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在軍事迷的口中,有這樣一句話始終流行:「順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絕境看彭老總。」
大家普遍認為,林彪、粟裕、彭德懷這三個人在作戰風格上,有著很明顯的差別。
林彪能夠把握局勢,穩紮穩打;粟裕則能在逆境之中,找准機會,反敗為勝;而彭老總則是一個在絕境之中闖出生天的將領。
當然,軍事是複雜的,三個人行軍打仗的水準,不能用幾句話就作定論。
不過,他們都有著強烈的個人作戰風格,這倒是事實。
林彪
運籌帷幄
當年,人們總結林彪的作戰風格,用了三個字——「穩、准、狠」。
聶榮臻元帥則概括,林彪作戰,有著一種過人的敏感度。
在幾個方面,林彪是比較突出的。首先,林彪非常重視對於戰術的研究,不打無準備之仗,面臨新的情況,林彪總是第一時間去了解和研究。
比如說,當年在打馬家軍的時候,林彪就是先找到一些,在西北有過生活作戰經驗的基層戰士,和他們詳細了解了馬家軍作戰的形式,以及騎兵作戰的優勢和劣勢。
靠林彪這麼一研究,戰士們果然很快就找到了打馬家軍的辦法。
其次,就是林彪非常重視戰術方面的教育,我軍之中的很多基礎戰術,就是由林彪創造的。
比如人們非常熟悉的三三制、一點兩面。
林彪拿出來的戰術,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所以能夠在軍隊里大規模的流行開,即便是當年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戰士,也能夠完全領會。
所以,當年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作戰素質非常之高。
另外,林彪注重戰術總結。當年,林彪每逢打完仗,不管是勝仗、敗仗,不管是大規模還是小規模,都要求全軍戰士進行總結。
林彪這樣帶兵,突出的一個優勢就是穩定高效。
東北野戰軍在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勞,和林彪打造出來的基礎是分不開的。
林彪
可以說,林彪絕不僅僅是一個戰場上的指揮官,他更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他為整個解放軍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而且,林彪並不是一味的追求穩定,事實上,在該果斷的時候,林彪也一向果斷。
林彪當年談部隊建設的時候,專門談到了戰鬥作風的問題,他說:「戰鬥積極性很高、很勇敢、很頑強、動作迅速、能吃苦、嚴格執行命令、積極的機斷專行、自動的協同動作,必須使我們部隊具備這樣一種政治素質與軍事素質……戰鬥的積極性表現於:總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對全局有益無害無命令也打,只要有機會就打,打沒有命令的勝仗。」
由於時間久遠,所以,很多人對於林彪的形象是存在一定認知偏差的,認為他作戰的時候過分的求穩,表現的猶猶豫豫。
但試想一下,如果林彪真是這樣的性格,東北野戰軍又怎麼可能如此狂風掃落葉般的,解放大半個中國呢?
林彪
林彪對於戰爭的認識,其實是非常全面的,大部分時候,他都在追求全面大局的勝利。
當然,勝利的天平不是每一次都會傾斜,所以,有時候林彪可能也會因為自己追求必勝的心態,而出現一些決策上的失誤。
林彪自己也說,自己打仗是慎重的,一般有了七成把握才打,有時候,要等到有八九成的把握才打。
這是因為,他手下掌握的是主力,打的是硬仗,決定的是全軍的命運,所以不得不慎重。
有時因為顧慮太多,也會延誤戰機,不過,也無傷大雅。
無可否認,林彪是新中國歷史上無可取代的軍事天才。
出奇制勝
而粟裕和林彪的作戰風格,表面看來幾乎是截然不同。
粟裕
林彪本人對粟裕的作戰,也曾有過一番精彩的評價:「南昌起義之後,從南征路上開始,及至井岡山時期,就數我們兩個打得好。後來,由於經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風格……粟裕同志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
粟裕的指揮風格,一向是變幻莫測,奇招頻出,而且很有膽量。
有時候,看起來完全沒有勝算的戰役,粟裕也敢打。
淮海戰役就是例子,淮海戰役的時候,我軍人數上不如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上更是落後,任何方面都不占據優勢。
而偏偏由於戰場上的種種變化,淮海戰役的規模一再擴大,形成了大決戰的陣勢。
在這種情況下,此戰一旦失敗,就有可能成為千古罪人,但是粟裕卻很快下定了決心,認為這一仗該打,而且能贏。
粟裕
事實也證明,粟裕真的有能力戰勝敵人,而他戰勝敵人的秘訣,在於他高度靈活的用兵風格。
粟裕面對大規模的敵人,往往會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或是誘敵深入,或是逐個擊破,充分發揮我軍機巧應變的優勢,專打敵人的痛處。
此外,粟裕對於戰機的把握,也是遠遠超乎常人的。
身為一名將領,能夠抓住先機是必備的素質。
當年淮海戰役即將開戰的時候,粟裕就特意向中央提出:應該將決戰的日期提前兩天。
粟裕這樣做,是因為已經準確的獲悉了前方國民黨的情報。敵人雖然來勢洶洶,但是沒有做好準備,所以,我們要儘快對他們展開攻擊,讓他們措手不及。
這也是粟裕在過去一次次逆境之中得出的經驗。在己方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就要依靠對戰局的判斷力來掌控時機,爭取戰場上的主動權,只有這樣,才能反敗為勝。
粟裕更是一個打殲滅戰的高手,對待敵人,要像秋風掃落葉一般無情,這是粟裕的原則。
在這個理念上,粟裕和毛主席是一致的。那就是,傷敵五指不如斷其一指,只有打殲滅戰,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讓他們無力反撲。
