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孤勇者百年前在中國西南的探險

2022-08-25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一位孤勇者百年前在中國西南的探險

一位孤勇者百年前在中國西南的探險

洛克其人

Joseph .F. Rock

約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1884-1962,奧地利裔美國人。一位在晚宴上談吐詼諧的紳士,一位無所畏懼的探險者,一位孜孜以求的學者。

上世紀初是探險的黃金時代,約瑟夫.洛克描摹了那代探險家的群像: 無所畏懼、堅定、博學,同時卻傲慢、暴躁而孤僻。對洛克而言,也許還多了一分掩蓋在自傲這虛張聲勢面貌下的自卑和漂泊感。

洛克與同期探索中國的其他探險家不同:在1922—1949年間,他長久生活在探索區域,並 終生以麗江為精神家園以保存、研究、傳播納西文化為己任,盡了最大努力記錄並進行了系統研究。

他深諳與當地人相處之道,從而藉助當地力量使探索順利進行。譬如洛克每到一地會正式拜訪當地衙門,希望當地官員派出兵丁作為探險隊的護衛至下一站。

但情況有時會變得極具戲劇性。

例如,1925年阿尼瑪卿山探索之旅中,洛克希望能獲得成都長官楊森將軍的幫助,安全到達綿陽。然而,當楊森將軍自綿陽擊退敵對勢力凱旋歸來時,洛克卻發現這情況著實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楊將軍剛打了勝仗,有更大的可能性提供幫助;憂的是被楊將軍打敗的士兵退出綿陽城後,搖身一變為藏在周圍山坳里的土匪,這將大大增添旅途的不安全性。

而在洛克的探索生涯中,雖然土匪一直是如影隨形的威脅因素,但在某些時候,洛克的護衛隊也會由土匪組成。

在雪山腳下的洛克和考察隊成員

洛克是驕傲的,即使沒有接受太多正統的教育,但他堅持別人稱呼他為「 洛博士」。麗江及瀘沽湖一帶年齡稍大的人對此印象深刻。

事實上,洛克確實能力超群,他精通德語、英語、匈牙利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和漢語,此外還能講一點阿拉伯語並認識一些梵文,還有他熱愛的古納西文字。除了語言天賦,洛克還是自學成才的植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更是將納西文化推向世界的「 納西文化之父」。

因此,美國德克薩斯州貝勒大學在1930年授予洛克的榮譽博士學位,可謂實至名歸。

穿著藏族服飾的洛克

洛克在中國

洛克在中國的傳奇人生起於1920年。作為植物學家,他受聘於美國農業部來遠東尋找治療麻風病的大風樹樹種,他成功證明了自己出色收集植物標本的能力。

自此,1922-1949年間,洛克在美國農業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美國藥物管理局、哈佛大學阿諾德植物園、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哈佛燕京學社,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多家單位的資助下,主要考察了 中國滇、川、甘、青區域,繪製了區域地圖,收集了大量動植物標本。並出於對納西文化的濃烈興趣和責任感,記錄下了將要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納西文字、各種儀式、文化傳統,並嚴謹地在納西東巴(傳承文化的巫師)幫助下做了系統整理和研究。

洛克的探索及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並出版了《中國西南的古納西王國》、《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上、下卷。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發表在成都、萊比錫、紐約、河內、北京、維也納、羅馬等地期刊的一系列文章。

洛克於1924-1935年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的文章

起先,洛克受聘於美國農業部考察中國西南邊陲,自1922年2月由板達關進入雲南後,經景洪、思茅、普洱、景東、大理至麗江停駐下來,在麗江周邊及瑞麗河谷-騰衝一帶考察。

麗江雪山腳下的民居

自1923年2月,探險活動轉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洛克此時受聘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駐中國代表,作為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雲南省探險隊隊長,在玉龍雪山腳下的雪嵩村(今玉湖村)建立了考察總部。以此為基地,在三江併流區域和雲南其它地方展開了一系列探險活動。

