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文史】老石 —— 細說岳飛在九江的資產

2023-08-09     馮曉暉

原標題:【潯陽文史】老石 —— 細說岳飛在九江的資產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岳飛在九江有大宗的資產,這事要從岳飛被污遇害說起。

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日(即新年前夕,次日為除夕,再次日為紹興十二年元旦,即今之春節。古以陰曆計年,對照公元,這天為1142年1月27日),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遭到殺害,歷史留下了這奇冤的一天。

岳飛蒙冤被害後,朝廷便派員到江州岳家市(今九江市濂溪區賽陽鎮),對岳飛在這裡的家業財產進行清查,這在當時是一通行程序。根據清查官員記錄在冊並呈報朝廷的表奏,岳飛在江州(今九江)有水田七頃八十八畝一角;旱田(含田及所建房舍的占地)十一頃九十六畝三角;有房屋四百九十八間,其中用作商鋪的為一百五十一間;另有水磨五所。(一頃為100畝;一畝為60平方丈,折666.7㎡;宋制畝之下以角為量計,一角為今之2.5分地,)按此清查統計的表奏,岳飛在九江有田、地共計1985畝,房屋共498間,水磨5所。這是岳飛在九江所擁有的全部的固定資產。

岳飛是怎麼處理這些資產的呢?表奏也有附述。田出租,每畝每年收租谷8斗,計價為1500文錢,田租一項年收入共為210萬文錢。商鋪出租,每間每月房租為1000文錢,房租一項年收入共為180萬文錢。兩項合計年收入共約400萬文線。年入400萬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價值概念呢?作個對比說明,看官便可知個大概。按宋人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中的田賦、錢幣、市糴等篇所言,當時一般普通百姓一個家庭的全年收入,大約在一萬至一萬五千文;一個開飯鋪餐館的老闆(類似於今天的大排檔之類的小老闆,肯定不是東京汴梁樊樓的那種大老闆),一年的利潤大約為三萬文。按此對比,岳飛僅固定資產(不含官俸)的年收入,就相當於300個普通家庭或150個老闆全年勞作收入的總和。這是非常可觀的一筆巨大的收入。

清代九江府城岳師門,為紀念岳飛而取名 編者配圖

岳飛為什麼在九江置有許多資產?這就要從大宋國運和岳飛個人生涯這個角度來加以闡釋。岳飛系河南湯陰人,於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寒,為寒門子弟。幼時的岳飛勤苦好學,且天生自有臂力,拜湯陰名師陳廣學習槍法武藝和騎射,又在母親督促下,堅持日讀經卷,故在尚未弱冠之時,便以文武雙全之名而聲聞於鄉里。此時金寇屢侵宋境,岳飛從母命,背負母親所刺「盡忠報國」四字,在19歲時便應河北宣撫司「募勇」的招募,投軍並加入了「勇武營」,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當了一名「敢死隊」的勇士,是準備隨時以身殉國。從此隨軍輾轉,接著金寇侵占中原,湯陰淪陷,岳飛便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在他的軍旅生涯中,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兩度率軍駐紮江州(九江),歷時共達四年之久,他整個從軍生涯,唯這段時期相對比較安定,於是岳飛便把江州視為第二故鄉,又把母親接到江州來定居,同時選上此處作為自己終老之地,打算告老後即在此處度過晚年。而此時的他又是統軍的將帥,官俸極高,於是便在江州購置田、地產,搭蓋屋舍,為老來安身之計。

岳飛購置如此大宗的資產,資金是哪裡來的呢?這就要從大宋官俸體制與獎勵機制說起。岳飛資金的來源主要有五項。

一是俸祿。大宋對官員推行高薪制,說養廉也好,說激勵官員盡職奉公也好,自太祖趙匡胤始,大宋就是捨得對官員撒銀子,且因「杯酒釋兵權」之故,太祖對武官似懷欠疚,故對武官撒的銀子更多,並形成定製。比如一品文官月俸為100石粟(即米),而二品武官的月俸是150石粟,此《宋會要》所載。岳飛是武官,自紹興二年(1131年)統兵,官居節度使,後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官居二品,為抗金四大名將之一(張俊、韓世忠、岳飛、劉光世),在俸祿上享受的就是這奇高的待遇。(宋制武官一品的僅一人,即樞密使,岳沒有到達這個位置。)

二是「公貼」。按宋制,凡官員因辦公所要花銷的開支,由國庫支給,(此相當於現今的辦公費,如文具、紙張、今之電腦、印表機什麼的,)這些是無需個人出資購買的。作為二品武官,此項每年可得1000貫。一貫為1000錢,此項一年便是100萬錢。