和林彪一樣,粟裕對於戰術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
在淮海戰役中,粟裕曾經這樣表達自己的戰略安排:「在作戰指導中要注意處理好第一仗與第二仗、第三仗的關係,打第一仗要為第二仗、第三仗創造條件。」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粟裕和林彪這二位將軍,雖然風格有極大差別,但也有幾分相似。
比如說,在對於大局的把握上,他們都是非常慎重的。
戰爭中的每一個環節,都牢牢的掌控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雖然人們都說粟裕打仗變幻莫測,但事實上,每一次變化都是粟裕經過反覆的計算和規劃得出來的。戰場上絕對沒有無緣無故的勝利,神仙仗的背後,是粟裕日以繼夜的戰術研究。
也正是因為對戰場的出色把握,所以遇到逆境的時候,粟裕往往能夠絕地翻盤,給人驚喜。
橫刀立馬
而如果到了絕境之中,彭德懷絕對是人們最相信的將領。
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證明,彭德懷有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大氣魄。
一個人的作戰風格,往往與他的性格有關。過去,人們常常形容,林彪是一隻矯健的雄鷹,而彭德懷是下山的猛虎。
彭德懷
彭德懷的作戰風格也如同下山猛虎一樣,強硬、果決、老練。
彭德懷一向是當斷則斷,而且,他能站出來承擔別人無法承擔的責任。
抗美援朝時期,彭老總就挺身而出,當時由於美國的實力太過強悍,所以一大部分人是並不支持打仗的。
但彭德懷在前期就提出,這個仗必須打,哪怕困難重重,硬著頭皮也要上,即便是戰事不利,也不過是當做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
這樣的決心在當年是難得的,彭德懷能提出這樣的意見,也能側面看出他的作戰風格。
他絕不是一味前進的莽夫,他在做戰鬥決定的時候,是能夠考慮到國際局勢以及己方優劣的。在反覆權衡利弊之下,彭老總才能夠提出這一仗該打或是不該打。
彭老總勇猛,但是絕不衝動,他在謀略上是格外突出的。
抗美援朝時期,彭老總採取的是攻守結合的方法,做好了準備,要打一場長期的戰爭。
而且,在前兩次戰爭已經取得勝利的狀態下,彭老總安撫住了激動的將士們,沒有急於打第三仗。
因為,他很清楚的意識到,美軍還沒到徹底崩潰的時候。
急於冒進,反而會把反撲的機會送給美軍。
除此之外,彭德懷注意對於戰場的分析,彭老總的警衛員回憶:在打仗的時候,彭老總身邊總是軍事筆記不離身,一場會議的要點,彭老總都會反覆的分析咀嚼,直到找出有用的計策為止。
他也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遇到難處,永遠都是大家一起商量。
彭老總這個人性子直,但是,在軍事專業方面的問題,如果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他絕不會發火,而是理性的分析,這正是大將的氣度。
概括彭老總的作戰風格,應當用「膽大心細」這四個字。他敢於出擊,也懂得保存實力,對於中國古往今來的兵法,彭德懷研究的非常透徹,對於敵人的心理,他更是有著準確把握。
當年和胡宗南對戰的時候,彭老總就對戰士們指出來:胡宗南這個人自視甚高,眼高手低,又急於立功,所以,打胡宗南就要利用他的這種心態。
也是通過心態,彭德懷判斷出,如果胡宗南打宜川,他肯定會走公路。因為,胡宗南自以為援兵即將到來,自己手下更是兵強馬壯,所以,他急於消滅共產黨的主力部隊。
因此,在公路上設埋伏,一定能夠把胡宗南打得措手不及。
最開始,大家還半信半疑,畢竟公路上沒有足夠的掩護,危險性很高。
胡宗南作為一個訓練有素的將領,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嗎?
胡宗南
但令人意外的是,胡宗南竟然真的完全如彭老總預料的一樣,帶著大部隊浩浩蕩蕩的從公路上走來,一頭撞進了我軍設好的包圍圈裡。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許多人因為彭老總的外在性格,就會武斷的認為,他只能和敵人硬拼硬打,這樣的認知是完全錯誤的。
彭老總作為一個長期指揮大軍團作戰的將領,他本人必然是充滿智慧的。
他打的很多勝仗,其實都是善用謀略的結果,而絕非硬碰硬,玩人海戰術那一套。
雖然每個將領都會使用謀略,但彭老總在這方面絕對是最爐火純青的,美軍就曾經嘗到過教訓。
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自認為聰明,想要對志願軍也來一招誘敵深入。
為此,他們不惜放棄了已經占領的城池,拚命後撤,想要營造出一種潰不成軍的效果。
說實話,他們這招對一部分戰士是有用的。
因為,此前幾次戰爭的勝利,讓戰士們出現了輕敵的心態,希望能夠快速的取勝。
可是,美國人的這一套騙別人有用,卻騙不過彭老總的眼睛。
為了粉碎美軍的陰謀,彭老總很快下令:結束第三次戰役,嚴陣以待,防敵反撲。
一部分人不理解彭老總的做法,但很快,事實就證明,彭老總又一次看破了美軍的計謀。
因為彭老總有著出色的軍事指揮經驗,以及清醒理智的頭腦,所以,在絕境之中,彭老總也能夠發揮出軍隊最大的威力在,即便再強的敵人在彭老總面前,也會成為敗軍之將。
林彪、粟裕和彭德懷這三位將領,都是新中國歷史上不可忽略的人物。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不管少了他們三個之中的任何一位,中國的解放都不會如此的順利。
直到現在,他們所創造出來的軍事理論,依然在解放軍之中流行。
中國成就了他們,而他們也創造了新中國的歷史。
這三個頂尖軍事天才的存在,也正是新中國的驕傲。
參考資料:
郭輝《四野全戰事》
粟裕《粟裕戰爭回憶錄》
彭德懷《彭德懷自述》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