揚子江峽谷

怒江—伊洛瓦底江分水嶺

怒江—伊洛瓦底江分水嶺處雪山

1924年1月,洛克自雪嵩村出發, 第一次經永寧探訪秘境中的木里王國,用文字和圖片為我們揭開了隱世王國的面紗,將這個隱世的喇嘛王國帶到西方讀者的眼前

在這次考察中,洛克和木里土司建立了深遠的關係。自木里回到麗江後,洛克經上海至北京,然後在夏天回到華盛頓。在那兒,洛克獲取了一紙與哈佛植物園為期三年的資助合同和哈佛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一筆用於收集鳥類標本的專項資金。

遠眺木里

1924年11月中旬,洛克帶著爭取到的資助到達雲南,懷著發現新世界最高峰的期待,於12月13日自昆明出發,前往 甘南考察阿尼瑪卿山。這次持續兩年有餘的探險雖然有卓尼土司楊積慶的熱情幫助,以及嘉木樣活佛的手寫信件,但並不順利。

除了發現最高峰的預期未達到,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洛克不得不時時遷就於不斷變化的環境和人事,並在兩年風餐露宿的艱苦長途旅行中受盡了折磨,身體徹底垮了下來。洛克躺在擔架上隨日本駐成都的領事們自成都順江而下至上海,在這年仲夏回到美國。

這段艱辛的旅程讓洛克被戲稱為「1927年被抬出中國的老外」。 這次探險之旅展現了甘南阿尼瑪卿山及周邊環境的風貌,還記錄下了甘南藏地的各種風俗及彼時的社會形態

1927年冬天,洛克自華盛頓再次回到雲南,並在1928年3月22日自昆明出發再次探訪木里。5月26日,洛克一行抵達木里,受到了出城遠迎的 木里土司的熱情接待。在木里土司的幫助下,探險隊先後兩次成功探訪貢嘎嶺,領略了 夏諾多吉、仙乃日和央邁勇三神山的風采後返回麗江。

貢嘎三神山(從左至右:央邁勇、仙乃日、夏諾多吉)

1929年3月初,考察隊 自雪嵩村出發,經木里探訪木雅貢嘎山並拍下了貢嘎山的美景。洛克一行在回程中經木里回麗江,期間受困於永寧,寄居在永寧總管阿雲山在瀘沽湖的府邸。10月,在阿雲山的幫助下,順利渡過金沙江回到麗江。

這次探險收穫頗豐,使得洛克在這一帶的探險考察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考察結束之後,洛克於1930年1月離開麗江回到美國。

洛克對雲南的眷戀使他不能長久地離開這片土地, 1930年6月他自美國本土經夏威夷再次回到雲南

隨著洛克對納西文化興趣的日漸濃厚,他在西南邊陲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告一段落。此後,他的探索集中在麗江地區的納西人聚居地,並在昆明、上海、北京和香港等地搜集有關的志書和歷史材料。

在1930年至1949年,洛克在動盪的時局中專注於對納西文化的研究,期間在各地輾轉,直至1949年8月離開中國後未能再次歸來。

納西文化中的各種儀式

洛克信件中的手書

探險家洛克

在野外考察的洛克像率領著自己馬幫的頭領,因各種未知的危險而具有一種激動人心的責任感。探險隊中既有洛克的考察助手、護衛隊,還有出於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而攜帶的留聲機、唱片、疊浴盆、摺疊桌椅、熱水瓶等物品,這相對其他簡樸的探險家而言略顯奢侈,從而讓很多同行側目。

洛克對此的看法是:

在中國這個注重面子的國度,必須將自己包裝成大人物,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畏,才能使探索順利進行。

事實上,這種出行方式確實讓當地人非常敬畏,因此將洛克看成一位外國王爺,產生的威懾力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了探索的順利進行。

出發及旅途中的探險隊

在茶歇的探險隊

卓尼村民聚在洛克寓所外聽歌劇

作為一名非常稱職的探險家,洛克始終頑強、固執地恪守著一個原則: 獲得你所要的一切

在中國的27年間,洛克數次探索彼時甚少為世人所知的隱世秘境。在考察期間,除了糟糕的衛生情況導致的身體不適,洛克數次身陷險境。

除了屢屢受傷、考察時遭遇極其惡劣的天氣狀況、心驚膽戰擔心被土匪劫掠、時不時與土匪交火、裹挾進各種衝突、被土著部落威脅、礙於政治環境不得不數次推延甚至更改考察計劃,甚而在社會動盪導致嚴重通貨膨脹而沒有足夠資金購買物資。

