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會是下一個短劇大票倉」|專訪韓國短劇製片人

2024-08-19   娛樂資本論

作者|付知行

近年來,海外短劇市場逐漸興起,成為內容行業的新風口。

然而,市場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創作風格單一、收益分配不均等。在娛樂資本論的專訪中,韓國短劇製片人石小莫揭示了海外短劇市場的現狀與挑戰,並強調了通過韓國可以製作出韓國和歐美短劇的可能性。

海外短劇是很好的成長機會

娛樂資本論:你是怎麼入行做海外短劇的呢?

海外製片人石小莫(下同):

我之前在韓國留學,畢業後的很多工作基本都和韓國有關係。

年初,一位韓方的製片人問我要不要和他們的韓國短劇的製作團隊合作。那家公司專業度很高,內容也不錯,就開始合作了。

我原來是做長劇的,有網台聯動劇《香蜜沉沉燼如霜》《冰糖燉雪梨》《你好檢察官》的海外合作經驗。現在長劇市場環境不太好,短劇是很好的機會,很多影視公司都在研究怎麼做短劇,海外短劇也可以把我之前的資源和經驗匹配到。

個人發展上,以後我想的是長劇短劇和電影可以兼顧。我相信,短劇會是很好的從業履歷,能學到東西。

娛樂資本論:介紹一下你的團隊和項目?

我合作的韓國製作團隊Moon Production,2015年開始做中國市場,有中國影視綜的企劃、製作經驗,也一直沒放棄韓國影視。團隊對短劇製作的理解度很高。我本人也在做國內短劇,韓方的總製片人團隊也經常學海內外的爆款短劇。

我們合作的短劇作品有,韓國短劇《My Ex-Fiancé’s Sexy Revenge》,已上線Shortmax平台播出;美國短劇《Succession: Beauty and the Billionaire》,是韓國團隊製作的首部Reelshort平台美國短劇,與Reelshort的第二部歐美短劇正在籌備當中,其他平台的合作也在洽談中。

現在合作下來,我們合作的韓國團隊得到了較高認可,既是首個合作Reelshort的韓國團隊,也是TIKTOK的認證供應商。

娛樂資本論:海外短劇行業好賺錢嗎?

做乙方的下游是賺不了什麼錢的,甲方永遠覺得你還有利潤,甚至可以賠錢做。聽說歐美的海外短劇有10%-15%的利潤率,我們很羨慕,我們沒那麼多,甚至為了品質是虧錢的。

「韓國市場正處於起步階段,但場子正熱」

娛樂資本論:現在韓國的短劇市場,是什麼樣的發展情況呢?

現在韓國短劇市場還處於初期起步階段。有聽說,前期一些不專業的團隊層層分包,找了一批中國人、留學生做,基本的燈光都不打,服化道LOW得一塌糊塗,也不懂短劇的創作規律,做得很不好,把韓國市場搞得一塌糊塗。也讓很多平台對韓國市場印象不好。

已經在做韓國市場的平台,有九州的Shortmax、嘉書的Topshort、中文在線的Sereals+、暢讀的MoboReels等,其中前三家都有做自製。還未開始正式做韓國自製劇的平台中,點眾家的Dramabox在韓國的APP Store娛樂應用排名,超過了奈飛和迪士尼數個身位。MoboReels平台收益也不錯,7月光靠翻譯劇在韓國短劇市場每天能賺3000美金以上。要知道,韓國新開的短劇平台VIGLOO,一周的收入也才223美金。

韓國業界對韓國短劇市場的預估是150-200億的市場規模。

韓國本土短劇平台現在的動作也很多。比如,韓國Topreels平台與Flex TV已經達成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上面提到的VIGLOO,今年計劃製作100部短劇,並且將在韓國、日本和美國製作內容。韓國本土的短劇,無論是在題材內容,還是製作理念上,大部分還未真正步入短劇創作的領域,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們可以降維打擊。

娛樂資本論:在韓國拍韓國短劇或者歐美短劇,演員好找嗎?

