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 2019:血壓管治新資訊,您想了解嗎?

2019-10-12     醫脈通心內頻道
《中國心血管疾病報告2018》提出,中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達2.9億,其中有2.45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1]

。高血壓的患病率逐年攀升,而我國高血壓的控制率卻遠低於歐美已開發國家水平,不同地域和城鄉之間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高血壓管理存在差異,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管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2019年10月10-13日,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大會有50餘個國家2萬餘名專家學者和心血管相關專業人員參與,為各個國家之間擴大交流、加強合作提供了平台,以期早日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

在「全程血壓管理獲益,助力健康中國2030」的學術會議上,由馬長生教授和楊傑孚教授擔任主席,嚴曉偉教授和廖玉華教授分別分享了「知曉血壓,測量血壓,助力健康中國2030」和「以患者為中心,高血壓全程管理獲益」兩個話題。

篇章一:知曉血壓,測量血壓,助力健康中國2030

高血壓是影響健康的首要危險因素,而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卻在不斷增加,對此嚴曉偉教授就中國的高血壓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對高血壓管理策略的解讀,傳達了知曉血壓、測量血壓對血壓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1)知曉血壓,測量血壓,提高高血壓知曉率

嚴曉偉教授分析了中國不同省份的高血壓現狀,強調血壓監測應貫穿血壓管理的全程。血壓知曉活動「五月血壓測量月(MMM)」在全球89個國家開展,鼓勵全民血壓測量以提高高血壓知曉率,中國專家也積極相應號召,呼籲知曉個人血壓,進行更多的健康宣教。

(2)重視診室外血壓測量,落實血壓全程管理

高血壓指南越來越強調診室外血壓測量的重要性,不同的測量方式相結合,有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對患者預後的評估。不論是清晨高血壓還是夜間血壓升高均與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事件風險密切相關,因此全程24h的血壓控制達標,全面24h的動態血壓監測(ABPM)對血壓的管理至關重要。

(3)提高高血壓控制率,邁向健康中國2030

高血壓管理的根本目標是降低發生心腦腎及血管併發症和死亡的總風險。血壓管理時代需要系統,全程及多方協同的合作。推廣先進、科學、規範化的高血壓診斷路徑和治療措施,建立高血壓防控體系,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優先使用24小時長效降壓藥物,方能切實提高治療率和控制率,達到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

篇章二:以患者為中心,高血壓全程管理獲益

如何提高高血壓的控制率,一直是高血壓治療的難點。對此廖玉華教授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助力患者血壓達標從而實現高血壓全程管理獲益。

(1全程血壓管理可以減輕心血管疾病負擔

「心血管事件鏈」始於危險因素,血壓水平與心血管風險呈連續、獨立、直接的正相關關係。預防心腦血管病的關鍵舉措是嚴格的血壓控制。中國指南對與高血壓合併不同合併症的高危人群,例如冠心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心衰的患者,如能耐受,血壓可進一步降低至130/80mmHg[2]。全程血壓控制達標,可以實現降壓獲益減輕疾病負擔。

2以患者為中心的模式,助力血壓的全程管理

影響達標率的因素很多,例如診斷治療率的不足,不合理的用藥,衛生保健系統的不完善以及患者治療的依從性等方面。要提高治療的控制率,真正實現血壓的全程管理,有必要制定針對高血壓患者的干預措施,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治療模式來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依從性的改善不僅可以提高血壓達標率還能進一步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心血管預後。

3強效降壓ARB,有利於提高控制率實現全程管理

對高血壓伴不同合併症人群的患者,中美歐指南均推薦RASI為基礎的降壓治療方案。五大類降壓藥物中,ARB強效降壓且耐受性好,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武田研發的新一代ARB——美阿沙坦鉀具有獨特的分子結構(以噁二唑環代替多數ARB的四唑環),與AT1受體結合更緊密且解離緩慢,帶來了更強的降壓獲益。研究顯示,美阿沙坦鉀治療2周收縮壓降幅>15mmHg[3]。與奧美沙坦酯(40mg)和纈沙坦(320mg)相比,在治療6周後,80mg美阿沙坦鉀可強效降低24h 動態收縮壓(vs OLM,p=0.009;vs VAL, p<0.001),且安全、耐受性相似[4]

綜上,中國的血壓管理仍面臨巨大挑戰,血壓的控制可帶來心血管獲益。指南推薦診室外血壓測量用於血壓的全程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提高中國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需採取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尤其是高血壓伴不同合併症的患者,優選24h長效降壓的ARB類藥物,通過系統、全程、多方協同的血壓管理,全力實現「健康中國2030」高血壓規範管理率達70%以上的目標。

專家訪談

01 指南均有推薦診室外血壓監測,您覺得在中國,動態血壓監測的可行性如何,是否有什麼對策?