等等這般屢屢讓他抱怨,但他從未放棄。 甚至在編纂納西文化書籍期間,隱瞞自己的病況,獨自忍受難耐的病痛,只因怕被美國資助方得知後會將他召回

探險途中的橋

夏諾多吉的冰磧物

在初來中國的十多年間,洛克大量收集動植物標本寄回美國並拍攝了大量彩色及黑白照片,並在日記里記錄下了自己在中國的見聞。

在探索過程中,他見過女人組成的旅行隊;在麗江西北部峽谷中穿行,造訪神聖多卡拉山的朝聖者,猶如歐洲人過馬路般;在竹篾擰成的溜索上滑翔於瀾滄江兩岸;甘南藏族婦女虔誠磕長頭行進朝山拜佛;牧民在傳閱照片時,總會先認出別人再認出自己,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模樣。

渡江溜索

在這一切的工作背後,洛克竭盡全力通過發表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9篇文章將中國西南邊陲乃至西北的青、滇、川、甘那些「 連攝影師都不太知道的充滿異域風情的王國,遠方的人們和白雪覆蓋的山峰,帶進了讀者的起居室」。

探險途中露營地(圖中黃色)

他在中國西南邊地的探險經歷確實引發了讀者對陌生國度和異域文化的無窮遐想。風靡全球並創造出西方世界「 世外桃源」一詞——「 香格里拉」的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 《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的「香格里拉」——藍月亮峽谷正是基於洛克對木里探索的一系列文章為藍本。

1985年,這方世外桃源再次出現在地平線上,自那之後,奔赴這片土地朝聖的洛克信徒絡繹不絕。

香格里拉,來自影片《消失的地平線》

「納西文化之父」

隨著對中國西南地區的深入探索和與納西助手的長期相處,洛克對納西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5年,洛克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合作告一段落,開始撰寫納西文化的專著,包括納西族的歷史、對納西族宗教儀式的描述以及東巴經書(手抄本)的翻譯。

1913年,洛克在夏威夷島上考察寫就的一系列文章都是經典著作,例如《夏威夷島上的土生樹木》給他在國際學術界帶來了相當高的聲譽,但他並未在自己研究非常有建樹的中國植物學領域發表任何論著,而是傾盡全力研究並傳播納西文化。 洛克對納西文化有一種很深的責任感,認為除了他自己,不會有別人研究這個領域,而且納西文化正經受著被漢文化徹底同化的危險

在洛克寫就的納西文化巨著《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前言中,他含蓄地以羅賽塔碑和埃及象形文字的例子來說明保存下納西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納西象形文字及其讀音的重要性。

他提到,「雖然根據羅塞塔碑,我們破譯出了埃及象形文字,知道文字的意義,但遺憾的是文字讀音始終無法探尋,因此埃及象形文字只能是一種沉默的文字。 但納西文化中象形文字的聲音仍在微弱地通過納西東巴傳承著,我們有機會將這種傳承夯實,永久記錄並傳承下去。」洛克勇敢地向前一步,承擔起了這個責任

1945年,當運載著洛克十多年苦心研究資料及文稿的船隻被日軍擊中沉落在阿拉伯海底的消息傳到他耳中時,各種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洛克一度想自殺。

但最終他仍掙扎著振奮精神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資助下於1946年回到麗江,忍著病痛重新收集整理材料並編纂《納西語-英語百科辭典》。他從卷帙浩繁的中國史料記載中,深奧曲折的納西東巴經典的神話和儀式中,譯出了每一個納西象形字符的意思。

除此之外,他還 從歷史和語言學的角度對這些字符進行逐一分析,最終 以一己之力將納西文化推向世界,是當之無愧的 「納西文化之父」

洛克及考察隊隊員在央邁勇山南麓

從另一方面講,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方列強的探險考察實質上是對中國動、植物資源的野蠻劫掠。

但不可否認, 洛克拍攝的圖片、探險期間百科全書式的文字記錄(囊括所在地區的方位、路標、距離、海拔高度、地貌特徵、地理構成、動植物現象、農業結構、文化習俗等)是我們認識這片神秘土地無可取代的珍貴資料。單在開始探索的不到十年間,洛克便拍攝了兩萬多張照片,為我們留下了翔實的記錄。

