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小玲因為一隻烤蠑螈就答應鍋爐爺爺幫千尋找工作,其他妖怪見了烤蠑螈也兩眼發光……
有些人看了电影後,便真得想嘗一嘗烤蠑螈的味道,可是在電影中,烤蠑螈是妖精的美食,可不是人類的食物呦!
電影《千與千尋》劇照
重要的是,在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33種蠑螈科物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鎮海棘螈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想吃烤蠑螈,請做好牢底坐穿的準備!
其實很多人並不熟悉蠑螈,甚至從偏旁推斷,會不會是某種昆蟲?其實它們和娃娃魚(大鯢)是親戚,屬於兩棲動物。讓我們跟著作者踏上蜿蜒的山間小路,去深入了解中國的蠑螈吧。
撰文 / 吳耘珂 (美國康奈爾大學)
供圖 / 王聿凡
山間尋「螈」
蠑螈體長大多在10~20厘米之間,屬於兩棲綱有尾目。同為兩棲動物的蛙類與蟾類,在經過變態發育後,尾巴消失,而有尾目的成員,則在成年後依然保留了幼體時的尾部,被稱為某種螈或某種鯢。
有尾目中,在中國分布的分別是以大鯢為代表的隱鰓鯢科、以中國小鯢為代表的小鯢科以及包含各種螈類的蠑螈科。現在中國已知的蠑螈科有52個物種,許多是中國特有物種,它們大多生活在華南山區的溪流或水塘中,要一睹它們的真面目,就不得不爬山涉水,溯流而上。
大尾巴的「山泥鰍」
夜晚浮在水面上呼吸的肥螈
肥螈是一類全身滑溜溜的蠑螈,皮膚表面附有具硫磺氣味的粘液,四肢短小卻擁有一條粗壯的尾巴,使它能在小溪中來去自如,難怪有的山民管它叫「山泥鰍」。
肥螈常年生活在海拔500~2000米的山間小溪或水溝中,周圍密林環繞,這種棲息地很難尋找。它們生性隱秘,白天躲在水底的落葉堆或石縫中,到夜晚才出來捕食其他水生生物,也吃落入水中的蚯蚓與昆蟲。
過去的兩棲爬行動物學家認為肥螈屬只有黑斑肥螈與無斑肥螈兩個物種,前者身上布滿黑斑,而後者全身沒有斑點。然而通過數年研究證實,通過體色來鑑別肥螈物種的方法缺乏科學依據。肥螈的祖先很可能與現在的無斑肥螈相似,不具黑斑,後來在物種分化的過程中,不同地方的肥螈由於棲息地發生改變,紛紛獨立演化出黑斑。如今,肥螈屬已經重新劃定出了10個物種。
山間的精靈——高山棘螈
高山棘螈,橘黃色的疣粒中暗藏玄機
棘螈是一種極其神秘的動物,當它受到捕食者威脅時,肋骨上的突起與尖銳的肋骨末端會刺穿背麵皮膚上的疣粒,釋放毒素。如果捕食者強行吞入棘螈,其柔軟的口腔就會受到來自尖刺與毒素的雙重防禦。
做出防禦姿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鎮海棘螈
在之前的80餘年中,全世界僅知兩個物種——發表於1892年的琉球棘螈與發表於1932年的鎮海棘螈。而在2014年,筆者與同事共同發現高山棘螈,不僅向世界宣告第三種棘螈的存在,更填補了生物地理學上的一項空白,為中國台灣地區乃至琉球群島曾與華東南大陸相連的假說提供了證據(「大陸橋」假說)。
守護身邊的蠑螈
並非所有的蠑螈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也有種類就出沒於人們身邊的環境中。例如常見的東方蠑螈,就是農田周圍的常客。這種小型蠑螈喜歡在靜止的水塘中捕食與繁殖,稻田旁的水溝便成為它的樂園。與神秘的棘螈不同,東方蠑螈會大大方方地在水底爬行。有的則躲在水草間,只露出個腦袋,伏擊路過的節肢動物。
成群的東方蠑螈在水底活動
偏好靜水環境的東方蠑螈
中國的蠑螈多種多樣,雖然不廣為人知,卻幾乎無一例外正受到來自人類的威脅。有的棲息地被破壞,有的被製成藥干兜售,還有的被放在花鳥魚蟲市場販賣,滿足部分人一時的好奇。這些起源於白堊紀的古老兩棲動物,命運卻掌握在只有數百萬年曆史的人類手中。幸運的是,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重新調整,33種蠑螈科物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鎮海棘螈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蠑螈的生物多樣性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了。
需要強調的是,名錄之外的物種並非不需要保護,只是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護名錄中的物種。希望越來越被重視的中國蠑螈,能繼續留在青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