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經濟學家任澤平:禁售燃油車,為何不敢打敗燃油車?

2023-05-16     王新喜

文/王新喜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在社交媒體發文,建議推出五年內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河北以南,大力發展新能源,雙碳,擴大內需。任澤平認為,中國的新能源企業應該團結起來,「抱團」走出去,不能執著於產能戰、價格戰,要技術過硬,持續彎道超車,要向世界輸出中國的新能源。在幫助世界低碳發展的同時,實現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發展壯大。

但一個問題是,如果新能源車(電車)是代表了汽車的未來,那麼像iPhone淘汰諾基亞一樣打敗它,淘汰它,燃油車自然就消失了,為何還要去禁售?

禁售燃油車,是害怕無力打敗燃油車?

事實上,在任澤平之前,也有業內大佬與專家也有過類似的建議。在筆者看來,其實專家們應該提的建議是,讓新能源廠商全力突破電池技術、智能化技術與產品質量,提升綜合競爭力,爭取在5~10年內打敗並淘汰燃油車。

從任澤平的建議來看,5年內禁售燃油車,或許看到了未來5~10年內,電車無法淘汰燃油車。

可能在專家們看來,既然無法打敗,那麼就一禁了之,消費者只能買電車,中國汽車產業就強大了。

這其實是一廂情願的幻想。如果打不過就禁售,這可能才是真正的扼殺產業的創新與進步。

我們知道,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壯大,有幾個原因,其一是,政策的支持可能是國內電車發展壯大的核心關鍵因素,電車就是在補貼政策以及綠牌政策中養大的。

綠牌不限行、不用搖號、免購置稅、不用養路費、車船稅等政策,這些是燃油車沒有的,通過政策的幫扶與車企本身的產品技術進步,降低了電車的普及門檻與用車成本,大量網約車司機以及城市通勤剛需群體都選擇了電車。

其二是燃油車的競爭間接幫助電車不斷提升產品力。這主要體現在,為了讓新能源車相比油車有更多的賣點,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三電技術與智能化、輔助駕駛、汽車產品的設計創新等方面在不斷進步。

如果沒有了燃油車這個強勢對手的競爭,電車在創新上可能就會慢下來。當前電車相對油車最大的短板是充電慢與續航還支撐不了節假日跑長途的剛需。這也在倒逼國內車企在想盡辦法去攻克這個短板,包括刀片電池、新一代鈉離子電池、半固態電池,凝聚態電池等,不斷提升電池安全性與充電續航能力等。

此外,如果沒有燃油車的競爭,新能源車的使用成本會越來越高。在定價、軟體服務收費方面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由於具備整車 OTA 升級能力,車企們是否會為了市值與盈利需求,將部分原本屬於硬體機械層面的功能轉移到軟體服務收費層面,目前尚未可知。

大家可以想想在沒有新能源車競爭的時候,燃油車十幾年來幾乎沒有什麼進步,而放到新能源車陣營也是同理,如果禁售燃油車,只發展新能源,只能讓自身處於一種故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封閉式產業局限之中,產業的進步可能也因此慢下來。

其三:在電車擁有一系列國家補貼與免稅收優惠的同時,燃油車所承擔的增值稅、教育費附加稅,購置稅、牌照稅、養路費、車船稅等,支撐國內汽車產業的稅收,也在養著電車。

燃油車這個陣營沒有了,那麼原本是由燃油車承擔的一系列的國家稅收就要從新能源車陣營來收,在政策的幫助下,很多新勢力車企還在虧損賣車,如果取消各種綠牌與稅收優惠,那麼很多車企可能更加撐不下去,更無力打價格戰。

也就是說,當前的電車(新能源車)本身已經在與燃油車進行一場不公平競爭,其實依然還不能看出它的真實競爭力,在取消所有的政策優惠之後,電車的真實競爭力將會縮水。

而根據此前乘聯會的消息,未來2年內或取消綠牌,電車要淘汰油車明顯會變難,拉鋸戰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直到電車真正解決充電續航的短板。

本質上,專家們喊出禁售燃油車的口號,可能是害怕電車短時間內根本無力打敗燃油車。眼看著燃油車未來幾年還將持續的吃掉汽車市場的份額。

禁售燃油車無助於車企進步,反而加深市場內卷

因此,任澤平專家提出要禁售燃油車,或許在他看來,這是站在國家戰略立場上,為汽車產業著想,因為禁售燃油車之後,會讓國內電車快速擴大市場,吃掉燃油車的市場,國內新能源就會蓬勃發展了,很多原本可能被淘汰出局新能源車企可能就會活下來。