在文化傳承方面,除了消失中的納西文化資料,文字材料還包括應美國國會圖書館而購買的整套木刻版卓尼版《大藏經》(包括《甘珠爾》、《丹珠兒)(卓尼所藏大藏經後來在戰火中被燒毀)。

在他的記錄中,存在著現今瀕危物種的搜索線索,甚至為我們回溯影響歷史走向的事件提供了客觀記錄

印製大藏經的卓尼僧人

在國會圖書館的大藏經

洛克對行旅過的地方做的考察和記錄,

現今仍是一個巨大的寶庫,

有待更多的人挖掘出新知。

他走過的地方,他行旅的路途,

是當世著名的 洛克之路

在洛克踏入中國熱土的100年之際,

重走洛克之路,

隨我們推開歷史的大門,

去那故事發生的地方,

感受著洛克的心路歷程,

找尋逝去的時光,

像他一樣毫無畏懼、充滿期待,

準備面對未知的驚奇,

對我們而言,

是一段振奮而歡欣的旅程,

一段發現之旅,

一段致敬之旅。

重走洛克之路

01 玉湖村洛克故居

玉龍雪山腳下的雪嵩村(今玉湖村)是洛克在中國西南探險征程的起點。他將探險隊的大本營設置在這裡。 雪嵩村意為」銀白色岩石下的村莊」,位於麗江壩子西北部的盡頭,剛好在雪山腳下,僅有百戶人家,環境既清凈又有靠近城鎮的便利。

麗江街坊

麗江集市

麗江周邊的戲台

洛克描述玉湖村為: 「由於它距雪山近,所以當我勘察雲南西北部和西康時,它總是我的總部所在地。平壩上有許多村莊點綴其間,景致極為美妙,在春季它像一個大棋盤,萬千小麥田就像方形格子。」

麗江平原上的納西農舍

玉龍雪山下的宿營帳篷

洛克視麗江為家, 「我將在麗江紮根,直至我的肉身獻給燃燒著的火焰,我的骨灰隨風散落在這方泥土上。」離開麗江後他覺得傷心又孤寂,「我的魂靈依然留在麗江雪峰間那萬般寧靜的氛圍之中……我就像一頭離開曠野而被關進動物園的野鹿,實在不知所措。」

1945年3月底,洛克結束了在美國軍用地圖部門幫助完善 「駝峰航線」 的工作,對自己在中國西南地區多年探險所得,能學有所用地加速結束戰爭感到由衷欣慰,並籌備回麗江定居。

太平洋戰爭宣告結束以後,他在一本舊日記的背面寫到:

「我估計,等不了多久,我就能回中國了。那將會是我的最後一次中國之行。希望從那以後,我不再漂泊。我只希望自己能一直生活在麗江,和那些納西朋友相處,並在那裡安度餘生。」

然而迫於形勢,洛克於1949年8月3日離開,自那之後,他始終都為回來做著萬般努力,但他再沒有能夠回來過。

他在玉湖村的房子裡裝飾有他多次旅途收藏的各類東西,屋外是玉龍雪山腳下的一片高原草壩。在此,我們將看到百年前洛克看到的景致,去洛克的大本營做客,參觀他魂牽夢縈念念不忘的家。而他的納西侍從自他歸去後仍舊在這片區域生活,保存著洛克生活在這裡的記憶。

玉湖村

洛克故居

洛克的12位納西侍從

02 中國西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橫斷山脈的南北走向使得這一區域在冰期僥倖保存下現代冰川和罕見的動植物群落,形成了垂直的多層氣溫帶和與之相應的動植物王國。這裡生物多樣性極高, 多年來,洛克在此區域考察期間都收穫頗豐,從他的考察記錄中可見一斑

洛克拍攝的植物

1922年,在探索麗江西北部峽谷時,單在錫拉山腳下那一片杜鵑花天堂就可以採集到一百多個品種的杜鵑。

站在杜鵑旁的洛克

杜鵑林

1923年2月起,在美國農業部主管戴維·費爾柴爾德介紹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資助下,洛克收集了6萬件植物標本,1600件鳥類和60件哺乳動物的標本寄給美國國家博物館。