因為Netflix把水攪渾了,韓國本土的影視行業發展不大好,所以韓國本土的年輕演員都需要機會。韓國帥哥靚女本身就很多,演技也好的,很適合拍短劇。

韓國環境具有一些小資情調,不少外國人會在韓國定居。而且韓國和奈飛合作得多,韓國人自製的美國長劇也開始了,韓國的外國演員還是挺多的,演技顏值普遍有保障。

Reelshort首部韓國團隊製作的歐美短劇《Succession: Beauty and the Billionaire》主演演員

娛樂資本論:演員選擇有什麼標準呢?

外形條件要好,有演技,如果是愛豆,有流量更好。出於受眾考慮,平台通常會要求針對歐美的短劇演員,是美式英語發音。我們Reelshort這部短劇里的女主,已經在韓國的院線電影中演了女二,有流量加持。

韓國和歐美的短劇都不是針對下沉市場的產品,對演員演技要求挺高的。

娛樂資本論:海外短劇的項目預算,基本是多少呢?

行業良莠不齊,你永遠也想像不到有些人為了賺錢多沒有下限。

在美國的短劇製作預算至少是15萬美金,現在我問美國製片朋友,最少不低於20萬美金。平台朋友說,聽過的最高製作費是單部37萬美金。

短劇製作中,有很多剋扣現象,比如二三十萬接的活兒,轉手就分包給別人十幾萬。之前有位平台大哥和我說,他們當時給了一個泰國製作方80萬製作費,層層分包下,最後一個分包的團隊拍攝的預算只有5萬。

拍歐美短劇品質要求首先就比較高,歐美演員身價比韓國本土要貴,發美音的演員更貴,還有服裝。因為歐美人身量比較修長,多數衣服都需要定製。但總體來說,在韓國拍短劇的性價比還是挺高的。

娛樂資本論:韓國短劇內容上有什麼特點呢?

海外短劇基本都是平台給劇本,再各國工作人員做本地化,所以內容題材上和國內類似,主要是霸總、豪門、復仇等類型。

娛樂資本論:韓國短劇創作者也需要學習短劇的過程。

是的,節奏打點下鉤子反轉,吸引觀眾付費,這些國內短劇從業者已經熟悉的基本技能,外國從業者真的需要學習。

比如,韓劇《陽光先生》的開頭,有一段長長的男主走過走廊的戲份,短劇中明顯不會有這樣的敘事手法。

並且,不光導演,編劇、攝影、剪輯、音樂等相關部門,都要先把自己的工作是面對C端用戶的這個理念植入腦中。

娛樂資本論:風格不一樣。

電影可能是大餐,短劇是路邊攤,各有各的好。

電影是觀眾買了票不得不看,短劇是但凡你不吸引我,他馬上就划走了。並且,如果是讓想讓大家充錢怎麼操作,內容形式上一定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作品,在不同國家做本地化,也是不一樣的。

娛樂資本論:你是怎麼開始做短劇的呢?

我以前是做長劇的。兩年前就聽別人聊起過一些非常三俗的寡嫂類型男頻短劇,就是男主和嫂子發生感情的那種。當時,我理解不了這種短劇為什麼火,接受不了它的三觀。後來看了女頻短劇出現,以及一些精品化的男女頻短劇出現以後,才覺得這個短平快的輕騎兵市場是真的可以的。之後,也是機緣巧合之下,先和朋友合作了海外短劇,現在也開始國內短劇的製作了。

娛樂資本論:現在海外短劇的發展情況如何?

數據顯示,僅2024年第一季度,短劇出海平台的月均下載量約為1300萬次,總計4100萬次,與2023年同期的36.5萬次相比,增長超過百倍;在收入部分相較同期增長也達十倍以上,目前單月收入美金過億。

頭部平台的壟斷局面基本形成,Reelshort和Dramabox跑得比較快。除了自製劇以外,很多國內短劇上外文字幕的海外短劇表現也不錯。

中國平台現在除了傳統的大票倉歐美東南亞市場以外,還在開拓中東南美等等地區。韓國、日本、德國、印度等國家的短劇平台也紛紛崛起中。

娛樂資本論:海外短劇創新基本是什麼情況呢?