總是想著依賴依賴政策去搞產業的思維是短視的,也是缺乏深度與長期戰略眼光的。

在消費者對燃油車還存在大量需求的情況下,突然禁售,消費者選擇權丟失的同時,市場失去平衡,在目前,同等配置的情況下,油車一般要比電車更便宜,是不少消費者性價比的選擇。但油車禁售,沒有制衡之後,新能源車價格可能會因此而上漲,最終利益受損的是消費者。同時,它對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提升是沒有幫助的。因為產業的進步一定是要在競爭中搏殺才能真正獲得提升。而不是創造一個溫室的環境,幫它吃掉燃油車市場。

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下,國內電車的廝殺非常激烈,不少廠商已經在開拓海外市場,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因為國內有全球最強的電車、油車兩個陣營的高度競爭與交鋒,中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基本上反應了全球車企的最高技術水平與技術進步。

大量具備市場潛力的廠商,當發現在中國市場能夠搶奪的市場有限,那麼只能去海外搶奪市場空間,目前包括比亞迪、蔚來、名爵、五菱等廠商都在開闢海外市場,提前搶奪海外市場紅利,錘鍊自己的全球化競爭力。

如果禁售燃油車,國內會釋放大量的市場空缺,車企群狼可能從海外全力掉轉頭回到國內搶食,為了搶奪市場份額,價格戰不斷開打,大量低質產品同樣能賣的好。因此,禁售燃油車的一個弊端是會加深國內內卷,燃油車空出來的龐大市場足夠大量的廠商吃好幾年。技術與產品的進步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也可能因此慢下來。

此外,禁售燃油車,可能創造一種溫室的市場環境,看不到另一個陣營的變化。

我們知道,歐洲已經撤回了禁燃令,之所以撤回禁燃令,當然是歐洲汽車強國基於保住內燃機、變速箱技術的考慮,另一方面,歐洲在開發新型合成燃料,同樣能達成碳中和的目標。

因此,電車在發展,油車也同樣在發展,只允許電車存在,沒有油車的制衡與制約,電車可能陷入產業升級的惰性之中,因為消費者已經沒有油車可以選了,沒有另一陣營的競爭與制衡,技術產品進步就可能慢下來。

此外,全球化市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禁售燃油車本質是把燃油車這條路徹底堵死,那麼原本國內的燃油車產業鏈就可能消失,大量就業崗位也將因此消失,杜絕了燃油車技術未來演進的各種可能性。

這種故步自封,其實就類似於一種閉關鎖國。

油車還是電車,消費者有選擇權

電動車已經發展很多年,電車與油車的爭論仍在,誰也說服不了誰,各有陣營,各有喜好。燃油車有沒有優點呢?肯定是有的,無論是發動機、變速箱技術等,都是精密機械製造,國產燃油汽車目前還造不出頂級的發動機,源於在整體的汽車工業基礎、材料、機械工藝等方面的差距。

從這個意義來看,燃油車不該「死」於政策,而應該從市場角度,遵從消費者的個人選擇,燃油車不應該死於禁售,而應該死於被市場淘汰。

開放的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會產生作用,良幣最終會驅逐劣幣。業內專家唱衰、貶低燃油車的做法,其實並沒有遵循一個基本認知規律,一個產品好不好,不要總談趨勢,而要落地於市場,立足於產品,要讓產品自己去說服消費者,讓市場本身去驗證。你暫時還淘汰不了燃油車,這是市場驗證的結果,不是因為消費者傻,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新產品、新趨勢的擁抱是非常積極的,消費者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產品,什麼不是。

周恩來總理過去那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提醒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排外。正如周恩來總理說的那句話:我們是中國人,(文藝)總要以自己的東西為主,但也不能排外,外國好的東西要加以吸收,我們民族從來是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的。

放到汽車市場同樣如此,技術本身沒有優劣之分,市場經濟總是靠政策靠行政的手段不可取,一眾電車車企大佬總把電車比作智能機,把燃油車比作功能機,但是iPhone淘汰諾基亞,也不是靠政策來幫忙實現的,而是通過產品本身來徹底把功能機擊敗的。

依靠政策幫忙去消滅競爭對手,是沒有出息的,無法獲得市場消費者的認可,只有在公平市場的競爭環境中,真正依靠產品來打敗對手,才能獲得真正的尊重。

因此,選擇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選擇權最好是給老百姓。而讓市場的交給市場,才能錘鍊出真正的競爭力。

總的來說,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徹底禁售不可取,從消費者利益角度來看,同樣如此。如果希望我們的汽車產業真正的走出去,在全球市場崛起,要有正面對手的雄心與野心,專家們任何建議應該建立在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否則誤國誤民誤產業,希望專家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知。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f6efc8c2a8dfcd2dc6c25aa114d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