此後,洛克仍繼續向美國農業部寄送新奇的種子,給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寄送雲南的精美照片、地圖和各類手稿。他給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收集並寄回了8萬多件植物標本。

洛克的標本收集助手以及捕獲的動物

1928年,在貢嘎嶺考察的頭三個月里便取得了243張彩色玻璃底片、503張黑白底片,數千份動植物標本和700多張鳥類皮毛。

1929年,在貢嘎山區考察結束後,他盤點清算,此行一共收集了317種植物種子,其中163樣是杜鵑花屬,另外3萬件植物標本已經被寄回農業部。他還收集了1703件鳥類標本,拍了900多張彩色照片和1800張黑白照片。

除了常見的 亮鱗杜鵑厚葉杜鵑黃杯杜鵑單色杜鵑等,洛克在高黎貢山區域傈僳人聚居地附近的高山草場上,採集到了 黑杜鵑。而洛克採到 枯魯杜鵑的記錄, 近年來也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洛克拍攝的杜鵑

洛克拍攝的亮鱗杜鵑

1929年9月,洛克在木里康塢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在1978年被命名為R. adenosum(枯魯杜鵑)。這種杜鵑在2013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被評估為野外滅絕(EW)。

然而在2005年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項目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查閱洛克1925年發表在國家地理雜誌的《中國黃教喇嘛的木里王國》一文, 根據原文中「kulu」一詞的定位,決定至康塢大寺尋找線索。 考察隊對康塢大寺周圍的山區開展了兩天的調查,成功找到枯魯杜鵑,從而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

枯魯寺

再現枯魯杜鵑

枯魯杜鵑

枯魯杜鵑

洛克的納西侍從在他整個探險過程中至關重要,洛克信賴他們的能力,3個侍從代他去麗江西南一帶為哈佛大學收集鳥類標本;又派遣了12個受過訓練的納西助手去瀾滄江、怒江流域和木里地區代自己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園收集植物品種。

洛克採集植物標本的助手

洛克的納西助手在玉湖村洛克故居更換植物標本乾燥劑

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描述並表達對橫斷山區高山草甸的喜愛,在1924年第一次由玉湖村去往木里旅途的第一天他記錄下如下的美景:

「越過滿是松樹覆蓋的山脊,是一個延伸至麗江平原東部的火山岩大斷層。下山後到達一個盆地,盆地西側是連綿的雪山,雪山上白雪皚皚,還有大片的森林,有落葉松、雲杉、鐵松、冷杉,純白與翠綠交相呼應,遠遠看上去令人心曠神怡。」

雲杉林

「我們一行人穿行於橡樹、雲杉、鐵杉、冷杉林中,杜鵑花和藤蘿纏繞其中,白雪茫茫,山坡踩上去像是鋪了一層鬆軟的毯子。高處深棕色的草地外圍長滿了黑色的冷杉,得依拉羅柯山(Mount Dyinaloko)絕頂的懸崖峭壁就像是鑲嵌在王冠上的寶石一樣,在草地上熠熠生輝。在這片迷人的森林中搭起了帳篷平安度過了去往木里的第一個晚上。」

橫斷山區高山草甸上的紫色鳶尾和高山大黃

03 瀘沽湖中謝瓦俄島(洛克島)

瀘沽湖在洛克的年代被稱為永寧湖,「瀘沽」這兩個字自蒙古人於1278年建立瀘沽縣起一直作為永寧湖的名字保存至今。 這裡是納西摩梭人的聚居地,更是洛克最親密的夥伴,永寧土司大管家——阿雲山所在的地方。

阿雲山是洛克最真摯的朋友,洛克視他如父。在阿雲山的陪伴下,洛克在瀘沽湖上的謝瓦俄島上阿雲山府邸度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光。1933年8月中旬,洛克收到阿雲山不幸去世的消息時潸然淚下,他失去了在中國最親密的朋友。

永寧總管——阿雲山

洛克稱, 「瀘沽湖是全雲南最漂亮的一個湖,無法想像還有比這更美的環境,深藍色湖水清澈得像水晶一樣,在長有森林的小山腳下,尤其是在樹蔭之下水由深藍變為紫色。湖的周圍都是長有森林的山,山的各邊形成深谷,谷里的小溪流入湖裡。這裡的一切安靜和平氣氛的確太美妙了。」

