錢的時代。

那麼,未來形勢會怎麼走?有內行用「4字」建議。

房產研究機構貝殼研究院分析師許小樂近日指出,未來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投資為主」轉向「住房消費」。

專家認為,存量時代正在到來,意味著大規模、高速度的房地產投資會慢慢下來。美國、英國當下房屋新開工量與住宅存量的比重不到1%,北京上海大概在2-3%左右,全國目前仍然有5%左右的水平,未來都會繼續下降。

因此,國家會重點發展租賃市場,這是對過去20年住房政策的糾偏,是解決當下即未來住房不平等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二次城鎮化、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

「住房消費」這4個字,說起來簡單,實際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房企要轉變高周轉、拿地、蓋房擴張的舊思維,更多的參與租賃房建設、舊改項目。

購房者要轉變自身的置業理念,以前買房是為了面子,現在房產是「里子」,滿足居住屬性即可,只要租賃房的規模夠大,只要租房者能跟購房者享有同樣的教育、學區、醫療、商圈、公共運輸、就業等資源,樓市的長效機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BdZb20BJleJMoPM-GA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