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宣布將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至於箇中原因,則是歐盟擔心「中國車企依靠政府大額補貼生產低價電動車」,這些產品湧入歐洲市場後將威脅其本地電動車的發展。
歐盟委員會主席在宣布將發起該調查時聲稱:全球電動車市場內都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國家補貼」,這正在扭曲歐盟市場。
她還表示:歐洲對競爭持開放態度,但「不允許競爭到底」。歐盟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不公平行為」的侵害,但歐盟會與中國保持開放的溝通。歐盟需要做的是「去風險」,而不是「脫鉤」。
有一說一,這波操作實在讓人無語。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國電動車售價較低」在歐盟眼中就是「原罪」;同時,他們認為出現這一情況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政府給予了補貼」,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眾所周知,在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初期,的確存在國家為了鼓勵車企發放一定補貼的情況。但在2022年底,此類補貼就已完全取消;同時,國內電動車目前的價格優勢也與「補貼」沒有多大關係。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有著比歐洲各國相對更低的人工成本,這也是當初特斯拉選擇在國內投建超級工廠的一大原因——其後,特斯拉這條「鲶魚」更直接攪動了我國新能源車之全產業鏈,亦間接讓國內其它新能源車企在上下游配套方面具備一定優勢。
與此同時,身處全球新能源車最大單一市場的中國車企皆深諳「內卷」之道——特別是在價格方面,新車都必須誠意十足、「物美價廉」才能迅速打開銷路。
需要指出的是,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前不久舉行的2023慕尼黑國際車展上剛剛宣布了價值1100億歐元的「激勵計劃」,將為德國電動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這,難道就不算「國家補貼」?……
針對歐盟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操作,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也給予了迅速、明確的回應。
中方表示: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顯而易見,歐盟此次的所謂「反補貼調查」其實就是打著「公平競爭」的幌子保護自家企業。雖然一眾歐洲車企在過去幾年中也相繼開啟了電動化轉型,但其整體進度與諸多中國車企相比無疑仍顯得較為緩慢。
從近段時間國內車市的走勢來看,歐系品牌的電動車似乎惟有通過大幅降價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銷量。反觀中國車企旗下產品,正憑藉出色的設計、過硬的實力和長續航、大空間等明顯優勢穩步提升出口量,並逐漸受到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
【車動力說】誠然,對歐洲、乃至更多其它國家的車企而言,中國汽車產業借新能源這股「東風」迅速崛起後,必將在全球範圍內向競爭對手們發起強有力的挑戰。
不妨試想一下:在面對這樣的正常、良性競爭時,如果歐盟也能讓來自的中國電動車品牌像當初的特斯拉一樣,成為推動其上下游產業鏈進步的那條「鲶魚」,難道不是一件從長遠來看利大於弊的好事?……
在筆者看來,與其發起所謂的「反補貼調查」,歐盟倒不如「退而結網」、督促自己的車企專注於提升市場競爭力,並將選擇權真正交還給市場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