嚴曉偉教授:

近年來,高血壓指南越來越重視診室外血壓測量,包括家庭血壓監測和24h動態血壓監測。

尤其是24h血壓監測不僅可提高診斷率,還可評估降壓治療療效。

在預測心血管死亡風險方面,動態血壓監測的預測價值優於診室血壓,夜間血壓是預測預後最有效的指標,由此可見,診室外血壓測量在高血壓管理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推廣24h動態血壓監測可以更好的實現血壓的全程管理,中國目前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基於網際網路平台的遠程動態血壓監測技術平台的搭建,在實現動態血壓監測標準化的同時,也能夠為動態血壓監測提供專業化的技術支持。

02 中國指南修訂並沒有跟隨美國的步伐修改高血壓診斷標準,這對患者的血壓管理是否有影響?

廖玉華教授:美國指南中,無論有無合併症,均強化控制血壓至<130/80 mmHg。中國指南整體上也趨向於強化的血壓控制目標,指南推薦大多數患者血壓降至140/90 mmHg,對於高血壓合併不同合併症,例如腦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腎臟疾病、心衰的患者,在可耐受的情況下,血壓可進一步降低至130/80 mmHg。雖然降壓目標值有所差異,但都強調強化血壓管理。基於目前中國的高血壓現狀,還未到需要降低高血壓診斷切點值的時機。因為即使以140/90 mm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中國人群對高血壓的知曉率和重視程度仍然不足,我們目前應該把重點放在高血壓患者中的高危人群上,而不是擴大高血壓患者的數量。

03 中美歐高血壓指南均將RAS抑制劑作為降壓的基礎用藥,對此您怎麼看?

廖玉華教授:RAS抑制劑作為一線的降壓藥物被中美歐指南推薦,美國指南還擴大了其適應症範圍。RAS抑制劑不但降壓表現優秀,並且在既往的很多研究中也被證實能夠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改善靶器官保護的首要目標是降壓,對於高血壓合併有心血管事件風險的患者,尤其適合使用RAS抑制劑。同時RAS抑制劑和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也比較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療效性,在未來RAS抑制劑的使用將更加廣闊。

04 靶器官保護是高血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眾多降壓藥物中,哪些藥物能夠更好的實現靶器官保護?

嚴曉偉教授:改善靶器官損害,首要目標是嚴格的血壓控制,這是最關鍵的。對存在靶器官損害的患者,要把血壓控制在相對低的水平。其次,要求使用長效降壓藥物,實現24小時平穩降壓,這樣才能更好地逆轉靶器官損害。不同的降壓藥物對靶器官的保護是有差別的,目前RAS抑制劑ARB/ACEI的研究證據比較多,對於血管內皮損傷、血管重構方面,如果儘早使用RAS抑制劑,可以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在心臟方面,左室肥厚、冠心病、心梗、心衰、房顫等均是使用ARB的適應證。在腎臟方面,無論是少量還是大量蛋白尿,是糖尿病性腎病還是非糖尿病性腎病,只要腎病未發展到4期,使用ARB均可降低蛋白尿,延緩對腎臟的損害。在代謝方面,存在代謝綜合徵異常的患者,使用ARB可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代謝異常。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伴不同合併症的患者,ARB的使用對高血壓患者不論是降壓還是靶器官保護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美阿沙坦鉀尚未在中國獲批上市,僅供醫藥專業人士閱讀

參考文獻:

[1]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 中國循環雜誌2 019年3月第34卷第3期.

[2]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修訂版.

[3]Bonner G, et al. J Hum Hypertens. 2013;27:479-86.

[4]White WB, et al. Hypertension. 2011;57:413-20.

CN/EDA/1910/007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XlfwW0BMH2_cNUgGsgx.html