創新上大家普遍還是偏保守的狀態,基本上是基於國內的爆款在做。比如,國內的短劇火了以後,會在海外配上字幕後上線測試,如果數據好的話,就趕緊找製作團隊,在美國、加拿大、中東、韓國等國各找當地團隊拍一個,有時一個本子至少幾個國家的版本。

承製方拿到本子後,也會進行一些本土化的改編,比如根據當地的文化習俗和感情刪去一部分,去掉類似扇巴掌下跪和掐脖子的部分等等。其實也是中國的短劇劇本,加上了國外的本土文化和製作工業水平,比如Rellshort的大熱短劇《My billinaire husband’s double life》,就用了替嫁灰姑娘梗、扮豬吃老虎梗,用美國演員來演,美國拍,觀眾願意買單。

大家也會互相融梗。責編在收劇本的時候,也會讓編劇參考某一部爆款的短劇,或者經典的影視劇,定製出內容。有些頭部平台基本上都是一種互相觀望的狀態,想創新,又怕步子太大不好走,會互相抄襲對方的爆款作品。大家也會心照不宣的,彼此默許,誰也不告誰,非常和諧。

整體來說,國外的創新性沒有那麼高,大家還是更想要確定性。也有一些平台用少量的資金,做一些創新嘗試,但是不多。

娛樂資本論:本土化怎麼做呢?

本土化首先還是要深入了解當地人的需求。我之前問過幾個韓國演員,他們愛看什麼,他們說想看高中生談戀愛。他們高中是不禁止戀愛的。他們覺得中國的短劇主要是霸總和豪門,那像平凡人的細小幸福浪漫,其實是缺乏的。

然後在韓國,學校霸凌、BL這些傳統題材也有很高的熱度。

不過,這個也涉及到我們拍這個作品的受眾定位是什麼。如果我們拍一部韓國短劇,市場就只針對韓國市場,那就看當地人喜歡什麼。

我們團隊現在做韓國短劇,也做歐美短劇。從劇本階段開始,就要想這個劇是針對哪裡的受眾的,做一些符合當地人的設置。歐美短劇的話,在圍讀階段,歐美演員也會對台詞提出更加「本地化」的見解。

海外市場的前景

娛樂資本論:有平台在扶持海外短劇嗎?

平台在歐美的自製短劇,以全資為主。大平台燒錢跑馬圈地是一定的,現在基本形成了一定的壟斷,也都有固定的優質合作團隊,基本都是又出錢又出劇本的合作模式。

現在TikTok也加入到海外短劇的陣營中,TikTok一向以懂用戶著稱,特別是在海外很多的方面,掌握著很多C端的用戶數據。這次這樣一隻大的鲶魚入場,會引領出什麼樣的市場風向,值得期待。

娛樂資本論:有對於韓國海外短劇市場的前景怎麼看?

有人說,韓國這塊市場還沒日本好。

其實,韓國觀眾對於好內容是有很好的付費習慣的。韓國漫畫市場,一年僅付費收益就能達到50億人民幣,這還只是針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韓國Netflix的付費MAU(月活用戶)最高時為1401萬,而韓國整個國家才5000萬人,可見韓國人對影視劇的關注度。

Netflix在韓國,就是靠本土化程度很高的古裝喪屍劇《王國》打響了口碑,靠《魷魚遊戲》走上了世界,又靠《黑暗榮耀》將月活拉到了歷史最高值。既然韓劇可以踏著奈飛走向全球,那短劇為什麼不可以呢?

之前有些短劇行業的操作方法不是很正確,但我們要相信韓國影視工業化的能力,韓國也是有受眾的,市場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