「小島像船隻一樣浮在平靜的海上,一切都是寧靜的,真是一個適合神居住的地方。我很幸運,從1924年到1942年之間,曾在不同不同時間多次到過這個湖,並在可愛的奈絡普島(Nyo-ro-p'u)(今謝瓦俄島)上度過快樂的幾個星期。」

瀘沽湖上的謝瓦俄島

從瀘沽湖上的謝瓦俄島眺望獅子山

「總管在島(謝瓦俄島)上的最高點蓋了一所相當漂亮的住所,頂層是一個喇嘛經堂,人住在下面。他在1931年重新修葺了這個建築物。先蓋的一所花費很大,因為房內安裝了玻璃,這些玻璃要用騾馬隊從雲南省會昆明走一個月以上的路程運來。這所房子周圍有陽台,可以望見整個湖的美景。從1931年到1932年,我曾在這所房子裡度過了幾個愉快的星期,從事納西文獻的翻譯。」

事實上,洛克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敘述貢嘎嶺及其強盜趣聞的文章就是1928年冬天在此寫就的,當時,他正享受著 善良的老總管的盛情款待。

「在島的最頂端,還有一個精緻的如茶館似的休息室。總之,這裡的一切都是美麗而充滿藝術氛圍的。我於1929年,也在那兒度過了幾個又快樂又憂慮的星期,當時叛亂的軍隊正接近這個和平而又神聖的地方。」

謝瓦俄島頂端的休息室

我們將乘坐摩梭人的豬槽船泛舟瀘沽湖,登上洛克無比喜愛的謝瓦俄島,憩息在小島頂端洛克駐足的地方,共賞洛克目光描摹過的群山凈水。

04 利家咀

利家咀是木里和永寧交界的一個村落,洛克第一次走進木里時,行至此處,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裡是一個地標,標誌著距離木里大寺還有兩天路程。

而今,於我們而言,它更多的意義在於:

仍保留著傳統的摩梭人村落和生活習俗。

時光在這裡很慢,它展現給我們正在演變中的摩梭人母系氏族形態。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完好保存的古有風貌:高大的圍堡式房舍被木柵嚴實地套著,而聚居在這裡的 摩梭人仍保留著「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又稱阿夏婚)傳統。

利家咀

05 木里大寺

在洛克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中,木里是最引人入勝的文章主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木里土司Chote Chaba(卓達強巴)。

木里土司Chote Chaba(卓達強巴)

1924年,洛克第一次探訪木里。木里土司在宅邸鄭重地接待了洛克並允許他拍攝木里大寺的聖殿。他在木里具有絕對的權力,但在內心深處,他對外界充滿了渴望,因此暫時忘記了自己的威嚴,單純得像個孩子,好奇而急切追問洛克譬如 「白人還在打仗嗎?現在統治中國的是皇帝還是總統?有沒有帶望遠鏡?」

此外,木里土司還精心從儲藏室中選出食物和糕點送給洛克。洛克和木里土司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928年,洛克第二次至木里時,木里土司出城遠迎,給予了洛克極大的尊重。木里土司地位極高,信眾甚至不能直視土司,而洛克卻得以經常與土司同桌吃飯。

出城遠迎洛克的木里土司

木里群山環抱,易守難攻,與外界沒有太多交往。洛克在這一區域的探訪多得益於土司的幫助。

探險隊在木里的基地門前合影

為了確保洛克之後在貢嘎嶺考察工作順利開展,木里土司除了寫信給各土匪頭目要求他們不要打擾洛克外,等待回信期間帶洛克去探訪了自己的妹妹和妹夫。此外,還先後派出自己的妹夫和木里大寺的大喇嘛陪同洛克考察。

木里土司妹妹及侍女

1929年,洛克考察完貢嘎地區後造訪木里土司,彼時他們並不知道這將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當離開時,木里土司給他塞滿了禮物,除了佛經、佛像、地毯、金碗還有4盎司的金粉。這些黃金,在1947年因戰爭而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中,一度價值約20000萬法幣。而這筆來自木里土司的饋贈,確實幫助陷於通貨膨脹困境中的洛克暫時擺脫了困境。