柴桑區岳飛文化園 編者配圖

三是「料錢」。岳飛作為武官,比文官又多此一項收入。文官座轎,武官騎馬,馬要料食,此項開支由朝廷直接支付給武官,年得400貫,即40萬錢。四是戰功獎勵。宋代特別看中這點,將帥統兵每打勝仗,朝廷都要對將帥特授賞金。北宋對外是積弱的一代,屢受強鄰欺侮,初期北遼,中期西夏,後期女真(金),南宋伊始更是受金屢侵,戰事頻仍,故每有勝仗,朝廷便重賞統兵將帥。岳飛每逢出征,勝仗居多,如紹興六年,北擊偽齊劉豫(金邦扶植的傀儡政權),一舉收復了商州、洛陽、虢州等大片失地,高宗喜極,除犒賞三軍將士,對岳飛一次特賞銀2000兩。(一兩銀抵制錢3700錢,2000兩即740萬錢。)另岳飛擊潰李成、張用、曹成等寇匪,每獲勝都有特賞。

五是受封食邑。岳飛大破偽齊,是由江州移師武昌,由武昌北進襄陽,自襄陽出擊偽齊劉豫,收復大片失地。此役之後,岳飛回師武昌,高宗封岳為「武昌郡開國公」,食邑6000戶。即朝廷將6000戶的稅賦所得,獎予岳飛。岳駐武昌僅半年余,即回江州,後便未受此賞。綜上五項,前三項為固定收入,每年可得464萬錢。後兩項為非固定收入,但在岳飛統兵為將的十來年間,勝仗居多,此兩項所得,不下2000萬錢。故岳飛有足夠的資金,全是正當所得,合法收入,故其在九江置有大宗的資產,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岳飛對九江資產的收益是怎麼處理、怎麼花銷的呢?大致有四大開銷出口。

一是岳氏莊園的開支。岳飛在江州時,辦公地點在州城內(即今九江市城內),至今尚存的老地名「岳司門」即是明證。但他在距城30多里地的廬山腳下(今被名之為賽陽的地方),購地築室,建起岳氏莊園,他所購置建起的資產,幾乎全都在這個地方。由於產業多,規模大,這裡便形成了一個鎮市,被稱之為「岳家市」。產業多要人管理,莊園大要人做雜役,所有在岳氏莊園的傭工,吃住開銷全包之外,還有一份佣金。岳珂所撰《桯史》對此便略有敘述,言先祖鄂王在岳市待傭甚善,月出金累萬(見《桯史》卷六「家絮」)。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二是接濟岳氏宗親。當時宋金交戰,戰爭連年,百姓流離失所,岳飛的家族宗親,無論何人,只要遇有艱難危難,他都出資救助。

三是接納救濟湯陰老家的鄉親、難民。這層人同樣是受戰爭的禍累,有的南來投奔岳飛,只要老家來人,他全接納,青壯的納入兵營,訓練成士兵;老弱的送到岳氏莊園,做些力所能及的雜役,讓他們能有一個安定養身的環境。

位於柴桑區的岳母墓 編者配圖

四是自己出資犒賞軍士。這在常人是不可思議,但在岳飛身上,卻是常事。這很能激勵將士,凝聚人心。金兀朮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這是他與岳飛交鋒的感悟之語。岳飛對將士的凝聚,將士樂於效命,逢戰多勝,恐怕這是很重要的原因。岳飛在九江的資產宏大,收益豐厚,資產來得清白,收益花得磊落,就象岳飛磊落的人格一樣,他不吝嗇,他對資產收益的處理就是明證。

岳飛平生最大的偉業就是抗金,他忠心報國、奮勇抗金的戰績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他是標準的民族英雄!然而今時,竟然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時兒說什麼「岳飛抗金的功勞不是所說的那麼大」,時兒又叫囂「把關於岳飛的詩、文踢出教科書」,如此大放厥詞,妄圖唱黑岳飛,對此我們要對這些偽專家、偽學者說,你們這是蚍蜉撼樹!真正的豐碑是構築在億萬人的心中,絕不是誰的幾句厥詞就能撼動擊倒的!

如今的賽陽,仍留有當年岳家市的一些遺痕,如一些關於岳飛的崖刻。其實我們九江可以利用這些遺痕,在此處打造一個愛國主義教育點,藉此來活躍當地的旅遊。四川合川縣(現屬重慶市)有個「釣魚城」,為南宋時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為抗禦元軍進逼所築,這余玠是我們九江修水人,此城築成後,南宋抗元名將王堅,就是利用這座城台,堅守合川長達36年之久,成為抗擊元軍最後的一支堅強的力量,釣魚城也由此而成為一大歷史名跡。如今這裡被重慶市開發為一個著名旅遊點,並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他山之石可攻玉,我們也可以利用賽陽岳家市遺痕,做做這方面的文章。

老石(作者像)

【讀後記】有人說鄂王岳飛的封地是今天的武昌(鄂州)。我一直認為,岳飛的軍事基地在鄂州,每次北伐,他都從鄂州出發。九江才是他的封地,也是他的家宅,畢竟他的故鄉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已被金人占領,這也就是為何岳母和岳飛的第二個妻子李娃都葬在了九江,而不是武昌。岳飛被剝奪兵權後,也是回到廬山腳下閒居,兩個月後被捕,後被殺。正如石老師文中所說,九江就是岳飛第二故鄉。岳飛在九江的資產看起來不少,其實作為太尉(樞密副使,從一品)這一級的高官,這點家產真不算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a88887f12a71ae7fdc62ae5d60fb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