洛克和木里土司

騎在木里土司馬上的18歲木里活佛

木里大寺前的木里喇嘛和官員

當我們在木里置身當年他們會面的地方,也許能藉助老圖片和想像的翅膀在時間之河逆流而上,回到土司和洛克見面的那刻時光。

木里今昔對比

洛克拍攝的木里大寺

06 瑪娜茶金

在1928年3月23日,洛克帶著發表有上次相見時拍攝照片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作為禮物自玉湖村出發,第二次來到木里請求土司幫助探索貢嘎嶺。土司介紹這一帶的山脈被稱為 貢嘎日松貢布,有 金剛菩薩(chanadordje,夏諾多吉)文殊菩薩(Jambeyang,央邁勇)觀世音菩薩(Shenrezig,仙乃日),這「三怙主」住在三座雪山高峰上。洛克歷經困苦艱辛得償所願,見到並拍下了三座神山的面貌。

洛克形容,驟然散開雲霧展現在他眼前的夏諾多吉 「有埃及金字塔的莊嚴神秘,頂端卻又不似它那般咄咄逼人;從側面看,它仿佛一隻巨型蝙蝠,翅膀正在醞釀展翅高飛的力量」。然而無窮多的冰雪攀附著它,一直延伸至山腳,形成巨大的冰磧堆,宛如古羅馬圓形露天競技場。在沖古寺看到的仙乃日「像活佛冥想時端坐其上的巨大白色法座。」

1928年6月26日,凌晨4點半,洛克在多朗谷中的巴玉看到了他心中最壯觀的山峰。彼時天是墨綠色的,白雪皚皚的「金字塔」—— 央邁勇是灰白色的,但當太陽射出光芒來親吻它們時,央邁勇和仙乃日的山巔瞬間幻化為金黃色。

央邁勇和仙乃日

央邁勇

在洛克為我們揭開這三座山峰神秘面貌的近百年後,我們更容易靠近神山了,在瑪娜茶金觀景台可以同時目睹三座神山的風采。不知是否仍是洛克曾見過的模樣?

貢嘎嶺三神山

07 俄亞大村

麗江是現存的典型納西古城,而背靠山巒、俯視俄亞河的俄亞大村,是一座納西古寨,更是一座古時的戰寨。在這裡,納西人的木楞房屋頂相連,宛如一座巨大的蜂巢。通過屋頂可以走遍全村,因而這些房屋平時是家宅住所,戰時即可成為一體化的城堡。

除了建築形式,俄亞大村至今保持著古納西人的原生生活形態,堪稱「 古代社會活化石」。為保持大家庭的延續,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群婚,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阿夏婚),以及一夫一妻制在這裡共存。

跟隨傳承有納西文化的納西東巴,我們將在活動中一瞥並親身體驗讓洛克奮身數十年的納西文化魅力。

洛克拍攝的納西文字,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

納西象形文字

08 稻城三神山

當我們在瑪娜茶金遙望三神山後,得益於現代交通的便利,我們得以在香格里拉與三神山親密接觸。

我們可以走近洛克曾借宿的沖古寺,在此駐足觀賞仙乃日,去驗證在沖古寺看到的仙乃日是否如洛克所描述的那樣 像活佛冥想時端坐其上的巨大白色法座」

沖古寺

洛克探索隊在夏諾多吉山腳下的營地

專家介紹

李旭

雲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人類學家。專注於即將消失文化現象的追蹤記錄和少數民族文化變遷情況的考察研究,實地採訪調查過中國56個民族地區。著有《1990-1996:我眼中的中國民族現狀》、《藏客—茶馬古道馬幫生涯》、《獨步三江》等10餘本專著。

行程介紹

Day1 9月19日 周一

麗江

麗江集合,歡迎晚宴及行前說明會

Day2 9月20日 周二

玉湖村—瀘沽湖

探訪洛克故居:在中國考察的大本營及位於瀘沽湖心的謝瓦俄島

Day3 9月21日 周三

利家咀—木里大寺

-融入式體驗母系氏族文化的活化石

-摩梭人原生態的生活起居及習俗文化

-探訪神秘隱世王國——木里王國政教合一的中心,參觀木里土司接見洛克的官邸

Day4 9月22日 周四

瑪娜茶金—東義區

穿越橫斷山區高聳入雲的群山、明麗熱烈的高山草甸,至群山環繞的瑪娜茶金觀賞稻城三神山—仙乃日、央邁勇,夏若多吉同框的英姿

Day5 9月23日 周五

俄亞大村

-實現洛克未盡的心愿,探察兼具建築特色與多樣原生態民俗糅合的俄亞大村

-拜訪納西族「東巴」傳承人,體驗古納西文化魅力

Day6 9月24日 周六

香格里拉

走進人類共同的世外桃源

Day7 9月25日 周日

亞丁—稻城

稻城機場送機

活動詳情

·

活動時間:

2022年9月19日-25日(7天)

·

活動地點:

雲南、四川

·

活動費用:

16800元/人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會員享9.8折

·

活動組織方: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部

費用說明

·

費用包含:

食宿、門票、保險、活動內交通、講解、領隊等相關費用

·

費用不含:

往返活動地的大交通費用

不可預見和個人因素所產生的費用

報名方式

·

微信報名:

點擊下方「 微信小程序」,填寫提交個人信息,我們會在接到信息後及時與您電話聯繫,引導您完成報名。

·

諮詢電話:

中國國家地理科學考察部

(工作日9:00-18:00)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行走 | 記錄 | 新知

-END-

文字編輯 | 王丹丹

微信編輯 | 王沐欣

參考文獻:

[1] 約瑟夫·洛克. 《發現夢中的香格里拉》. 馮媛,劉娟譯.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313pp

[2] 史蒂芬妮·薩頓. 《苦行孤旅:洛克傳》. 李若虹譯.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437pp

[3] 約瑟夫·洛克. 《中國西南古納西王國》. 劉宗岳等譯. 雲南: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 368pp

[4] 韓海蛟,李穩穩. 約瑟夫·洛克眼中的拉卜楞事件. 新西部(理論版),2013(08):97-98.

[5] 李若虹,陳慶英. 洛克在甘青藏區:民族學研究的一手材料. 西北民族研究,2002(04),5-14.

[6] Rock, Joseph F. Banishing the Devil of Disease Among the Nashi: Weird Ceremonies Performed by an Aboriginal Tribe in the Heart of Yünnan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XLVI, no. Five, Nov. 1924, pp. 473-499.

[7] Rock, Joseph F. The Land of the Yellow Lam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Visits the Strange Kingdom of Muli, Beyond the Likiang Snow Range of Yünnan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XLVII, no. Four, Apr. 1925, pp. 447-491.

[8] Rock, Joseph F. Experiences of a Lone Geographer: An American Agricultural Explorer Makes His Way Through Brigand-infested Central China en Route to the Amne Machin Range, Tibet.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XLVIII, no. Three, Sept. 1925, pp. 331-347.

[9] Rock, Joseph F. Through the Great River Trenches of Asi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lorer Follows the Yangtze, Mekong, and Salwin Through Mighty Gorges, Some of Whose Canyon Walls Tower to a Height of More Than Two Miles.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 no. Two, Aug. 1926, pp. 133-186.

[10] Rock, Joseph F. Life Among the Lamas of Choni: Describing the Mystery Plays and Butter Festival in the Monastery of an Almost Unknown Tibetan Principality in Kansu Province, China.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IV, no. Five, Nov. 1928, pp. 569-619.

[11] Rock, Joseph F. Seeking the Mountains of Mystery: An Expedition on the China-Tibet Frontier to the Unexplored Amnyi Machen Range, One of Whose Peaks Rivals Everest.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VII, no. Two, Feb. 1930, pp. 131-185.

[12] Rock, Joseph F. The 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Magnificent Snow Peaks of the China-Tibetan Border Are Photographed at Close Range by a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Expeditio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VIII, no. Four, Oct. 1930, pp. 385-437.

[13] Rock, Joseph F. Konka Risumgongba, Holy Mountain of the Outlaws.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X, no. One, July 1931, pp. 1-65.

[14] Rock, Joseph F. Sungmas, the Living Oracles of the Tibetan Church.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vol. LXVIII, no. Four, Oct. 1935, pp. 475-48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1564911402d2f19f39fe7f393e8ac3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